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感训练

时间:2022-04-26 06:04:56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感训练

语感具有经验性,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得以熟练化、自动化。因此,在语感训练中,必须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语言比较、品味、分析的机会,引导学生体会语言间的细微差别,从而积淀语感。

一、运用朗读,诱发语感

朗读助理解,以朗读抒情。阅读中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必须在阅读中加强朗读训练,老师在解疑的同时加强范读加以指导。可采用听读、评读、引读、对比读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品词品句,提高语感能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我在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读“春天的小兴安岭”一段时,用轻而缓的语调范读,然后让学生模仿,通过对春天小兴安岭的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原木的描写,使学生细细品味出春天给小兴安岭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感受,如身临其境。通过这种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新的感受。

二、通过比较,诱发语感

一般来说,课文语言简洁流畅:优美生动。怎样才能使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整体和谐及内在意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语言要有意识地通过比较、揣摩、品赏、挖掘,诱发学生的语感,使其达到领悟。

如,我在教《做风车的故事》一文时,有这么一长句:“奶奶给他的零用钱,他总是攒起来买锯、买斧头、买凿子。”我又有意给学生加了一句,如:“奶奶给的零用钱,他总是攒起来买做手工的工具。”让学生和书中一句比较,让学生从对比中感到原文一句表达更具体、语言更流畅、节奏更分明,写出了牛顿省吃俭用陆续置齐手工工具的不易,展现了他对手工制作的喜爱与执著,给学生以鲜明、清晰的印象。

三、巧用直观,诱发语感

语句是有概括力的,但挺抽象的。只有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才有可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才能对这个词句有个体的感受。因此,在教学中巧用一些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比较抽象难理解的词,就会达到诱发语感的目的。

如,我教学《初冬》一文时,有这样一句话:“近处的田野、树木像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隔着一层纱”是什么感觉?模模糊糊又怎样理解?教学前我准备好一条白纱巾,教学中,我把白纱巾展现在教师面前,让学生透过纱巾观察教师的面部、并说说自己的感受。通过观察,得出结论,那就是老师的面部因隔着纱巾,看不太清楚。对学生的回答老师给予肯定,这种感受就是模模糊糊。因此,“模模糊糊”一词就是在个体眼前像隔着一层纱的感觉。

四、激发现象,诱发语感

想象会使学生对言语有更深的感觉和理解。因此,在阅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感觉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意蕴与情感。

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有这样一句话:“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他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其中“细雨如丝”“贪婪地吮吸”“伸展”“欢笑着”。我通过这些词句的分析激发学生想象成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在母亲轻柔的抚摸和温暖的怀抱里,饱吸甘甜的乳汁时那种迫切的动作和欢快舒畅的情绪。通过想象,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那种在春天里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生机的动人意境。

总之,语感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不尽。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发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语感并且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新建学校)

上一篇:阿迪达斯重振自己 下一篇: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