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外合资企业中方控制权流失问题

时间:2022-08-19 10:46:24

浅析中外合资企业中方控制权流失问题

一、中外合资企业中方股权流失严重

作为外商投资的主要形式,中外合资企业为我国国民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外部环境以及合资双方地位的相对变化,合资企业控制权之争频频发生。值得注意的是,在合资企业面临解散时,大部分情况是外方将中方的股权收购,使其变成独资企业,很少有中方企业在控制权争夺中取得胜利的情况。2003年,美国吉利公司通过收购摩根斯坦利所持南孚的股份获得了南孚的完全控制权;2006年,中国童车第一品牌“好孩子”被太平洋同盟团体以1.2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双汇”被美国的高盛集团购买等例子不胜枚举。这一系列中方控制权旁落事件提醒我们一定要重视合资中的企业控制权流失问题。

二、中方和外方争夺焦点

1. 对剩余控制权的争夺

剩余控制权是对企业实权掌握的重要体现,谁掌握了控制权,也就掌握了公司业务的发言权,也就更能够带领合资企业朝着自己本体母公司所需要的目标前行。因此,中外双方合资公司各方对剩余控制权的争夺往往也最为激烈。

2.人事安排上的争夺

中外合资企业中对关键职位的人员任命已完全改变了其原有意义,成为各方争夺控制权的工具。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常见的公司治理模式是,中方任命合资企业的董事长,外方任命合资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从表面上看,中方拥有对合资企业的控制权,但实际上,外方通过巧妙的人事安排掌握了对合资企业的实际控制权。

3.对关键资源的争夺

对于合资企业来说,中方的本土品牌、外方的核心技术都是关键资源,获取了核心资源就相当于在股权之争时增加了筹码。在中外合资经营中,中方为了获得外方的核心技术往往不惜出卖自己的品牌,而外方则常常以技术提供作为诱饵使中国拱手让出驰名名牌或商标的使用权,而后再以各种巧妙的方式将品牌占为己有。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外方似乎计胜一筹,不仅通过内部技术转移防止核心技术被中方知晓,还通过法律、市场运作等方式将中方的品牌收归旗下。

三、外方争夺控制权的两种路径

由上图所示,合资企业中的外方在争夺控制权时一般有两种路径:一是在合资企业成立之初中方主合资企业占最高比例,但不超过50%,其他各方比例合计超过50%;在运营过程中,外方将其他中小股东的股权收购,因此总共持股比例超过50%,取代中方企业成为合资企业的主控制方,由此渐渐地将中方企业派出在核心控制圈外,最后完全获取合资公司100%的股权。二是在运营之初中方和外方各占对应的股权;在合资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外方在中方企业资金困难时刻提出增资,扩大企业经营;由于拿不出资金,仅由外方提供资金增资的方式将稀释中方的股权,由此争夺合资企业的实际控制权。

四、中方防止控制权流失,保护本土品牌的建议

1.合资前—慎重考虑是否合资,谨慎商讨合资条款

为避免中方控制权流失问题的严重化,最基本的是企业要增强治理风险意识,在合资前应做好调查分析工作,不仅要分析自身是否具备合资的条件,还要详细调查外资的详细信息,熟悉国际并购中的治理规则,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证后再决定是否合资经营。在决定合资后,还应经过多方磋商谨慎确定合资条款。在合同书中应明确说明双方的持股比例,股权转让的限制,品牌与商标所有权与使用权的明确归属性等等。

2.合资中—时刻保持警醒,掌握控制权

中方控制权的流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外方蓄意篡夺的结果,很多外资在与中方合资时就已经拟定了长期的股权争夺计划,而这些计划都是在合资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完成的。因此,中方企业不应抱着合资后就可以高枕无忧的心态,而应该趁此机会好好地利用外资发展企业的实力,同时在合资过程中对合资公司的股权结构、控制权配置等方面提高警惕,利用起始的股权优势将合资企业的控制权和运营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把控企业的发展方向。

3.合资瓦解时—运用政策优势,防止控制权流失

在合资企业由于双方关系破裂而无法存续时,对控制权的争夺日渐白热化。许多中方企业由于合资前的条款不详、合资中放松了对企业的控制而在最终的判决中处于劣势的地位,但是也有企业充分利用政府支持、政策优势扳回一局,有效地防止了控制权的流失。中方企业应充分利用各种政策优势来保护对合资企业及自身品牌的所有权,防止控制权旁落。

参考文献:

[1]李成成.案例篇:荆棘中前行——中外合资企业的成败得失[N].企业家日报,2013-02-25(010)

[2]郑艺.合资企业中方母公司合资目的与控制权配置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12)

[3] 戴天靖,汤谷良.控制中的信任与信任中的控制——基于5个中外合资汽车制造公司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 2011(10)

[4]朱金平.我国外资并购中的反垄断规制[J].兰州:兰州大学,2012

[5]初新民.民族无形资产遭遇“中外合资”层层沦陷[N].中国商报,2011-01-07( C04)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北京 100081)

上一篇:试论医院行政管理中的创新思路 下一篇: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