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技巧类试题”解题方法例说

时间:2022-04-26 05:02:24

“表达技巧类试题”解题方法例说

每逢老师评讲“表达技巧”类试题时,我们可能有如下感叹:我答的就是这个意思,阅卷老师怎么不给分呢?唉,我怎么不知道从这个角度来回答。嘻!不就是一词之差吗,不应该丢分呀?如此等等。这些感叹其实反映了解题能力的欠缺。面对这类试题,如何规范答题,优化答案,确保高分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熟谙考点,明确答题方向。

先看一道语文试题及学生答案样本:

例1 下面是为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设计的三条广告词,请从其中选出你认为最佳的一条,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简要说明理由。(4分)

①现代汉语,一“典”即通。

②规范现代汉语半世纪居功至伟,传播中华文明五大洲声名远扬。

⑧一本词典,一位良师,一生收获。

你认为最佳一条是_________(只填序号)。理由是:

答案(一)

我认为最佳的一条是③。

理由是:③中把词典比喻成良师,二者相互映衬,老师辛辛苦苦的教书育人,令学生获益匪浅,从而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词典的作用很大,让我们收获很多。

答案(二)

认为最佳的一条是①。

理由:内容上说出了学习现代汉语这本字典就能帮助你掌握。

形式上比较简洁,人们容易记住,起到很好的效果。

点评:一道题在笔下,首先要思考它到底要考什么?如若不然,仅凭感觉和理解,无方向地乱答一气,结果肯定是吃力不讨好,上文“答案(二)”丢分较多的原因就在于此。

这道题的考点在哪里?从三条广告词中选出“最佳的一条”,当然需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比较:它们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其实并无高下优劣之别),命题人的意图在于考查修辞手法。明确了这一考点,答题就有了方向,就可以从分析修辞方法的角度来组织答案。如上述“答案(一)”找准了命题意图,扣住句③中比喻的手法及其作用来分析,得分较“答案(二)”当然要高。

二、紧扣采分点,规范组织答案。

例2 下面是余秋雨散文《道士塔》中的一段文字。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60字。(4分)

就在这时,欧美学者,汉学家、考古学家、冒险学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他们愿意变卖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作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

答案(三)

这段文字描写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把欧美学者想尽办法来获取文化古物与中国政府对文化漠然不视的行为对比,深刻深明地体现了中同人的无知,批判了统治者对文化的轻视。

答案(四)

此段运用对比的表达效果,充分体现外国对珍贵文物的爱惜,而中国政府却不甚重视。外国学者冒着被殴打、被杀也要文物,而清政府坐视不理,茶香缕缕鲜明的对比。

点评:从题干和题目内容上看,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对比方法的分析。这类题目答题规范格式是:手法+诠释+情感。赋分也是依据每一步程序采确定的。可以组织答案如下:这段文字采用对比的手法。(采分点一:手法界定,1分。)将欧美冒险家与中国官员对比,写出了欧美冒险家的贪婪和中国官员的愚昧与腐败,(采分点二:具体诠释,1分。)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憎恶之情。(采分点三:表达情感的分析,2分。)

事实上,不少考生答题时没有扣住得分点来规范作答,或无手法界定,或无具体诠释,较普遍的是缺少情感表达的分析。例如上面“答案(四)”,没有抓住“采分点三”,缺少表达情感的解说;“答案(三)”则按照规范格式答题,兼顾所有采分点,较全面周到。

三、运用术语,准确表述答案。

例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落

卢照邻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

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

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

问题:诗的前四句,写“花”写“雪”,虚实相间,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五)

作者开篇写梅岭的花初开,天山的雪还未化,此实景;后雪如花一样,似乎挂满了树梢,花又如雪一样纯白,似乎又在下雪,此处虚现实性;作者虚实结合,点染了一处非常美的景色,令人回味。

答案(六)

“发”“开”形象生动地描写出花和雪动态情,使人沉浮在花与雪的世界。

第二句“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将花与雪的各自特点表现出来,相互衬托,形成一幅美丽的药雪图。

点评:从题干上看,“前四句”、“花”、“雪”规定了分析的内容,“虚实相问”提示了答题的方向,这道题应该说是容易得分的,但事实上未必尽然。“答案(六)”扣住了花和雪,分析的也很有道理,但为何阅卷老师只给1分呢?同“答案(五)”比较可知,它缺少规范的表述,特别是不懂得用分析鉴赏的术语。不懂“术语”,别人就有理由认为你是“外行”,给分自然要“吝啬”了。“答案(五)”有“此实景”、“此处虚写”、“虚实结合”、“点染”、“令人回味”等词,既紧扣要求,又能准确表达,是一个较为完美的答案。

所以要想有一个准确完美的答案,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评价分析的术语,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借古讽今、铺垫渲染、正侧结合、咏史抒怀等等。

[实战演练]

1.阅读下段文字:无形的风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净的皮鞋和要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醉。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

(元)王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题目: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参考答案]

1.“用顽皮的小手……”运用拟人,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举出“摇头摆尾的小花狗……”或“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等句,并指出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按照规范格式进行赏析均可)

2.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把雪花的“随意穿帘幕”同梅花的“散彩向空山”不同行为和品格予以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和对作品思想内容/作品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要整体把握全词,明确对比的手法,才能准确答题。)

上一篇:论信念 第6期 下一篇:走进诗人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