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

时间:2022-10-14 09:53:24

读书: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

语文教学的本质还是多读书

在语文的概念被弄得很混乱的当今,重新提出这个朴素的道理,从“多读书”的角度去阐释语文的本质,是有现实意义的。

听说读写,哪个最重要?“读”最重要。培养读书的兴趣与习惯,这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是建树一种生活方式。

这几年推行课程改革,有必要,也有成绩,但目前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是虚浮烦躁,坐而论道,翻来覆去,急于求成,为改革而改革,走得很远,却忘记了为何要出发。弄得一线老师也目迷五色,无所适从。这样的时候,我们特别需要定力,摒弃形式主义,回到朴素的立场,回到教育的本质上来。

语文课最基本的,还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培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有了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很自然就可以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等等带动起来。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中小学阶段,读书是精神和智力获得成长的主要营养源。

要有点平衡兼顾的意识

看待读书问题,我们当老师的要有点平衡兼顾的意识,既要照顾考试升学等现实的利益,更要从长计议,着眼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准备,为他们走向社会之后的发展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打底子。

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反思之一:

语文课有没有引导读书的意识?是否有这方面的自觉?

一个有水平的老师,会懂得一些必要的平衡,既面对高考中考,又竭力防止陷于题海战术。可以做到让学生考得好,但又学得不那么死板。如果一个学生阅读面广,视野开阔,语文素养一般也会比较高,考试也不会差到哪里。在班级中做点调查,看看你们的学生读书兴趣到底有多高,处于什么状态,这也是检查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反思之二:

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提升学生读书的兴趣,或者反过来,是否会败坏读书的兴趣?

精读课功能是什么?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略读课,应当是学生自己去读,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方法,拿到略读课中去实践、尝试、体会,很多情况下,是自主性的泛读。抠得很细,反而会带来很严重的弊端。课型没有变化,没有节奏,全都处理成精读精讲,基本样式不变,反复进行,学生会腻味,同时也失去了读书学习的兴趣。这种“细”要有意义,意义就是指向学生读书的兴趣,并要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而不能只是为了应对考试。

教材三位一体结构精读应改为“教读”,略读改为“自读”,建构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反思之三:

阅读教学是否不教或少教读书的方法?这样的语文课是否很失败?

上了那么多课,做了那么多题,考了那么多试,但我们的许多学生还是不会读书,特别是不会完整地读一本书。

一定要把读书方法与能力的训练,纳入到教学安排之中,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除了精读,还有浏览、猜读、跳读、群读,等等,都需要给以具体方法。

“课标”要求从小学高年段开始,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一堂课下来,有把握得住的“干货”。

反思之四:

我们的阅读教学观念,是否应当更新?

“不动笔墨不看书”,一定情况下是可以要求的,但又不能规定学生凡是读书都必须做笔记写文章;阅读教学可以也应当和写作有联系,但不等于凡是阅读全都指向写作。因为如果这样去强硬要求,就会变成束缚,导致扼杀读书兴趣。我们今后讲“不动笔墨不看书”,最好限定在一定的语境之中。

“好读书不求甚解”不一定就不好,它是读书的一种常态,不必苛求。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这样读书的。提倡有条件的都实行海量阅读。我现在特别赞成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的韩兴娥 。这对当下那种文摘式、快餐式、拼贴式的阅读,以及这些阅读所造成的思维能力的弱化,有针砭的意义。

学会“连滚带爬”地读。不要每一本书都那么抠字眼,不一定全都要精读,要容许有相当部分的书是“连滚带爬”地读的,否则就很难有阅读面,也很难培养起阅读兴趣来。

反思之五:

课外阅读是否纳入了教学计划。“课标”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以“课标”精神理解阅读教学,应当有新的思路,那就是:让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课堂阅读教学往课外阅读伸展,让课堂内外的阅读教学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联成一体。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大量”,主要就是课外阅读,而不是现在常见的反复做题,也不限于课堂教学。

现在是网络时代,学生大量接触网络,当然也是一种阅读,但容易浮光掠影,思维碎片化、浅化,所以提倡多读书,还要加上“读整本的书”,这还可以磨磨性子,养成好的习惯与学风。

“课标”对九年的课外阅读量专门做了规定: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需要有相应的教学计划,根据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安排适当的课外阅读,注意循序渐进,逐级增加阅读量与阅读难度,体现教学的梯度。

第一学段(小学低年段),“课标”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

我反对盲目提倡“读经”。现在有些学校和家长一味搞“提前量”,在小学低年段甚至学前班就要孩子们“读经”,是不合适的。

到第二学段(小学三四年级),“课标” 开始重视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根据这个学段学生的阅读心理特点,学生喜欢具有生动形象、故事性较强的作品。

第三学段(小学高年级), “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对阅读的水平也提出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从小学高年段开始,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阅读教学评价的建议,不只是课堂教学的,也适合课外阅读。

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资料,可采用成长记录袋等各种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

让学生有选择,有自由度,不断拓展阅读空间。

从中考或者高考的情况看,凡是形成了阅读习惯的学生,都是课外阅读量大、知识面广,读过很多“闲书”的。这部分学生思想一般比较活跃,整体素质也高,他们往往也能在考试中名列前茅;而那些只熟习教材和教辅,课外阅读“闲书”少,没有阅读习惯的学生,即使考试成绩不错,视野也比较窄,思路也不太开阔,往往是高分低能。

所以,在应试教育还不可能完全取消的情况下,最好还是要兼顾一些,让学生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使他们的爱好与潜力能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阅读面宽了,思维开阔了,素养高了,反过来也是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的。

反思之六:

老师是否知道学生的阅读兴趣?

现在的小学生喜欢读些什么?举出一些被他们热捧的书来看吧:《植物大战僵尸》《怪物大师》《神奇校车》《查理九世》《笑猫日记》《淘气包马小跳》《男生日记》《女生日记》,以及漫画杂志《幽默大师》《爆笑校园》《阿衰》,等等。

读书其实是个人化的事情,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性情,甚至男生和女士,各自的读书兴趣可能都会有所不同。“闲书”读得多了,对阅读能力肯定有很大帮助,他们读书的习惯养成了,阅读和欣赏水平也会提高。经典对于青少年是有些隔膜的,而且不一定喜欢。怎么办?只能慢慢引导,不能强制。其实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不同年龄段会有不同的兴趣,他们会自我调整,自我塑造。

尊重学生的语文生活。

语文课一定要高度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视并能多少进入学生的语文生活。

反思之七:

读书的情况是否在评价考试中得以体现?语文教学的效果好不好,不止是看课内或考试,很大程度上要看课外,看是否培养了阅读的兴趣与习惯。

现今有些地区中考或者高考,也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阅读面与知识面,有些题出得较活,光是读教材教辅,是难于完成的。这对课外阅读教学的推动就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是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二是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

三是有意识考查读书的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位。

如四川高考语文试题: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用二三百字去续写下面的话:“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能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

语文课不要滥用多媒体

不断穿插使用多媒体,虽然很直观,可是把课文讲解与阅读切割得零碎了。

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各种画面、音响与文字,目迷五色,课堂好像活跃了,可是学生的阅读被挤压了,文字的感受与想象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这样的多媒体对语文学习并没有好处。

过多依赖多媒体,还会制约老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很多老师得了“百度依赖症”,什么都依赖网上给结论,有结论没过程,思想容易碎片化、拼贴化。

语文教师必须是“读书种子”

前日有杂志采访我,问:孩子们都不太喜欢读书,怎么培养兴趣?答:家长自己爱读书,孩子自然也对书有兴趣。父母成天打麻将看电视聊大天,家里完全没有读书的气氛,怎么可能要求孩子读书?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的言传身教是第一位的。如果能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习惯,加上阳光性格,比考上好学校更重要。

“职业性阅读”

语文老师要养成读书的良性生活方式。如果老师自己不是“读书种子”,你的学生也不太可能喜欢读书。

要把当小学老师作为“志业”。教师是稳定的职业,是创造性的职业,一定会重新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职业”有持久的热情,又有长远的目光,那就是“志业”了,和纯粹赚钱谋生的心境不一样了。

开个书目也有必要

读书其实是一件私密的事,是个人化的,照理说不应该有什么统一的书目。记得好像是周作人说过,最不应该给别人看的就是自己的书房,因为一看书房就大抵知道此人的品好了。周作人的话主要是对于文人来说的。而一般学生,特别是还没有读书兴趣的人,给他开个书目也还必要。

我建议把书目的提供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语文老师可以借这个书目来做两件事。一是激发读书兴趣。你推荐了30本,他能够读3本就不错了,慢慢进入状况,唤起阅读的兴趣。怎么引起孩子们的读书兴趣?不能只是布置阅读任务,我们的语文老师还得想想办法。第二,就是读书方法。对中小学生来说,阅读方法的掌握是很重要的,是基本的语文素养。

现在学生的阅读量太少,好多人除了教材教辅,基本上不读书,课外阅读也未能认真列入教学的视野。我们老是抱怨语文教学低效、贫血、不健全,什么原因?很多人可能全归咎于考试,认为是中考高考和各种考试制约了语文教学,所以学生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大家都在责怪应试教育,就是没有从自己教学上找找原因。

(本刊转载时有删节)

上一篇:数学课堂的“放”与“收” 下一篇:广西人才网联系统第一季度人才供求情况分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