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平台预防医学教学革新

时间:2022-04-28 05:06:40

构建平台预防医学教学革新

预防医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探索与努力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但课程体系、实验教学、人文素养、社会实践、科研能力等改革措施仍然呈现形式单一的局面,现代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建设亟待增强。本课题组根据现代教育理论,构建5个平台,全面实施预防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并形成的一批操作性强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为其他高等医药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了一定示范作用。

一、5个平台的理论构建

(一)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预防医学教育改革出发点和目标。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以我国教学研究型高校为例,大众化教育格局不仅要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而且要求培养的多层次性[1]。新形势下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逐渐向厚基础、宽专业、宽人文、高能力的复合型模式发展,全面发展观也成为高校预防医学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目标。

(二)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主学习。自我效能感理论(self-efficacytheory)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种动机理论。高校教学改革应注重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形成积极的归因模式[2]。如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平台、引导学生创业设计等,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发挥自我教育潜能。

(三)遵循“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提高社会实践与服务能力。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就教育本质提出“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的基本观点[3]。预防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应使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实现专业理论与实践的最大程度对接,达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实践型预防医学专门人才的教学目标。

(四)教育教学改革措施集成创新,发挥“教学过程最优化”。遵循前苏联教育家巴斑斯基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原理,强调使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达到最高可能的水平[4]。在新时期预防医学教育改革过程中,更需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学生专业的认同感和专业思想的稳定,实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

二、构建5个平台,全面实施预防医学教育教学改革

(一)构建早期“走进公共卫生”平台,培养低年级学生公共卫生的专业认同和专业思维。从低年级开设公共卫生学概论。从2007年开始,在一、二年级组织新开设了以案例为中心的公共卫生学概论课程,以增强学生对公共卫生理论的认知和早期接触。建立优秀专家和校友一堂课制度。每年邀请10-20位毕业校友和专家,结合个人发展、工作实践和专业进展,为本科生开设讲座。2009年先后邀请了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英国伦敦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热带病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十多位工作在公共卫生临床和科研一线的专家和校友来学院开展讲学和交流。举办“走进公共卫生”征文与知识竞赛。2008年以来,学院每年开展了覆盖全院本科生的“走进公共卫生”系列活动,包括:主题征文、知识竞赛、专家讲座、案例讨论、社会实践等。2年来,共征集“走进公共卫生”征文160余篇,《您的健康,我的责任》、《走进我国的公共卫生》、《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公共卫生》等论文脱颖而出,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认同和归属感。

(二)构建网络化“自主学习与训练”平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院借助预防医学省高校教改示范专业和部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的资金支持,组织教师收集公共卫生典型案例,形成公共卫生案例版教材和案例分析集。2009年7月主编出版《公共卫生学概论》(科学出版社),2007年主编出版《儿童少年卫生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10年,先后有《环境卫生学案例分析》、《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案例分析》等9本案例分析讲义上网供学生自学。同时,编写并联网的《预防医学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习题集》,为学生自学评价提供了检验工具,真正搭建了以案例为中心、可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特色信息化网络系统,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三)构建“理论与实践对接”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是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开展基本科研能力训练。从2002年开始,学院制定了“本科生导师制”,遴选讲师以上的中青年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每届学生从三年级始,按专业以小班为单位分配到相关学科系,进行包括学习指导、科研素质锻炼、考研和就业指导为主要内容的针对性教育。同时,通过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实践,推动理论传授和科学研究、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两者间的有机对接。本科生导师制实行以来,500余人次参与了导师40余项科研课题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2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本科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12篇,参与指导老师公开发表科研论文51篇。二是通过创业计划/创新设计大赛,训练和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2006年以来,本科生独立设计并开展科学研究选题63项,先后有32支队共160余人参加学院组织的各级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选送13件学生作品在省级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如“社区医院在中国”、“启明星儿童早期教养服务中心”、“心•希望青少年亚健康评估指导中心”等,不仅巩固和深化了专业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构建“模块化实验教学”平台,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在学生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上,学院打破传统的预防医学“五大卫生”课程设置,建立了“一个目标、四个层次、六个模块”的本科生实验教学体系。即以提高学生公共卫生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开设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四个层次实验课程;建立预防医学基础实验、环境与健康评价实验、妇幼卫生综合实验、卫生毒理学实验、数据管理与统计学分析实验以及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与应对模拟实验六个模块。逐步形成了实验教学的启发式、互动式、研究式模式,极大地激发了本科生组建科研兴趣小组和自主开展实验研究的热情。

(五)构建“社会实践与服务”平台,培养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学院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公共卫生社会服务。学院高年级学生活跃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车祸流行病学调查、室内空气污染与健康、环境与生殖健康等多个领域。2003年,20人先后获得安徽省红十字会颁发的“全球基金项目预防艾滋病青年同伴教育主持人”称号,400人成为艾滋病防治宣传志愿者。学生先后深入全省7个艾滋病防治项目县和一个示范区开展艾滋病“同伴教育”培训,受到新华社、《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等近20家媒体的采访报道。

通过5个平台建设的预防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我院教学与人才培养成效明显。学院就业工作连续6年获得先进。90.4%的毕业生对工作能较好适应[5],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在校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程度由干预前的48.1%提高到90.6%[6]。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在预防医学专业基础和专业课覆盖面逐渐提高[7-8],理论和实验教学教材建设得以进一步推进,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在我院发展并初现成效[9]。

上一篇:护理类预防医学教学方针探索 下一篇:创建有特色的内科学考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