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券商动荡不安 5家今年IPO颗粒无收

时间:2022-04-28 08:13:39

合资券商动荡不安 5家今年IPO颗粒无收

11月23日上午,《投资者报》记者接通原中德证券CEO王仲何的电话时,远在香港的他对于在中德证券的任职,有点怅然若失。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于曾经身为合资券商典范的中德证券为何遭遇高层动荡,他不置可否,“已经离开了,在忙于新事业,不好评论。”

但末了,就要挂上电话时,他发出了如此感慨:“对于个人,这是一笔好的经验财富。对于公司来说,要选好自己的路,最重要的是股东怎么想,怎么才能有益于未来发展。”

王仲何的只言片语透露出,合资券商双方股东的矛盾终究没有调和。

今年6月份,在中德证券股东双方争斗中,本土股东占了上风,王仲何、费翔等外方股东派来的高层则不得不出走。中德证券的高层变动,导致人心浮动。今年以来,中德证券仅有一单IPO,而去年的IPO项目高达7个,被认为是当年市场中的“黑马”。

事实上,类似中德证券这样中外文化的冲突,在各家合资券商或多或少都存在。

正因为存在各种矛盾,相比国内券商,大部分合资券商不得不惨淡经营。

人事动荡频现

中德的故事在第一创摩根大通证券公司(下称“一创摩根”)也在上演。

今年9月30日才获得承销资格的一创摩根,正在面临人员流失的困扰。

10月13日,北玻股份更换保荐人公告,原第一创业的保荐人艾民、陈作为,没有随第一创业团队平移至新合资公司一创摩根,已于9月30日选择离职。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信息,两人目前已经到世纪证券任职。

艾民早在2003年就进入第一创业,曾经保荐上市过碧水源、新旺达、荣盛发展、北玻股份,是第一创业老资格的保荐人,离职前担任过投行、收购兼并部的董事总经理、总经理。陈作为在第一创业的级别低一级,为投行、收购兼并总部的董事总经理。

早在两人之前,7月份,还有一位保荐人姜杰选择了离开,新东家是湘财证券。

另有知情人士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已经进入合资公司的原第一创业证券副总裁周俊也打算离职。不过周俊本人向记者否认了离职传闻,称仍在合资公司任职。证券业协会的人员信息也显示,周俊为一创摩根员工。

上述知情人士还告诉记者,除了周俊,公司内还有一些人有离职的打算,但没有传闻中多达四五十人那么夸张。

该人士还表示,目前离职仅是个人问题,不关乎中外股东经营,一创摩根自签署备忘录到正式获得投行资格,两方股东早已经过长时间的磨合。

“保荐人离职是正常的现象,我每个星期还会接到猎头五六通电话。”一创摩根的一位保荐人告诉记者。一创摩根保荐人团队多达22人,几个保荐人离职对公司业务来说不会动摇根本,但不得不承认,离职风还是会给公司形象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比之下,财富里昂证券的变动更为剧烈。

今年6月初,公司的保代人数为11人,而到11月仅剩6人,半数人员离职。

离职的保荐人有江岚、成曦、郁浩、高俊和李丹。他们的去向分别是国金证券、国泰君安、江海证券、国金证券和西部证券。

人员纷纷流失的同时,也有另外一些合资券商在大力挖角。

典型的是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原华鑫证券投行业务落后,在77家证券公司排名36位,能直接上手的保荐人数量较少,只能寄望于挖角。

公司目前有7位保荐人:周文昊、杨虎进、陈鹏宇、于、韩志科、周磊、贺新,其中后3位保荐人就是从外部券商招聘而来。

其他合资券商保荐人队伍比较稳定。瑞银证券、高盛高华、瑞信方正、海际大和、华英证券等5家券商保荐人,今年都没有离职的例子发生。

5家合资券商无IPO

和上述人事变动相一致的是,多数券商在经营上没有多少出色的地方。

截至11月22日,高盛高华、瑞信方正、财富里昂,再加上刚加盟合资券商队伍的大摩华鑫和一创摩根,5家券商今年以来在IPO项目上颗粒无收。

华英证券在6月份开业后不久就宣布完成首单IPO业务,此后就没有新项目上马。其承销的龙力生物金额为10亿元,获得保荐费用6511万元。

中金公司、中德证券、海际大和也仅有一单业务。中金公司则同瑞银证券共同承销新华保险,目前正在进行路演,如果没有年底的新华证券,今年中金公司在IPO项目上,可能也颗粒无收。中德证券和海际大和的保荐费用则为6149万元、4150万元。

其中,中德证券是最“昙花一现”的券商。

2010年,7个IPO项目成功上市,使中德证券成为当年最耀眼的合资券商,而进入今年,则成了另一番样子,仅获得了华锐风电的主承销业务。

瑞银证券保荐的项目最多,有三家,分别是比亚迪、庞大集团,还有即将发行的新华保险,由于筹集资金巨大,两单业务的收入就有2.7亿元的承销保荐费用。

不过这两家公司在上市后首份半年报中却上演“大变脸”,使得瑞银证券的保荐能力受到市场的质疑。两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88.62%和36.19%,在今年上半年上市的中小板和主板公司中,净利润降幅分别位列第一名和第三名。

由于一些外资股东在债券市场有强势地位,因此某些券商的债券承销成为合资券商突围的一个亮点。譬如瑞银证券承销了14单债券业务,发行规模为255.5亿元,收入大致有3亿元。中金公司也同样承销了14只债券,发行规模为672.5亿元,收入估算大概有8.7亿元。中德证券的债券承销实力也不差,7单发行规模达到212亿元,承销费用大约能拿到2.7亿元。

瑞信方正和高盛高华债券承销的数量分别为6只、3只,其他合资券商则没有能力承销债券。即使加上债券收入,和日进斗金的国内券商相比,多数合资券商发展相对缓慢,经营仍然惨淡。

股东分歧是主因

近两年新成立的合资券商,都在开业之初信誓旦旦地说,不走老路,但又好似有某种魔力般,纷纷被扯入曾经走过的历史年轮:中外股东文化冲突最终难以调和。

“从第一创业到一创摩根,很容易感受到两类券商的差异。”上述保荐人如此告诉记者。

譬如,合资券商和国内券商的运营体制不一样。合资券商一般是按照传统的国际惯例――“大一统”方式来管理项目,而国内券商主要采用以项目为核心的管理体系。

在他看来,两种项目运行体制各有利弊,项目制能够激发各项目组成员的积极性,实现更多的盈利。合资券商,一般来说不缺项目,实行“大一统”的方式,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

“对于有资历、有资源的保荐人来说,项目制的诱惑更大,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资格的保荐人会选择离职。”上述保荐人说,在新成立的三家合资券商中,华英证券、一创摩根两家券商的团队主要是从原有单位平移过来,因此外方股东如果将外资文化强加进来,会不可避免地让原有团队感到不适。

他还提到国内并不是所有券商都实行项目制,中信证券和中金公司就是采用“大一统”的方式。国内投行多实行项目制,由于这两年主要是做中小企业项目,采用项目制,推进比较快一点。

中外股东的分歧,还表现在争夺主动权上。按照出资比例来说,中外股东2:1,理应中资股东占主导,但是在合作中,外方股东普遍比较强势,这也是他们挑选的合作方多是实力不强的中小型券商的原因。

中德证券双方股东山西证券和德意志银行“蜜月期”结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山西证券认为公司上市的项目多是其过去存储的项目,理应由山西证券掌权,获得更多公司权益。但是德意志银行方面则认为,如果没有外资股东的品牌形象,中德证券投行业务不会发展那么迅速,理应外方占主导。

两方斗争的结果是,外方股东派驻的管理层出走,由山西证券推荐的姜培兴担任新CEO。

中外股东还存在一个分歧,对于盈利的追求不同,外资股东更注重平台建设、外部形象,这需要长时间可能才有回报;而中方股东更注重短期利益,希望合资几年就有回报,因此在某些措施方面就产生了矛盾。

“这些矛盾,是双方不同体制、制度、背景的产物,分歧是客观存在的,重要的是怎么去克服它,而不是仅停留在战略层面上。”华英证券中方股东国联证券董事长雷建辉曾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双方只有相互尊重,抱有共同的目标,很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但是他也承认:“双方股东克服矛盾、分歧,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

上一篇:53家券商债券承销进账70亿 中信占最大份额 下一篇:上海农商行7700万股拍卖难成市盈率超上市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