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初显雏形

时间:2022-04-26 02:28:16

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初显雏形

2006年以来,江苏省农广校紧密围绕 “三农”发展和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要求,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农村人才工程的整体部署,面向农村大力开展农民学历教育和培训,针对农民特点,因地制宜,灵活施教,大胆探索农民教育培训模式,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知识传输与技能培养并重、田边指导和生产实习并融、在校学习与跟踪服务并行的办法,把教学班办到乡镇、办到村部,方便农民学习。截止到2012年10月,通过送教下乡共培养新型职业农民90多万人。

一、各地根据地方产业布局、特色产业和农民实际需求,确定培训专业和培训内容

采取能力模块结构的培训模式,实行集中学习、生产实践、考试考核和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提倡依托园区、基地办班,明确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实践时间不得少于30学时,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

二、坚持“行政推动、多部门联合”的办法招收中专学历学员

为做好招生工作,每年年初江苏省校以农委名义及时与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积极沟通,联合下发农广校招生工作文件,做好组织工作。各级分校抓住国家中职涉农专业免学费政策机遇,依托组织、人事、财政教育以及农业部门行政力量,将村级干部、村级后备干部 、农村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工人及畜牧养殖、畜牧兽医(疫病防治)、植保、棉检等专业技术人员作为重点生源,多层次多渠道开展招生工作。

三、创新办学模式,下沉办学重心

近年来江苏省校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校送教下乡、下沉办学重心的办学方针,根据农业生产季节和农民生产生活节奏情况,灵活安排教学时间,将教学点办到乡镇,将课堂搬到田间、大棚,让农民边干边学,在干中学,学中干,贴近农民、方便农民。目前,江苏省在校生突破2万人,93%为涉农专业学生,基本上都是乡镇班学员。不仅受到农民学员的普遍欢迎,也得到了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的肯定。

四、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为规范和提高农广校教学管理水平,江苏省校陆续制定和下发了《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管理办法》、《江苏省农广校乡镇教学班管理细则》、《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专业“半农半读”中专学历教育教学管理基础规范(试行)》,并及时修订统开涉农中等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对各农广分校开设的乡镇教学班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在组织管理机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班硬件设置、学生及教师管理、档案整理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规范和要求。各分校按照全省“统一招生、统一计划、材、统一考试”的要求,相继形成了系统的教学管理制度体制,使教学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有效保证,有力促进了全省农广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五、抓住国家重教惠农政策机遇,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从2011年开始,江苏省校将职业农民培养纳入到省委、省政府农业现代化工程考核指标体系中,并明确提出到2020年“持专业证书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要达到35%。同时为确保农广校学生能及时享受到国家助学金和涉农专业免学费补助资金,江苏省校积极与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沟通、协调、争取,从2011年秋季开始江苏省校非全日制涉农专业学生享受学费减免政策。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伴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基础性战略任务,尽管这支队伍在江苏逐渐显现出来,但只是较低层次。如何培养出高中低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新型职业农民,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天津市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下一篇:文明与遗产——第二届“包商银行杯”中国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