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造林如何做到“适地”而行

时间:2022-04-27 04:39:34

人工造林如何做到“适地”而行

中国可以借鉴美国在人工造林上的做法,严格审批外来树种的引进、种植,在确定其对地生态没有负面影响后再批准种植,而不是由各地随意引进

“村里到处都是树,很多树甚至连名字都叫不上。”这是周汝尧对故乡最深的记忆。但当他十年前回到苏北老家灌南县时,才发现这样的场景早已不复存在,“村里全都变成了人工种植的杨树。”

这让做了多年环保志愿者的周汝尧有些失落。“在云南、贵州、内蒙古等人工造林面积较大的省区,大多是砍掉天然林种上人工林,对当地的实际环境条件考虑得不够。”

2006年,周汝尧开始在老家尝试建立本土植物园,希望在人工造林中用本土植物替代外来植物,以实现植被的多样性。过去十年,这一模式已在灌南所属的江苏连云港小范围推广,建起超过20家多类型本土植物园,种植了60多种、1万余株“濒危”的本土植物。

无可争议的生态价值

其实,早在1979年,中国政府就已开始了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行动――“三北”(西北、北部、东北)防护林工程。8年后,中国还启动了太行山绿化工程。

除上述两个因环境恶化而推动的植树造林工程外,中国政府还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展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程。

国家林业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中国共完成人工造林4.5亿亩,是全球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

国家林业局专家沈孝辉时常惊叹中国人工造林的速度。

根据“十二五”公布的数据,2011-2015年,中国共造林4.5亿亩,平均每天新增人工林面积高达24.7万亩。如果按照一亩地可种80棵杨树计算,中国在过去5年平均每天就种下了近2000万棵杨树。

“不可否认,植树造林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生态修复的作用。”沈孝辉说,尤其是“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对减缓沙漠化进程、遏制沙尘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潘迎珍在2006年发表的《论三北防护林在我国防沙治沙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曾明确指出:“三北”防护林共营造防风固沙林近500万公顷,工程区内20%的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以重点治理的毛乌素和科尔沁两大沙地为例,经过防护林的建设,植被覆盖率已经高达29%和20%以上。

另外,“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还使得该地区1000多万公顷沙化、盐碱化严重的草原得以恢复,仅陕、甘、蒙等六省区的沙化土地就在七年内减少了近8000平方公里,远高于全国的净减少水平。

不仅如此,潘迎珍还直言,“三北”地区营造的253万公顷农田防护林,保护了1756万公顷的农田,仅新疆就有93%的农田受到人工林保护,使得66.7万公顷的风沙侵蚀地变成了稳产高产田。

为何要“适地适树”

“植树造林的本意是改善生态环境,但在一些区域这个目标并没有实现。”中科院植物所专家杨斧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植树造林过程中没有做到“适地适树”。

他说,为提高木材产量,“三北”地区的人工林多是生长速度快的欧洲山杨(树),“但这种树的水分消耗比其他树种大,会使得本就干旱的地区更缺水。”

这种情况还存在于城乡绿化中。“很多城市选择绿化树种的第一原则是美观,而不是树种本身是否适合本地种植。”连云港市林业局某林业站站长王圳说。

以连云港为例,该地用于城市绿化的树种主要是香樟树。该树原生于南方及西南地区,四季常绿,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性弱。

“把这种喜温的南方树种移植到北方寒冷地区种植,根本不行。”王圳说,仅2015年冬天,连云港就有三分之一的香樟树被冻死,“一棵香樟树的引进成本高达几千元,都打水漂了。”

杨斧见过的更为极端的做法是,某些地区为了完成上面下达的植树造林任务,硬是在草原上挖坑种树。

“随意引进外来树种可能会导致植物入侵,甚至可能对本地生态系统带来灾难,必须慎重。”王圳说,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杜绝外来树种,“杨树也是国外引进的树种,但它的适应性就很强,异地种植也没什么问题。”

在沈孝辉看来,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如果植树造林过分追求规模效益就极易导致单一树种聚集,“单一树种种起来方便,成本也低,但会加剧病虫害传播,尤其会降低林地的水源涵养功能。”这是因为林地需要有一个不同树种组成的生态体系,才能发挥水土保持功能。单一树种的林地不可能实现这一点,反而可能会让情况更糟。

严审外来树种

在王圳看来,周汝尧的本土植物园是一条可行之路,“在人工造林中,本地树种应该占到90%,外来树种控制在10%以内最好。”他认为,无论是在跨区域的大规模造林中,还是在城市绿化中都应该坚持这样的比例。

他建议中国借鉴美国在人工造林上的做法,严格审批外来树种的引进、种植,在确定其对当地生态没有负面影响后再批准种植,而不是由各地随意引进。

不过,他也坦陈,本土植物园的推广也存在难题――很多本地树种早已无迹可寻,育种需要花费时间。当然,这一问题也并非无解,比如连云港目前就已建立了3600亩的本土植物培育基地。

杨斧尽管也承认本土植物园是一种较为优化的人工造林模式,但却并不认为这是根本的解决方法,“如果能保护好天然林或许就不需要那么多人造林了。”

他始终认为,人为干预要适度,对区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要有充分认识,“很多地方为了经济效益,把天然林全部砍掉种上不适地的经济林,给当地生态造成毁灭性打击。”

政府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为加大天然林保护力度,中国已从2014年起首先在黑龙江林区禁伐,2015年在东北其他林区和内蒙古林区禁伐,2017年将全部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但禁伐之后的现实难题是,木材短缺的问题可能更为突出。国家林业局官员曾公开表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将直接减少木材生产近4737万立方米,相当于2014年全国商品材产量的60%。预计到2020年,中国木材供应缺口将达5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达到65%左右。为此,国家也在2015年启动了储备林建设项目,安排17.36亿元资金,建设2990万亩储备林基地。

“短期内人工造林的模式不会改变,但我们必须明白,植树造林不单是种树,而是要建设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一位不愿具名的林业专家认为,如果这点改变不了,人工造林可持续推进便成为一个难题。

上一篇:李晓春:与老建筑“隐居”的十年 下一篇:在网店上卖什么最能代表青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