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成本的有关基本知识概述

时间:2022-04-28 01:47:09

人工成本的有关基本知识概述

一、国外关于人工成本的研究、含义与构成的规定

对人工成本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891年发表在美国经济学季刊关于制品业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情况的文章。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P. Douglas与C. Cobb根据美国1899―1922年的工业生产统计资料,计算得出了这一时期的美国生产力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在这个生产函数中,劳动所占份额为3/4,资本所占份额为1/4,该研究成果成为国外控制企业人工成本的基础依据。自20世纪中叶以来,国外对企业人工成本的研究已经扩展到企业经营战略、人性化管理层面。1971年Baruch Lev和Aba Schwarts在《会计评论》中利用数学模型对员工从录用到退休或死亡期间预期支付的工资进行了估算;Robert G. King研究了通货膨胀率和单位劳动成本的关系,结果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劳动份额逐年下降,通货膨胀率却没有显著变化,而且,实际单位劳动成本增加也不会带来通货膨胀;2010年Nicolas R. 研究了福利水平与人工成本的关系;同年,Anthony Barkume发现,美国对加班费用实行严格监管,导致许多经常加班的企业不得不采取降低正常工作时间小时薪酬水平的办法,来弥补加班费用多支出的损失。上述有关人工成本的研究主要涉及理论和微观企业层面,只有对CPI的研究涉及了人工成本宏观问题研究。

人工成本的含义与构成是于1966年10月召开的第11届国际劳动统计学家会议(ICLS)上确定的。来自世界各国的劳动统计学家们就人工成本(Labor Cost)的统计进行了充分讨论,形成了“关于人工成本的统计决议”。

国际劳动统计会议确定的人工成本含义是:雇主雇用劳动力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其构成包括七项内容:一是工作时间和非工作时间的报酬、奖金、小费、食品、饮料和其他实物成本;二是雇主支付的工人住房费用;三是雇主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用;四是雇主支付的职业培训费用;五是雇主支付的福利费用;六是其他费用;七是人工成本的各项税收费用。其中,前四项内容被定义为直接人工成本,后三项内容被定义为间接人工成本。该决议还对人工成本作了更为详细的划分,以便进行国际比较,被称为“人工成本国际标准”。国际上通常采用“人工成本”和“雇佣费用”两个概念。后者被定义为以工资和薪水及其附加的形式全部给付雇员的费用,包括现金、有关雇员的社会保障和个人养老金、意外保险、生活保障及相似的项目,在实际使用中,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各国的人工成本构成有所不同,如欧盟统计局调查的“人工成本”包括雇员薪资(含工资总额、现金和实物报酬)、雇主的社会保障缴款、职业培训成本,其他支出(如工作服、招聘成本和开支、雇佣税);澳大利亚调查和的“主要人工成本”包括雇员收入、雇主支付的养老金、工伤保险、工资税和福利税;日本统计局公布的“人工成本”包括现金收入、退休金及相关费用、法定福利费、法定外福利费、教学培训费、募集费和其他劳动费用。《关于人工成本的统计决议》注意到了各国在人工成本统计方面的不同,并做出了如何处理人工成本构成差异的规定。

二、国外关于人工成本指标的规定

关于人工成本指标,《关于人工成本的统计决议》规定采用每一单位时间的平均人工成本,如小时平均人工成本。国外最新研究表明,单位人工成本、劳动生产率、小时薪酬成本已成为衡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三个指标(L. 索利斯、M. 高尔文,2012)。欧盟主要采用平均月人工成本、平均小时人工成本等,统计季度和年度人工成本指数。美国使用雇佣成本和雇佣成本指数。人工成本与雇佣成本的统计范围大致相同,但人工成本是从行业与企业角度观察的,雇佣成本则是从地区角度观察的。雇佣成本包括雇佣成本水平和雇佣成本指数两个指标:雇佣成本水平是指一个地区的一个就业人员工作1小时,雇主为其支付的人工成本,包括工资和福利两个部分;雇佣成本指数是指非军队雇员雇佣成本的变化情况。这两项指标统称为“雇佣成本趋势统计”。美国劳工统计局报酬与工作条件办公室负责这两项指标统计调查的组织工作。其他一些国家也参照美国的做法计算雇佣成本指数(李慧民,1998)。日本对人工成本的比较分析通常采取人事费用率和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销售额×100%,劳动分配率=人工成本÷附加价值×100%(狄煌,1993、1998)。澳大利亚主要采用单位人工成本指标进行分析,即:单位人工成本=小时人工成本÷小时GDP。根据这个公式,企业在计算微观人工成本指标时,将小时GDP换成相应的效益指标。澳大利亚还提出战略成本系统的理念,建立了人工成本的动态分析模型,分析变量包括外部失败成本(杜绝的部分)、内部失败成本(控制的部分)、评估成本(坚持的部分)和预防成本(把握的部分)四个部分(马小丽、刘军胜,2007)。

三、国外关于人工成本数据收集、统计、与应用的规定

关于人工成本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关于人工成本的统计决议》中专门做出了规定,主要内容包括:人工成本统计应按经济活动分类,以日历年度或财政年度为调查期,且在五年期限内收集,统计口径以就业数据作为补充。

欧盟各国四年进行一次详细的人工成本调查,包括人工成本结构和水平、工作时间、每小时支付的薪酬。调查的抽样方法为随机分层抽样法(PPS),覆盖范围是除农业、渔业、公共管理、私人家庭、域外机构以外的18个行业中的员工在10人以上规模的所有经济活动组织。欧盟也进行季度和年度人工成本指数统计计算,特别是每个季度,欧盟各国对本国小时人工成本进行调查,2013年第一季度与2012年第四季度相比,欧元区17国每小时人工成本增长了1.6%。

美国进行雇佣成本调查的有关情况是:雇佣成本水平调查样本包括:私有企业约4 200家,涉及18 300种职业;州及地方政府所属单位850家,涉及4 500种职业。雇佣成本指数(ECI)调查样本包括:私有企业约4 100家,涉及17 500种职业;州及地方政府所属单位800家,涉及4 400种职业。调查时间是:每年的3月、6月、9月、12月,分别调查当月的一个工资支付周。ECI是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虽然美国在新闻报道中引用ECI的频率不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频率高,但CPI是衡量消费物价变动的指标,ECI是衡量人工成本变动的指标,两个指数具有同样的重要性。相关调查还包括:雇员福利调查、劳动力管理关系发展项目、职业报酬调查、安全与健康统计项目、国家报酬调查等。美国使用雇佣成本统计调查数据的机构是美国的经济政策部门,他们把雇佣成本指数视为主要和基本的经济决策指标,作为最后确定货币政策、最低工资政策、进行通货膨胀和生产率分析的依据(见表1)。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薪酬调查介绍及技术解释》制作。

国际劳工组织对人工成本收集和统计也非常重视。国际劳工组织在1985年制定的《劳动统计公约》(第160号公约)①中明确规定:“第一条:凡批准本公约的会员国应承诺定期收集、汇编并发表基本劳动统计资料,并根据其来源予以逐步扩大到以下方面:……(e)人工费用;……”;“第十一条:人工费用的统计资料的汇编应包括各重要经济活动部门。”同年,《劳动统计建议书》(第170号建议书)②规定:“为满足长期需要,劳动力成本的统计资料应至少每五年汇编一次。这类统计资料应提供按经济活动部门分类的劳动力成本的水平和构成的资料。”上述国际公约和建议书为我国下一步与国际接轨,建立人工成本统计分析系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关于人工成本数据信息的披露是应用中的一个敏感问题。人工成本涉及企业竞争力,因此,美国和加拿大的会计交易法规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劳动及相关成本没有做出单项披露的要求。调查显示,大公司和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更愿意披露人工成本信息,而有些行业则不愿意公布人工成本信息,目的是为了保护竞争优势。欧盟统计局规定欧盟各国要在一定参考期结束后公布季度人工成本指数和年度平均人工成本、平均小时人工成本等数据。澳大利亚统计局不定期调查和公布人工成本数据信息,最近一次是2010/2011年的人工成本调查。日本国家统计局每年在统计年鉴中公布每月的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人工成本水平和结构以及不同行业劳动生产率指数。新西兰自1998年起,由国家统计局定期开展人工成本调查,按季公布人工成本绝对值和其增长率数据。目前,国际劳工组织从1999年以来,每两年一次《劳动力市场关键指标》,其中包括了薪酬成本和劳动生产率两个关键指标。

四、我国关于人工成本的相关概念

人工成本的含义和构成最早于1991年介绍到我国③,以后,1996年,国家统计局的同志将《关于人工成本的统计决议》的全部内容翻译成中文,首次在内部刊物上连载④。我国对人工成本的有关规定源于《关于人工成本的统计决议》,但又有一些差别。

1994年原劳动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制定的劳动统计指标解释中对人工成本的定义是:人工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活动中所发生的直接和间接人工费用的总和。后来在关于人工成本的制度文件中,明确提出人工成本包括: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社会保险费用、职工福利费用、教育费用、劳动保护费用、住房费用和其他人工成本七个项目。

2004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关于建立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的通知》(劳社部发〔2004〕30号),规定行业人工成本指标主要分为人工成本水平、人工成本结构、人工成本水平指数、人工成本投入产出四类九项指标,具体包括:人均人工成本、职位人工成本、人工成本分项结构比例、人工成本相当总成本(费用)的比例、年度人均人工成本环比指数、年度人均人工成本定比指数、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利润率。《通知》规定行业人工成本调查方案包括确定调查行业和企业范围、调查内容、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以及制作调查表等。《通知》还规定对行业人工成本实行预测预警制度,包括:人工成本的提示、人工成本的预警、人工成本的预测。

注释:

①②ILO《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第二卷,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1994年第1版。

③鲁士海《国际劳工组织对“工资”和“人工成本”指标的界定及与中国有关统计指标的比较》,载于《中国劳动科学》1991年第10期。

④参见原劳动部工资研究所所刊《工资动态》1996年第4期、第5期,李慧民译文。

(作者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研究员,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客座研究员)

上一篇:带薪年休假与其他假期相逢时,该怎么算? 下一篇:新常态下农民工工作问题与对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