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教学的探究性思考

时间:2022-04-27 11:28:31

习题教学的探究性思考

思维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而认识问题和明确地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其主要任务是找出问题的本质,抓住问题的核心。作为数学教学主体的习题教学,更应在识题和提问的环节中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意识,自觉地挖掘题目本身的导向功能,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解题习惯,这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品质是一种有效的途径。特别是对一些具有深刻背景的典型习题更不能轻易放过其教学价值。以下是笔者在高考复习中,针对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对一道习题展开的探究性思考,仅供参考,以求商榷。

问题:已知函数f(x)=x2+ax+b,实数p,q满足p,q∈R+且p+q=1,求证:pf(x)+qf(y)≥f(px+qy)。

这道题是一道不等式的证明题,目的是考察学生掌握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比较法。学生通过作差、变形,易得pq(x+y)2≥0,从而得证。但如果我们了解到这道题所含的特殊背景,便可从以下几个方向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

一、特殊与一般的思考

设疑:若将函数改为f(x)=ax2+bx+c(a≠0),则会对结论产生怎样的影响?

探究:学生重新审视刚才的解题过程,不难发现作差的结果变为

pf(x)+qf(y)-f(px+qy)=…=apq(x-y)2。

当a>0时,pf(x)+qf(y)≥f(px+qy);

当a

评注:添加二次项系数后,结论更一般了。

二、联想与类比的思考

设疑:若将函数改为我们熟悉的f(x)=1ogax(a>0且a≠1)参数a的范围是否对结论产生同样的影响?试以f(x)=1ogax(a>0且a≠1)为例证明。

探究: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尝试,得出以下有效的途径。

pf(x)+qf(y)-f(px+qy)=1oga

=1oga

令t= ,则原式=1oga ,再构造函数g(t)=tp-(pt+q)(t>0)

求导,得g′(t)=ptq-1-p=p ,

g(t)在(0,1]递增,在[1,+∞)递减。

g(t) max=g(1)=0

0< ≤1。

故有,当a>1时,pf(x)+qf(y)≤f(px+qy)

当0

评注:参数a的变化同样影响了图象凸形的改变。

对f(x)=ax(a>0且a≠1)也可以通过作商,构造函数,利用最值求得类似的结果当a>0且a≠1时,

pf(x)+qf(y)≥f(px+qy)。

三、归纳与猜想的思考

设疑:从以上对特殊函数的探究,我们知识pf(x)+qf(y)与f(px+qy)大小关系取决于a的范围,而a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函数图象凸性的改变,那么是否有某种规律性的结论适用于其它已知或未知的函数呢?

探究: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容易得出以下两种结果:

对实数p,q,满足p,q∈R+且p+q=1时,都有

(1)对上凸函数y=f(x),有pf(x)+qf(y)≤f(px+qy);

(2)对下凸函数y=f(x),有pf(x)+qf(y)≥f(px+qy)。

其中p,q∈R+,且p+q=1,当且仅当x=y或f(x)为一次函数时取“=”。

(注:学生通过以前的复习对上凸(下凸)函数已有所了。)

评注:显然上两式可以认为是凸函数的加强定义,在上面的式子中令p= ,q= 便可得到

[f(x1)+f(x2)]≥(≤),f 这就是下(上)凸函数的定义。如图上,若设A1,A2是y=f(x)曲线上两点,对应横坐标x10且p+q=1使x=px1+qx2。过x轴作垂线交曲线于A,交弦A1A2于B,则yA≥yB,故下凸函数的几何意义为:曲线上任意两点A1A2之间部分皆位于弦A1A2下方(或曲线在任意一点切线上方)。

四、推广与应用的思考

设疑:若函数y=f(x)是(a,b)内的下凸函数,对上述结论我们还可以推广到(a,b)内的任意n个点x1,x2…,xn,试给出结论。

探究:通过学生猜想、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得出如下推广:

(延森不等式)y=f(x)若是区间(a,b)内的下凸函数,则当,x1,x2…,xn∈(a,b),且λ1,λ2…,λn∈R+,λ1+λ2+…+λn=1时必有f(λ1x1+λ2x2…+λnxn)≤λ1 f(x1)+λ2 f(x2)…+λn f(xn)。

(平均值不等式)当λ1,λ2…λn∈R+,且λ1=λ2=…=λn= 时,有如下结果:

f ≤ [f(x1)+f(x2)+…+f(xn)]

评注:上述内容虽然超出了高中数学教学范畴,但可以让学生对延森不等式及其推论有适当的了解,同时利用这些结论展开如下应用,对培养他们的思维,拓展他们的视野也是大有益处的。

应用1:比较大小

例1:已知x,y,a,b∈R+,a≠b且x+y=1,试比较P= + 与R = 的大小。

简析:令f(x)= (x>0),则f(x)为下凸函数(可以证明)。

P =xf(a)+yf(b),R = f(xa+yb),

xf(a)+yf(b)>f(xa+yb)(a≠b),即P > R。

应用2:求最值

例2:已知a>0,b>0且a+2b=6,求1ga+21gb的最大值。

简析:由于y=1gx为上凸函数,故

1ga+21gb=3 1ga+ 1gb≤31g + =31g2

当且仅当a=b=2时,取得最大值31g2。

应用3:证明不等式

例3:已知P为ABC内的任意一点,求证:∠PAB,∠PBC,∠PCA中至少有一个小于或等于30°

简析:设α,β,γ,α′,β′,γ′,如图2,则α,β,γ,α′,β′,γ′∈(0,π)。

在3个小三角形中,利用正弦定理得:

PAsinα=PBsinβ′,

PBsinβ=PCsinγ′,

PCsinγ=PAsinα′。

三式相乘得

sinαsinβsinγ=sinα′sinβ′sinγ′,

(sinαsinβsinγ)2=sinαsinβsinγsinα′sinβ′sinγ′

≤ 6(平均值不等式)

≤sin6 (α+β+γ+α′+β′+γ′)(延森不等式),

6,

sinαsinβsinγ≤ 3。

不妨设sinα≤ ,则有α≤30°,或α≤150°,当α≤150°时,γ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前者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和要害。因此,我们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使学生学会思考和提问。同时,面对中学数学中日益增多的高观点题,我们有理由系统地掌握好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居高临下,游刃有余。

上一篇:浅谈新人教版八年级英语的两极分化现象及对策 下一篇:多感官参与的“看、听、做、讲”在阅读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