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探讨

时间:2022-04-27 04:24:59

基于应用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探讨

[摘要]我国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理论性较强、经济关系复杂,在实际的教学中效果不理想。为了使经济学课程教学贯穿于应用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实际教学中,提高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必须以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为切入点,从经济学课程在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入手,通过课程特征分析经济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探讨在应用人才培养教育中提高经济学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经济学课程;应用人才;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马莉,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7-0171-0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共同宗旨和基本特征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财经类高等职业院校,经济学课程是经济、金融、管理类学科的核心课程,是学生学习相关专业课的基础,教师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但是,经济学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经济关系复杂,使得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目前在实际的教学中效果不理想,更无法将应用人才培养的目标贯穿与实际教学中。因此,我们要以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学原理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为切入点,从经济学课程在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人手,进一步了解经济学课程特征,确立经济学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分析经济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在应用人才培养教育中提高经济学课程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高等职业院校经济学课程的主要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学课程是经济管理学科所有专业的基础课,在教学计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学原理课程具有一系列特点,主要体现在实践性、应用性、时代性等三个方面:

(一)实践性。经济学原理课程虽然继承了西方经济学原有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但它却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最明显的方面就是其实践性――紧密联系中国改革的经济社会实践。在高职高专层次,在经济学课程建设方面突出表现为经济学理论与中国改革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应用性。经济学原理作为经济管理学科所有专业的基础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联接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公共基础课的特点是侧重于一般性的理论,而专业课的最大特点则在于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其应用性显而易见。作为专业基础课的经济学原理课程,一方面要求承载着相当部分的理论性,另一方面又要求具有较大的应用性,为下一阶段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学习作好准备。

(三)时代性。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西方经济学理论也在不断的演化和创新。与之相应,中国等经济转型国家的经济社会变化则更为剧烈,也向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提出了诸多挑战。这些都内在地要求经济学理论的教学工作能够体现出一种时代性。高职高专应用性的教学特点,内在规定了经济学理论的教学必须更加紧密联系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实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形成新理论,最终体现出一种鲜明的时代性。

二、高等职业院校经济学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高职院校如何定位是经济学课程设置的关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因此,笔者认为,经济学课程最重要的功能应定位于服从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根本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来组织教学的各项工作。从课程体系设置看,在高职高专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是否在大学打下扎实的理论功底,关键取决于前两年的学习和积累。具体说来,把应用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位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充分把基础课程的学科导向与专业课程的就业导向结合起来,把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使得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严谨和科学。从经济学基础课程的角度来讲,经济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学是教育部审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拓展学生知识范围,掌握一般性基础的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兴趣为目的,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重点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以经济学分析方法的运用为重点,在教学中更为强调授课知识的应用性和直观性的特点。

(二)经济学是高职学生学习掌握经济分析方法的主要课程。学习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可以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提供方法论。经济学以实证分析方法为主,规范分析方法为辅,并在整个学科体系上采用了均衡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等多种实证分析方法。学生通过对这些分析方法的学习,可以提高其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经济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经济学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既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它的理论可以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实际问题,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注重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性和综合性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要求各专业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经济学基础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了一定的分析工具,才能适应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需求,满足社会对更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与需要。

综合上述分析,经济学原理作为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其最重要的功能毫无疑问应定位于服从培养应用人才的目标,以便为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三、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学课程的知识点繁多复杂,致使学生难以掌握。西方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的范畴,揭示了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各种经济活动的规律,是探讨人类社会如何经济地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以达到某种目的或满足某种欲望的科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和集体在生产、消费、交换等社会活动中的理以及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的相互关系。主要包括微观部分的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和政府作用理论等;还包括宏观部分的总产出的决定、经济周期、长期经济增长、失业、通货膨胀、国际经济、宏观经济政策等。课程内容比较多,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比较强,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不注重提前预习、上课总结、课后复习查阅资料,不注重前后理论贯穿理解,那么就会拉下越来越多的内容,以至于不懂的内容增多,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信心。高职院校教学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它以应用为目标,以“必

需、够用”为度。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是高职教育的一大难点。

(二)经济学课程思维和方法训练较少,造成学生应用能力欠缺。经济学基础课程既是有特定研究对象的理论课程,也是一门方法论课程。著名经济方法论专家莱昂内尔・罗宾斯把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划分为两个层次,即对象层次和方法论层次。在他看来,“只要达到某一目的需要借助稀缺手段,这种行为便是经济学家关注的对象”。

由于教学时间的紧迫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大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有些知识点即便采取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该教学法时也存在方式陈旧、案例陈旧以及与中国本土经济、当前热点不够贴近等问题。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典型案例,使得学生对生产理论、成本理论等微观的基础理论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经济学真正的精髓在于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思维过程。任何现有的经济学理论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成立的,教师如果只是向学生讲解传授西方经济学各个章节的知识,不交论或模型曲来龙去脉,学生往往无法真正理解经济理论的形成思路,以至于觉得经济学难学又难懂。长此以往,教师对作为一种方法论的经济学讲解不足,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着重培养经济思维的习惯,不是在运用中把握经济学知识点,而是在老师描述后去强行记忆知识点,以至于造成应用能力差的后果。

(三)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当,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1.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不到位,教学效果不佳。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经济学教学最常采用的方式是课堂讲授式,教师按部就班地讲授概念与数学模型,面对艰深的概念和数学公式,学生从头到尾记笔记,没有认真的去思考,去体会。教师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讲解,没有将课程的讲解和高职高专教育所倡导的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结合起来。造成教师授课针对性不强,学生学习时感到很茫然,认为经济学空洞乏味,实际教学效果不显著的局面。

2.教师对教材的选用不恰当,教学质量不高。目前,经济学教材上大多是以外国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根据中国的经济发展、改革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理论较少,无助于了解并解决中国现实经济发展和改革中的问题。面对教材中深奥的理论和不现实的图像和专业术语,刚刚脱离应试教育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察力,对经济问题独立思考不足,甚至不具备最基本的经济思维。因此,要让其真正理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或实质问题,就显得尤为困难更不要说是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进行学习了。

四、完善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高等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提高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率,关键要使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服从于应用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因此,为进一步完善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一)在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上,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择优选择教学内容。教育部明确提出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即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所淡化,实践能力、特别是毕业后从事某一职业的能力得到加强和实现。因此,高职高专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择优选择教学内容。鉴于高职高专学生的数学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与本科院校在经济学教学的设置目标、教学的出发点和教学的重点上的不同,高职高专经济学课程更应突出经济理论的适用与应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不必过于艰深,应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有选择性的进行教学,具体就微观经济学来说,应主要介绍价格论、效用论、生产论、成本论、市场论等。就宏观经济学来说,着重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让学生能了解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依据和对整体宏观经济环境有所认识。同时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要注重训练学生的经济学思维,逐步形成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的思维和习惯,在“学会”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会学”。

(二)在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上,不断完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综合效果。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高职高专学生通常理论基础知识不是太牢固,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不浓。因此,必须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力争要做到课内老师授课为主与激发学生课外自主性学习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诸如案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多媒体技术教学等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合知识和经验。通过让高职高专学生到实际生活、企业中调查的方法,到社会去进行现场教学,解决实践应用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高职生较好地理解理论和掌握技能的双重效果。以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为例,每年学校都有一个月的综合实习月教学环节,这个环节对于大一、大二着重在于打好专业基础的学生而言,老师可以结合所学专业,布置一些和经济学课程相关的社会调查项目,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去实地进行调研采集数据,写出调查报告,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经济学课程教学评价上,采取灵活综合方式。合理评定学生成绩。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思考问题,在于对经济思维素质的培养,在于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实践。因此,我们要将以往单纯期末考试改为全方位、全过程的考核,具体来说,应根据不同专业对课程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贯穿作业、课堂讨论、社会调查及撰写调查报告等方式考察学习的效果,对于考试评定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对平时授课过程中学生课上发言、课下作业、案例讨论课的报告等进行成绩评定,计入期末综合成绩。这些考察方式的综合运用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入掌握经济学的理论,同时使学生在对概念、原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具备观察分析现象的能力。

总之,提高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率,关键要使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服从于应用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只有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实践,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

上一篇:发挥广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开展“文化资源学”... 下一篇:通往职业生涯的大学生自主-互助式课堂之价值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