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有资本及其盈利性质与公益性质

时间:2022-04-26 02:45:14

浅谈公有资本及其盈利性质与公益性质

【摘 要】 从讨论资本入手,从而引导出公有资本。文章分析了公有资本区别于资本以及私有资本的性质,从而在此基础上解答为何公有资本既有公益性质又有盈利性质的问题。认为公有资本的盈利性质和公益性质不能完全隔离,只是针对情况二者的首次之分和轻重权衡。

【关键字】 资本;公有资本;盈利性质;公益性质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031-02

一、公有资本的概念的提出

马克思曾说过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自建国到改革开放前的特定历史时间,在日常政治经济生活中,资本一直是被人们所回避的,认为资本只存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没有资本一说。

资本的称呼虽然被回避(代之以资金、资产等),但资本本身还是一直存在于社会主义发展当中,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直到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论述股份制性质时指出:“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在十五大报告中,一共有8处使用了“资本”的概念,主要指的也是公有资本。这标志着“公有资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范畴正式确立起来,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中是一项崭新的内容。①

二、从资本到公有资本

商品——货币——资本,这三个基本概念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文明发展史的浓缩性概括。②如今可以在资本后面再加上公有资本,这个链条的尾端都是对前端的一种替代与进化。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因为它能够去充当一般等价物;资本又是特殊的货币价值,生产资料归资本所有者,通过无偿占有和支配剩余劳动,从而获得剩余价值;而公有资本又是一种特殊的资本,生产资料是属于国家和劳动者集体的,因而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被国家和集体来占有的,公有资本对于社会的公共利益和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保障。

马克思指出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满足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劳动者个人具有人身自由,而是劳动者穷的一无所有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力。所以公有资产要能够成为公有资本并发挥作用,也必须满足这个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第一点毫无疑问是满足的,对于第二点,即使在公有制下,生产资料是归国家和集体所有的,对于单个的劳动者个人来说,它是不能独自占有和处置的,因此劳动者为了谋生,也必须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售给占有生产资料的国家和集体。

从资本到公有资本可以说是公有资本对私有资本的一个概念上的升级。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作为资本而言,都能带来剩余价值,在形式上有着它们的共性,如以商品经济的存在为前提、反映人与人的关系、资本增值的内在要求等。而它们的差异之处也是明显的,其区别当然在于所有制。公有制与私有制的根本区别在于,生产资料不为私人所有者占有,剩余价值不为任何私人所有者占有,公有资本是一种没有资本家的资本关系,因此也就不再是阶级对抗关系、阶级剥削关系,而成为劳动者阶级内部经济权利与利益的对立统一关系。③另外二者资本人格化的巨大差异,按马克思的话说,私有资本的人格化就是资本家,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而公有资本本身的所有权是属于国家以及集体的,这个根本的资本所有者是非人格化的。其初始的委托人也不是一个独立的自然人,而是一个组织或机构。所以其人格化较之私有资本将更为复杂,质言之,公有资本人格化呈现一个链条结构,即从众多的所有者到所有者的代表人,再到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都必须对公有资本负责,履行资本职能,保证公有资本不断增值,真正同公有资本的命运融为一体,实现公有资本人格化。④

三、公有资本的盈利性质与公益性质

公有资本作为资本,从它出现,便带有与生俱来的使命,那就是资本的保值增值。因此公有资本运营过程中具有盈利性质,要参与残酷无情的市场竞争,这种逐利的动机才能保证其提高效率的动力,才能在竞争中不被淘汰。公有资本不仅在于“资本”,还在于它的“公有”。公有资本运营过程中的剩余和增值是由国家和集体来占有,而个人则不直接占有。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的剩余被剥削了,因为在这种剩余和增值的支配上,劳动者的利益是被考虑进去的,于劳动者而言,存在的是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辩证统一。这种公有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公有资本对剩余劳动的占有欲,其追求增值的目的是造福于全民和社会,不会像资本家那样狂热追求资本的增值。

虽然公有资本的利益主体是劳动者联合体,是总体劳动者,具有整体性,联合体内部的每个劳动者都是公有生产资料的所有者,都有权参加劳动、参与民主管理。但是,他们不可能每个人都自发地、无序地行使这种权利,而只能通过建立一定的层级管理机构和管理秩序。在传统计划经济下,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管理层级划分是服从于中央自上而下的行政性高度集中的管理,导致政企不分、机构臃肿、社会劳动分工的组织也有很大的主动性,显然不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公有资本的利益主体必须要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下,引入了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公有资本的盈利性质与它的公益性质形成了矛盾统一体,在盈利的驱使下,公有资本能更有效地更主动地追求效率,而公有资本效益的提高又会为其公益性质打下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另一方面,公有资本所肩负的公益性质又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在竞争中不能全无顾忌地施展拳脚,从而对效益的实现也有一定的影响。拿国企来说,荣兆梓教授认为任何形式的特殊目标,任何形式的额外负担,都会严重影响国有企业的相对效率,使它在竞争中落败。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就是为了让国有企业卸下各种社会负担,摆脱所有行政束缚,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追逐利润的竞赛中。只有这样,国有企业才有可能在不依赖政府特殊关照的情况下,从市场求生存,向竞争谋发展。这一改革路径的重要成果就是,国务院特设国资委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并不要求它承担其他公益性目标。可惜,国资委自身的政府机构性质致使它不能最终实现这一目的。⑤

诚然,公有资本由于本身资本属性以及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制度性质,在资本运营中不能摒弃它的公益性质,而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也是其具有逐利愿望和盈利目的,并积极提高效率。所以公有资本的盈利性质和它的公益性质是共存共生的,他们之间可能会有一个程度或者偏度的存在,特定时期或特定企业会偏向于公益性质或者盈利性质。国资委某负责人曾透露,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将是把国企划分为公益性国企和竞争性国企。公益性国企包括中央层面上的石油石化、电网、通信服务等领域的企业,地方上的供水、供气、公共交通等方面的企业。此举可能是因为认识到由于国企产权是全民所有的,企业自身利益与公众利益很难始终保持一致。但是这种二分法本身是带有不明确性的,首先是划分本身,比如“三通油”能算得上是公益性国企吗?其次,划分后,公益性企业也有可能会假公益之名,行搭便车之实。再有,此举看起来是将公益性与竞争盈利性隔离开来,但这是与国企本质属性冲突的。即使是竞争性国企,由于产权的国家所有,一定程度上还是会受到国家意志的影响与支配,还是会带有公益性质的。所以说,由于公有资本特有的本质属性,它的公益性质和它的盈利性质是不能完全隔离开来的,只是这两种性质在具体到某一实体中时会表现出首次之分和多寡之分。

注释:

①杨承训.公有资本范畴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J].企业活力,1997(11).

②李凯林.中国改革的哲学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86.

③荣兆梓.资本一般与公有资本[J].教学与研究,2004(10).

④乔法容.公有资本人格化的经济伦理学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0(3).

⑤荣兆梓.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的总体思路[J].中国工业经济,2012(1).

上一篇:中小企业集群形成原因分析 下一篇:浅谈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与治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