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贵州省旅游与文化之耦合

时间:2022-04-25 11:07:40

浅析贵州省旅游与文化之耦合

[摘 要]随着贵州省旅游业的逐步发展,实现旅游与旅游文化的融合日显重要。笔者从旅游文化的视角出发,评述了旅游和文化的关系,意在实现贵州旅游与贵州地方性文化的完美融合,赋予贵州省旅游新的内涵,实现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推动贵州省旅游业以及旅游产业的的发展。

[关键词]旅游文化 旅游业 耦合

一、 旅游与文化的释义

首先,“文化”一词,自古至今有许许多多学着对其下过不同的定义,仅可查的就将近两百种左右,如泰勒,“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但一直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个让大家都公认的定义。笔者以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广大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而得出的产物,另一方面,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逐步形成的,是对长期以来一个民族的传统习俗、价值观、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的综合。对于“旅游”的释义,但笔者更赞同,旅游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二、旅游与文化

首先,旅游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活动,它是一种文化活动。难忘的旅行,必须是文化之旅和精神之旅。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在旅游经济、旅游管理和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有巨大作用,文化需要旅游。旅游不仅仅是观光的物质需要,更需要是深入了解精神文化。旅游的核心绝大多数是为了寻求精神文化与精神支柱。从产业角度看,旅游文化资源已经成为旅游景点的必备资源,任何旅游景点和有竞争力的地方,都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地方文化的魅力。

其次,文化与旅游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缺少文化的旅游是无竞争力的,遗失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是不具备足够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深入开发旅游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与旅游的相对融合,才会吸引游客眼球。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反过来,旅游已文化为灵魂,依靠旅游文化的丰富内涵树立形象,两者紧密结合、互利共赢。

三、旅游与文化耦合之措施

实现贵州省旅游的大踏步,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旅游文化的内涵凸显更重的地位。由于贵州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占据着发展旅游的较强的“硬件条件”,这些条件不仅仅表现在丰富的旅游资源,还表现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详细介绍:

1.实现旅游资源与旅游文化的衔接

一方面,可通过举办一些大型的盛会等,在国内外和省内外宣传贵州省的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内涵,改变游客之前对贵州贫穷落后的观念,吸引国内外更多游客到此游玩。另一方面,贵州省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例如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更好更强的做好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使旅游景点景区附加旅游文化,让游客在欣赏美景放松心情的同时提升游客自身的审美水平和文化内涵与素养。只有具有文化内涵的景点景区才会构成贵州省旅游发展的核心动力,才会具有持续竞争力。

2.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和利用

贵州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的节日众多,文化活动有特色,对于国内外游客有很大吸引力。在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感情的前提下,科学开发和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并通过发展旅游经济来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同时,借助电视广告、国际互联网和重要报刊以及新媒体做宣传,提高当地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向国内外大力推销当地的旅游资源,从而推动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3.增进贵州各地区不同文化和当地旅游业发展之间的融合

贵州省少数民族居多,各民族有这不同的历史,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要实现不同文化与旅游发展的融合,首先必须要深刻了解各地区文化发展的历史和具体内涵,其次才可以对其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才可以树立独特的文化品牌和核心优势,真正把旅游资源大省转变为旅游业强省。

4.尝试建贵州省文化生态旅游基地,提升优化旅游文化内涵

贵州省在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的同时,尝试建设文化生态旅游基地,以此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提升贵州旅游业发发展速度。贵州省可以参考国内有成功经验的文化生态园建设经验,结合贵州省实际情况给出合理可行的建设框架。

四、结语

随着整体居民收入和居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旅游活动的文化含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每个旅游景点要注重对其地区性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以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来感染和吸引游客,从而能让游客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满足自己对于旅游文化求知的欲望。贵州省的旅游资源丰富,可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这便要求政府要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广度和深度以及旅游文化的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了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要促进旅游业和贵州省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贵州地区性文化的挖掘力度,实现旅游行为与旅游文化的耦合。

参考文献:

[1]武魏魏.实施社区参与弘扬民族文化——论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2]林挺.加快信息化发展步伐,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J].决策参考,2010,(10).

[3]覃章梁.恩施州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路径与对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作者简介:李超(1987-),男,山东淄博人,贵州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学

上一篇:论热电企业会计道德失范及矫正措施 下一篇:同工同酬原则的现实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