七颗村印――反映一部新中

时间:2022-04-28 07:00:58

解放后,农村行政村是我国政权体制中最基层的一级。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滩镇古塘村保存下来的七颗印章,反映出一部近六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社会变革史。

吉水县富滩乡古塘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新中国一诞生,便废除了封建土地制,通过1951年至1952年的,农民领取了《土地证》,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夙愿。在国家号召下,农村相继成立了农业互助组。互助组是由就近农户少则几户,多则十几户组成。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在农村试行和推广互助合作组织,下半年在农业互助组的基础上正式组成农业初级合作社,即由临近的几个互助组合并而成,当时古塘共有五个初级社。到1956年,国家通过了《农业40条》,着手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前四年执行情况,并讨论对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乘着党的“”召开的东风,农村全面转入高级合作社,这样,隶属吉水县富滩乡的古塘便有了第一颗村级印――“吉水县富滩乡古塘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古塘村为历史沿袭名,古塘高级合作社由附近五个自然村的初级社合成,农户约200户,人口近千人。

吉水县富滩古圹大队管理委员会

进入非凡的1958年,5月召开了中共八届二中全会,8月末在北戴河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主席发出了“还是好”的号召,在几个重大会议上讨论决定了在全国农村建立,还制定了社会主义发展总路线,明确提出了农业发展纲要,并决定开始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这个大好形势下,运动高潮在全国掀起,从而取代了仅存两年多的高级合作社。一个辖若干个生产大队,一个大队又设若干个小队,古塘高级合作社变成了古塘大队,这样古塘第二颗村印诞生了――“吉水县富滩古圹大队管理委员会”。因当时有关部门审定不严,办事不严谨,加上受“多快好省”办事的影响,该印中“富”和“塘”两字误写成“ ”(错字)、“圹”(别字)。

1959年2月至1962年2月,实行三级所有,三级核算,队(原高级社)为基础的管理体制;1962年2月到1982年12月,几经总结经验教训,实行三级所有,三级核算,队(相当于初级社,即生产小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当时古塘大队共有15个生产小队。

吉水县富滩公社古塘大队贫下中农革命委员会

成立8年后的1965年,国家通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克服了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顶住了国际上的反华压力,使国民经济开始复苏。可在这一年里中央制定了“农村社教23条”,还把阶级斗争摆在了生产斗争、科学试验三大运动之首,紧接着政治运动接踵而来,主席向全国提出号召: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农村则由工人阶级的可靠同盟者贫下中农来领导运动。一声令下,古塘大队管理委员会改为――“吉水县富滩公社古塘大队贫下中农革命委员会”,这便是古塘的第三颗村印了。

吉水县富滩公社古圹大队文化革命委员会

次年,政治运动进一步升级,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成立了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直属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开展的决议,即《十六条》。6月1日聂元梓等的大字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随即席卷全国。所幸的是中央及时发出了“抓革命、促生产十条”,和“关于农村文化革命的批示”,这样全国除农村外,都基本上停产、停课搞文化革命,轰轰烈烈的文化革命运动对农村虽稍有触及,但农业还是年年增产,农民还没有离开土地,农村成了一方净土,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根据中央精神,农村各级管理机构统统要跟上形势,一定要改名,古塘又有了第四颗村印――“吉水县富滩公社古圹大队文化革命委员会”。村印中“ ”、“圹”两字再次成为错别字。

第五、六、七次改印,反映出结束后的农村变化

这次古塘改印一直到十年浩劫结束的1977年初,又恢复为大队管理委员会,这是第五次易村印名。此后,随着1979年开始的农村改革在全国迅速铺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式凸显出优越性,政社合一体制的弊端更为暴露。1983年3月中旬,全国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修改宪法时,终于顺应历史潮流,作出了改变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重新恢复设立乡政府的决定。这样,作为一段历史时期内存在二十多年的“”,在各地农村逐渐消失。1984年5月全面完成政社分开和建乡工作任务。1982年,古塘行政村名因重名改为龙塘,村民委员会破土而出――这才真正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1999年12月,根据富滩乡的各项发展指标,依据有关乡镇建制的标准,富滩撤乡设镇,顺理成章,这颗村印第六次改为――“吉水县富滩镇龙塘村村民委员会”。2001年元月,区划调整,富滩镇从吉水县划出,并入新设立的吉安市青原区,该印又只得第七次改名为――“青原区富滩镇龙塘村村民委员会”。

七颗村印反映新中国农村的变异

七颗古塘村村印的变化,乃是我国半个多世纪来农村社会变革的一个缩影。这不是一般称呼的更换,而是党和国家在各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对农村、农业、农民管理形式的迥异和变化。中国共产党人取得政权之后,着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七颗村印的变化,反映的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次尝试,走过的一条曲折道路。在探索过程中,取得很大成绩,也有严重失误,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留下了一系列令人深思的问题。我国刚解放这几年,党的农村政策是正确的,后来的一些做法实践证明错了。邓小平1980年5月5日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时谈到:“那时,在改造农业方面,我们提倡建立互助组和小型合作社,规模比较小,分配也合理,所以粮食生产得到增长,农民积极性高。……后来,在1958年,我们犯了错误,搞,开始不尊重规律了,这就使生产下降了。以后经过三年的调整,发生了变化,又较好地发展起来了。但接着又搞,这是一场灾难,经济方面完全乱了。”邓小平分析这段走过的弯路,告诫我们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为什么农民守着大片肥沃土地却未过上好日子,其主要原因在于政社合一的农村体制束缚了农民手足,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一大二公”的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水平,不仅没有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管理上过分集中统一,使农民们没能真正享受到生产经营的自,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压抑,上工一窝蜂,做事磨洋工;一些明显利于经济发展,可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的经营方式,统统被斥之为“资本主义”,而让农民望而却步,眼睁睁的看着农村经济走向死胡同,农民温饱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通过全面拨乱反正,对历史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清理和实事求是的总结,全党统一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解放思想,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行农村改革,才迎来了今天农村的繁荣。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三农问题”又一次引起了中央高层重视。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农民走的是一条康庄大道。农业一定会更上一个新台阶,农村一定能迎来一个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农民一定会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上一篇: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下一篇:经济学快乐原则与生产方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