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探究空间 培养创造思维

时间:2022-04-28 05:43:53

创设探究空间 培养创造思维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充分地提供科学探究空间,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一、创设生动具体的探究空间,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首先要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活动持主动态度,才会使自己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思维也才能具有创造性。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产生于对学习的需要和动机,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内部力量。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设饶有趣味、生动具体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探究目标的引领下,在好玩、好奇心、求知欲的驱使下,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例如:在《保护鸡蛋》一课中,我首先让学生把鸡蛋从家中带到教室,然后让学生汇报鸡蛋破损的情况。接着就启发学生,如何更好的保护鸡蛋?如何让鸡蛋从两米高的地方落下来而不会摔破?对于这个熟悉的事物,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我又引导学生熟悉我事先准备的材料,比如让学生摸一摸、掂一掂、捏一捏,把学生动手做的兴趣和冲动,控制并调整到理想的思考上来。在学生汇报设计方案时,我又根据学生设计的保护器的特点分别命名为:气球缓冲法、沙子平衡法、气球减震法等等。最后,让学生根据小组的设计,分工合作制作鸡蛋保护器,并告诉大家,做好后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对保护器进行测试,看哪一个小组制作的最好。孩子们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活动中。结果,制作出来的鸡蛋保护器形式各样、漂亮坚固。整堂课就是在这种激励机制下,在生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使学生们的创造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二、创设求异发散的探究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所谓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开放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多向思维方式。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找准发散点,创设求异发散的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敢于质疑,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实现在探究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创设推理想象的探究空间,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要尽量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想象。同时,也要给孩子们介绍一些科学家大胆想象进行发明创造的故事,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想象力,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例如:在学习《岩石的形成》时,我首先通过视频资料的再现,让学生认识火山现象,再结合化石、卵石、煤的形成等自然现象,让学生想象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变化规律,从而让学生明白岩石的形成。

四、鼓励学生自主创设探究空间,发展创造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教师在科学课堂上,创设探究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其实,在课堂外,更是一个广阔的、无限的空间,教师可以在课外组织一些有意义的创造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来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

例如:湖北省的一位12岁的小朋友聂利,在《十万个为什么》中看到,蜜蜂的嗡嗡声来自翅膀的振动。一次,她到一个养蜂场去玩,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翅膀没有煽动,仍然嗡嗡叫个不停,于是她对书中的知识产生了质疑,并开始了对蜜蜂的试验和研究。为了更好地研究蜜蜂,她甚至向一个养蜂老人要了一些蜜蜂用昆虫盒自己喂养起来。在三个多月时间里,聂利进行了42次实验,用去2000多只蜜蜂。经过自己不懈地努力,最后终于发现蜜蜂的发音器官原来是它的双翅根部的两个小黑点。在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12岁的聂利撰写的科学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荣获大赛优秀科技项目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在课堂外这个广阔的空间里,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多思考,多动手,组织学生进行小发明竞赛,小制作比赛等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小学)

(责任编校:合欢)

上一篇:萧山区农村初中田径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学业不良学生个性特长的培育和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