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苏宁”、“国美”之战预示着什么

时间:2022-04-26 12:40:23

泡沫,最终极的泡沫将从制造业的大面积破产开始。这场炒作尽管可能不是华尔街的策划,但是,一定有华尔街的影子。否则,为何挑在这个时候爆发?因为这个时间节点,正好选在中国金融风暴前夕。

终于开战了。

在3大电器商巨头都无法生存时,最后的疯狂便是价格大战。2012年8月14日,“京东”刘强东在腾讯微博上发出挑战:“今天,我再次做出一个决定,京东大家电三年内零毛利!如果三年内,任何采销人员在大家电加上哪怕一元的毛利,都将立即遭到辞退!”刘强东高调宣布,自8月15日起,京东所有大家电保证比国美、苏宁连锁店便宜至少10%以上!随即,“苏宁”、“国美”进行猛烈反击,声称一定比“京东”优惠。

“苏宁易购”执行副总裁李斌回应:1.“苏宁易购”包括家电在内的所有产品价格必然低于“京东”;2.如消费者发现价格高于“京东”,会即时调价,并给予购买反馈者2倍差价赔付;3.从8月14日9:00开始,“苏宁易购”启动史上最强力度的促销;4.宣言将“帮刘总提前、超额完成减员增效目标”。

“国美”官方在“腾讯微博”上宣布:“京东卖1元,国美就卖9毛5。废话不多说,明天(15日)9:00起,国美电器电子商城全线商品价格比京东商城低5%。”

一场规模宏大的炒作开始,无疑,这3家电器店的巨头都是赢家。战后,有的宣布,商品价格仅仅只是下降4.2%,有的宣布当天的销售规模增大10倍。那么,谁是输家?我心里很清楚,中国所有的电器制造商都是输家。

近年来,由于实体经济被房价、人工、原材料拖累,生产价格大幅上涨,使售价进入高位,加之次贷、欧债外部多重危机,导致以加工业为主导的中国制造业产品严重积压。外部环境无法改善,政府提出拉动内需,于是电子商务网站爆炸式增长。电子商务成为最受追捧的投资热项,资金大量流入,大鳄级别的商务大佬们以扩大市场占有率为目的,采取一揽子价格战,结果导致以低于成本出售及变相地压榨“中国制造”,由此热钱的涌入得以持续。其结果是,房地产最多算是泡沫,电子商务更像是炸弹。一旦资金链断裂,制造业的坏账将难以计算。

中国制造业的处境:1.外销不畅;2.内需不足;3.坏账;4.全面上涨的房租、人工、原材料、汇率。而这些因素成链条反应。那时,不管房价是10万元一平米还是1万元一平米,对于国民已毫无意义!数字而已!发展的路子走错了可以改正,电子商务才是中国民族资本的掘墓人!

正如我在前面所说,2013年2月前后,Swap(金融衍生品)到期,我们将遭遇一场大的洗劫。不管以什么形式发生,对我们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对国家、对个人都很攸关。现在,我只是在推测怎么发生,会产生什么后果。

第一,源于汇率断层的价格体系最终将被摧毁。

什么是源于汇率断层的价格体系呢?我来给大家做一下解释。在2012年4月16日之前,中国属于固定汇率的经济体,这种汇率由中国央行自己定出,每天给出中间价,在美国的要挟下,人民币10年来一直处在单边升值的通道上。因此,10年前,中国制定的税收政策是出口退税、进口加税。

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一定具有竞争力,可以不考虑利润低价销售,因为出口退税就是一笔可观的利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国家为了鼓励出口创汇特地制定的政策。国家的考虑也很简单,只要你出口,我就印钞给你,国际结算由政府来完成,然后把这部分钱放在美国作为外汇储备起来。企业也很简单,省去了结汇上的麻烦。这样一来,企业就产生了一种严重的依赖性,只要接到单子就能赚钱,利润就是出口退税,所以接单时可以不考虑利润,一直把价格压到很低。假如,人民币一直升值,那么,就不会出问题,每年赚汇率的钱就有收益。但是,只要人民币一停止升值,或者出现金融危机,损失就很大,没有利润设计的制造产品一旦失去汇率方面的收益,企业就只有一条出路:破产。

而进口加税则是,按照国家制定的税务政策,所有进口到中国的产品都要加税。这在客观上是为了保护民族工业,因为我们当时很落后,但这样就造成进口商品和国际价格的不平等。比方说,一辆“宝马3系”车在欧美等国只要3万美元,在中国加税后达到38万元人民币,按照汇率相当于6万美元。这种巨大的价格落差,直接影响了人民币的价值。而且,这种情况是在人民币单边升值时发生的。如果人民币一旦停止升值,这种落差就会逐渐被抹平,这样就逼迫中国的所有汽车重新定价。所有的制造业都存在这个问题。

这种价格体系,在金融风暴发生后如果立马抹平,那么,对中国的制造业就会是一次重创,80%的制造业企业将面临破产。而在爆发金融风暴之前,他们首先将破坏中国制造业的价格体系,就会发生类似“京东”等炒作出来的价格大战。

第二,外汇储备将被逐步耗尽。

我们的外汇储备不是我们直接创造的财富,而是政府利用外汇管制的办法囤积起来的。其真实的财富已经通过当时等值的人民币给予了社会财富的真正创造者,也就是说已经在国内消化完毕了。

我们的外汇储备已经购买美债、两房债券和其他金融产品,这些产品是以美元计价的,而不是美元本身。也就是说,不管美元贬值到什么价位,我们所持有的债券等产品只记数量不计价值。如果我们一直在升值的状态下,这只是资产的缩水与保值的问题,而一旦发生金融风暴,那就是有和无的问题。一个简单的问题,汇率变化的最大效应,就是人心涣散。中国城乡居民储蓄总额为38万亿元,过去在高通胀的蚕食下大多缩水严重,引发城乡居民的不满。汇率一旦发生变化,很多人就会将人民币换成美元,而外汇储备只有3.2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只有23万亿元,极易引发汇率崩盘。

货币数量巨大是因为房价上涨,而房价上涨必然创造货币。最终,泡沫将会现形。

第三,房价泡沫破灭。

房价泡沫的衍生是因为买房保值,这属于投机性炒作出来的价格,因此而被创造出来的泡沫必然要被挥发。平时大家都不为所动,金融风暴一来,将直接引发不动产的抛盘潮。这是资本的天性,是必然的。试想,630万元人民币的住宅折合美元为100万,人民币贬值到22元兑换1美元时,100万美元可兑换2200万元人民币。如果卖掉住宅,可以买现在的住宅三套,而住宅的价格将处在长期的下降通道,根本没法上涨。持有住宅不仅会一直贬值,而且,无法变现。多少标价都无所谓,因为没有成交。当然,人民币从6.35元贬值到22元需要多久的时间,我们无法评估,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一旦市场确定人民币会贬值到22元后,就面临人民币储蓄存款被挤兑。对付这种局面,唯一的办法是提高人民币的存款利率,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另外,对开发商来说,尤其是借了美元这个因素的开发商,或者是有海外房地产信托产品的开发商,这时要提防汇率巨幅波动的风险,以免一夜之间债务突然增加。

2010年,随着中国房产调控政策的出台,银行信贷紧缩,一些高杠杆经营的房地产企业融资产生困难。为了寻求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一些房企将融资渠道转向海外。据统计,仅在2011年上半年,恒大、碧桂园、华润置地、中海外等10大标杆房企便进行海外融资324亿元,超过前一年的总和。整个2011年上半年,房企向海外资本市场融资的规模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内地房企海外融资始于2007年,随着融资规模连年递增,发债息率也在逐年上升。根据世联地产、香港联交所的数据,2007~2009年,内地房企海外发债息率保持在5%左右,2010年上升至8%~10%,而2011年则飙升至13%~15%。

对于内地房企的总体海外债务规模,目前尚无权威统计。据陈劲松估计:“过往一年左右,在香港发行的中国房地产离岸的私募债,以项目为例大概有1000个,大概是两年期,2012年中陆续到期。”

房地产海外债务与国内债务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们会随着汇率市场波动而影响还债成本。由于中国房企“借美元兑换成人民币,再兑换成美元偿还债务。除了借贷利率超过12%外,房企还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借贷过程需要经过两次货币兑换,因此汇率会导致非常高的偿付风险。”叶楚华说。比如,中国房地产商在人民币汇率6.5时向海外拆借美元资金利息是12%。如果拆借100亿美元资金,利息12%,到期应该归还112亿美元。此时,汇率维持在1美元兑6.5元人民币时,企业需要拿出728亿元人民币,如果此时人民币汇率升值达到6元兑1美元,房地产商只需要用672亿元人民币去结算这笔债务,房企的融资成本与债务负担较低。但如果人民币贬值,房企的偿债压力将陡增。

(摘自中国商业出版社《牛刀说货币:货币狼烟》 作者:牛刀)

上一篇:归来吧,燕子 下一篇:我给孩子们写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