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广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开展“文化资源学”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2-10-16 05:20:17

发挥广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开展“文化资源学”教学的思考

[摘要]加强民族文化资源教育,培育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对促进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在“文化资源学”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广西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推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良好结合。

[关键词]民族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教育;广西文化产业发展

[作者简介]潘怿晗,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民族学博士,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7-0161-04

“文化资源学”这门课程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的专业选修课,在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文化资源是一种具有文化属性的特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条件。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资源存量、整合配置文化资源的能力和水平,不但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的选择,还直接影响着该地区文化竞争力。研究文化资源和文化竞争力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基本运动规律,成为文化产业研究特别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生来说,通过“文化资源学”的学习,可以认识文化资源,掌握、了解文化资源的基本特点、属性以及文化资源产业转化的基本运作规律,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在广西师范学院讲授“文化资源学”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文化资源学”的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广西作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如能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将推动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具有良好文化素养、产业经营能力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促进广西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的圆满完成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加强民族文化资源教育,培育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对促进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011年6月,广西文化产业第一个独立的五年发展规划,即《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正式颁布,为广西未来五年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科学部署。这份规划中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广西将重点发展文化娱乐演艺和美术工艺品产业、新闻出版产业、广播影视和动漫产业、文博和会展节庆业、创意设计和广告业、网络和休闲软件游戏新兴文化产业等六大产业。还将通过实施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精品生产、骨干文化企业培育、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产业示范点建设等“七大工程”工程为突破口,带动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总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广西将加快组建广西演艺集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单位广西桂剧团、壮剧团、彩调剧团将重组为“广西地方戏曲剧院”,广西民族文化开发项目、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南宁民族特色风情街、南宁市民族艺术基地、南宁民歌博物馆、顶蛳山文化公园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将全面推进。

从《规划》中我们看到,广西文化产业重点发展项目都与广西民族文化资源产业转化能力的提升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与广西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特点密切相关。一些具有可经营性的民族文化资源可以经过良好的产业转化走向市场创造财富,能够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和更大的经济效益。如广西靖西县旧州街,通过绣球制作工艺的开发,逐步发展为绣球一条街,旧州街绣球成为名牌产品,还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2008年4月,联合国贸发会议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南南合作局共同了《2008创意经济报告》,报告显示中国是全球创意产品和服务最大出口国。而其中最大宗的出口创意产是“设计”类产品。报告认为:“‘设计’类的创意产品是将创意内容、文化价值和市场目标结合在一起的知识经济活动的产物,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的溢出效应。发展中国家设计师将少数民族特有的原始物料与各种各样的时尚设计结合……中国的设计类商品是国际市场最有发展前景的创意产品贸易领域……”从中可以看出,民族地区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不但在传统资源型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竞争力,只要提高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配置能力和水平,在创意型文化产业门类方面发展前景也比较广阔。

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一个重要环节和核心问题就是文化资源的良好的、有效的整合。文化资源的整合就是把原本分散的、零碎的、不成系统的文化资源根据市场需要有效地加以集中、提炼和优化,使之能形成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产业资源的形式。要依靠民族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与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既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又懂得经营管理,既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又具有文化创新能力,既熟悉区域文化资源特色又具有国际发展眼光与视野,这是一种复合型人才。随着广西文化产业步入结构性调整发展阶段,对广西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西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势转化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依赖将越发明显,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历史时期,高素质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缺乏会影响民族文化资源产业转化能力的提升。因此,加强民族文化资源教育是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建设的重要基础。必须注重对本土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推进广西民族文化资源的普及与教育,大力促进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二、充分运用区域民族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资源学”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将书本理论形象化,拓展学生的思维。文化资源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资源的内涵及特点、文化资源的表现形态、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等等。文化资源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传承发展的,一定地域内文化资源往往具有显著的地域色彩。因此,在文化资源教学过程中,充分引入地方文化资源进行课堂讲授、问题讨论和社会实践设计,不但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和研究视野,给学生提供生动而且“并不遥远”的案例,对学生更好地掌握文化资源相关理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讲授“文化资源的管理”这一问题时,笔者以当时发生一个有关“从网络偷菜演变到现实偷菜”事件为课堂导入,引导同学进行讨论,讨论比较激烈。有的学生认为,这类事情政府无需进行干涉,有的同学则认为必须进行管理。这时,一位同学提出她老家也有一种类似“偷菜”的民俗活动,笔者就着这个话题对广西象州传统的民俗活动“偷青”与现在网络非常流行的“偷菜”游戏相比较,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从游戏的文化内涵、管理保障机制、社会效应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下课后,同学们还围在笔者周围表述自己的观点。这次课堂教学的启示很深刻:第一,从课堂讲授目的来说,通过本地民俗文化资源的引入与比较讨论,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了文化资源所具有的教化性,也更加明白了文化资源的开发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还必须结合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第二,

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视野,在现代与传统文化的比较中认识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和意义;第三,从更长远的发展来看,激励学生更全面认识、了解丰富的地域民族文化资源,吸取其中宝贵的营养,激发创新灵感,逐步增强文化转型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其次,将书本知识形象化,增强课堂讲授的生动性。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壮、汉、苗、瑶等十二个世居民族共同生息,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在广西文化产业发展中显现出独特的优势,也为文化资源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养料。在讲授物质文化资源的时候,始建于元朝的广西龙胜县的龙胜梯田,壮族、瑶族传统的木质的吊脚楼,宁明花山壁画,三江侗族的风雨桥等广西民族特色景观、民族文物、民族古迹等成为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案例。在讲授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时候,壮族的蚂拐舞、瑶族的长鼓舞、仫佬族的依饭舞、京族的唱哈节等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民俗事项将广西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生动展现。在讲授文化资源与文化产品关系问题时,笔者以广西东兰县举办的首届“国际铜鼓文化旅游节”为例展开讲解,“音乐铜鼓”、“铜鼓工艺品系列”、“铜鼓表演”、“铜鼓文化传习所”、“铜鼓文化民俗村”等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的开发让文化资源产品开发这一理论形象化,同学们得到了最直观的感受。

最后,增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实战性”。文化产业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在讲授文化资源资本转化、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产业的途径等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比较抽象的理论,将传统经典案例与本地相关案例相结合,不但能够让学生掌握文化资源资本转化的一般规律,同时也能让学生把握符合地方资源状况、具有地方特点的生动经验。

一般来说,不同地区文化资源的状况往往决定了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民族地区积极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创造文化品牌,促进了当地文化产业的良好发展。如以湘西苗族文化为主要特色的“中国最美的小城”凤凰、以纳西族文化著称的“人间仙境”丽江、以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歌舞、民俗为主要元素开发的“南宁国际民歌节”等等,这些资源型文化产业基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与整合,着力挖掘文化的旅游功能和旅游的文化属性,挖掘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展示民族特色,通过文化与旅游的嫁接、融合,提升出具有市场效益的品牌形象。学生们普遍反映,通过这样的课堂讲授,了解了文化资源成功开发利用的基本条件是能够转化成消费者可感知、体验的物质形式,并且这一物质形式具有市场价值,能够转化成可消费的文化产品。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将这些发生在现实的、有的就发生在同学们家门口的案例引入教学,熟悉的本土实例引发了同学们的情感共鸣,让同学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以及对广西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认同。

三、充分运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推进学生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转型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文化资源学”的教学中,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要在保护为第一原则的基础上将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创新合理有效结合起来,促进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实现――这一目标实现依赖于文化产业建设发展从业人员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转型能力的提升。

所谓文化自觉,就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消费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发展以及文化交流三个机制不断推动文化的转型创新。从文化变迁的视角看,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既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还承担着文化创新发展的重任。而文管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的文化产业建设发展的从业人员,其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转型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未来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和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必须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平台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由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文化资源有较强的依赖性,当前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体现出差异性。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多采取资源型发展模式,如利用自然景观与独特的人文景观,整合民俗与民族歌舞节目,而在广电、出版、动漫等创意型产业方面发展不足。其实文化创新力对于文化产业长远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广西作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大省,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文化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重任,即增加新的文化产业类别,建立健全的文化产业门类,增加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促进民族文化资源与先进技术的结合,推动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促进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这也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文化转型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于此,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广西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实例以来,还应当广泛与相关文化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实习基地,这样不但能够将课堂教学与区域社会发展实践紧密结合,让教学科研“接地气”,推动学科的建设发展,还能够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广阔的舞台,为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一个展现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培养文化创造力,推动广西文化产业发展迈向新的台阶。

新颁布的《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到,到2015年,广西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将达到1000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将达到5%左右,成为国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中心的支柱性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迫切要求相关人才的教育与培养符合社会文化发展建设的整体需求。要圆满完成广西未来五年文化产业发展任务,从高校人才培养职能定位这一层面要求来说,必须充分运用充分发挥广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开展文化资源教育,在“文化资源学”的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充分融入本地文化传统和经验,拓展国际视野,培养复合型文化产业专业人才,提升民族文化自觉性,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充沛的专业人才储备才能促进广西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进而推动全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泰国汉语教学问题分析及对策 下一篇:基于应用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