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校安静

时间:2022-04-27 12:51:43

让学校安静

这些年来,我们的学校越来越闹腾了。

校长们,“忙”;老师们,“很苦”;学生们呢,“十分累”。即使走进小学,也几乎看不到悠闲的人,难遇上安逸的事儿,嘈杂,喧嚣,甚至混乱;如集市,像码头;老师不定心,学生心惶惶。学校的墙壁上,宣传栏里,甚至现代化的电子屏上,诸如被称之为“学校文化”标识的很多口号,显示学校内涵发展层次的“战况”和喜报,还有所谓为激励学生奋斗精神而不失“革命”色彩和硝烟气味的标语,几乎无一不充满强烈的竞争意味、无一不挑动心脏跳动的频率。这一切的一切,都警醒你,这里绝不是心灵可以舒展散步或者栖息停留的“家园”,倒像是一个片刻懈怠不得的竞技角斗的“沙场”。

学生在学校应该做什么?这样的环境适合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吗?

学生来学校是学习的。学校中的学习是学习主体独立主动地吸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心智活动,就学校学习的方式和路径而言,主要是课堂内外的听观和练习。听老师讲课,观看各种资料,搜罗多方面的信息,然后通过做题、实践体验或者其他方式达成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逐渐形成。这一切基本都需要学习者个体的亲力亲为才可实现。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需要有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总是在混乱的口号和吵闹中,总是在没有纪律和秩序的所谓“小组”和“团队”中,学生又如何能够定心凝神地听、观、练呢?又有谁能代替学生自身的学习和成长呢?

学习是必须时时伴随着思考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几乎说透了思与学的关系。思考更是个体的心智运动,它是观察后的分析,分析中的比较;它需要筛选和联系,联想和想象;它需要独处的环境,舒张的时空。陶渊明“归园田”而参透人生,坡常“游古寺”而深悟道、佛;近人钱穆先生教书之余总是雇一叶扁舟泛舟太湖之上,得山水氤氲而学问愈加高深;最为鲜活的还是孔子自画的形象,他一人“若处子”般静对滔滔奔流的大河水,生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既是感叹既往,也是激励自己,也还在警戒我们这些来者。言语质朴,而寄旨何等深远。让学生更多地独处静思,而不总是借所谓的“交流”“对话”和“展示”,越来越多地侵占孩子自己思维的领地。当然,那样的教学繁荣、热烈,极具现场感和轰动性,但没有安静而定心的思考,焉有思维的发展和思想的深刻呢?这哪里是真实的学习呢?

伴随着整个学习生活的还有修身养性。孩子的优秀的个性、品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究竟是怎么养成的?可能不是靠管政工的校长处长、班主任高言大词训斥出来的,也不是由学生在稠人广坐之中、轰轰烈烈的誓师现场,出于一时的义气和冲动空喊和表态出来的;而是靠学校中的自主阅读“感悟”、包括高尚德性的老师在内的环境“熏染”、各类法律规制和道德准则的“约束”以及各学科知识的积累而有的“内化”逐渐生成的。上列四个关键词也是四条路径,强调的是一定资源、条件下的主体主动的修为,是一种自我教育,也是一种内在的转化,还是一种心灵深处的不断的自我“革命”。它拒绝吵闹,反对骚扰,摒弃所有道貌岸然和盛气凌人的假言、空话和说教,所以古人云“静以修身”。

理解了学校和学生的特质,就要求“教育人”千方百计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营造安静的环境。在当下这样一种难以回避的应试情境里,尽可能少地用这种概念那种口号,尽可能少地学这种方式那种模式,折腾老师进而折腾学生;尽可能多地淡化成人世界竞争的惨烈和疆场上才见的拼杀的血腥,尽可能多地给孩子提供可以自主的时空,让孩子真的偶尔能放松情绪,梳理思维,真的能俯瞰河水发呆,仰望星空遐想。还是诸葛孔明说得好:“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上一篇:英语教师如何掌控好教学主线 下一篇:让线段图不再被“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