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策略

时间:2022-04-25 09:51:05

浅析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进程的加快,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加,建筑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本文针对我国建筑设计理念和生态发展二者相结合进行分析探究,提出可持续发展建筑的理念,为建设生态型城市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策略;节能

一、建筑行业现状分析

我国建筑事业近年来得到飞速发展,城市建筑物数量不断增长,但是建筑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日益增加。建筑物占用了城市原有的绿化带,破坏了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影响了植物对城市空气环境的调节作用。目前,建筑设计和环境保护二者之间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建筑施工单位环保意识不足。我国建筑行业的设计、施工和管理人员,往往追求建筑质量、工程进度和资金管理,而忽视了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在建设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缺乏环保意识,野蛮施工行为严重,建筑垃圾随意堆放、施工扬尘大量排放、占用城市绿地等现象十分普遍,由于建筑施工而破坏城市自然环境的现象屡见不鲜。

2.过分注重建筑物的单体功能。往往由于建筑施工单位与开发商之间没有建立起良性的运行规机制,所以为了追求建筑物的某一项单体功能,或者是过于强调单体建筑物,而使得建筑物的整体功能受到忽略,缺少人与自然的有效沟通,无法建立起整体的生态建筑观念,无法对建筑物所产生能源浪费和生态的破坏进行整体的、系统的控制。

3.重形式轻实质。在我国建筑行业,始终都存在着分过追求形式的现象,对于西方和国际上流行的建筑风格盲目的模仿,而对于建筑行业的生态策略、可持续发展理念等,也缺乏对其内容和实质的真正了解,对于生态建筑内在的规律没有系统的研究。

二、生态建筑的设计思路

所谓生态建筑,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本质就是能将数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个超级建筑中,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其主要特征有:节能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材料再生利用、减少废物排放、与环境和文化领域的和谐统一等。

生态建筑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小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具体来说,小环境的创造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良好的光、声环境以及长效适宜的灵活空间等;对大环境的保护主要反映在两方面,即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对自然界的负面影响要小。对小环境的创造主要体现在建筑的使用阶段,而对大环境的保护则体现在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全过程。

三、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策略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看生态建筑的基本技术策略,应当重点考虑规划选址合理,顺应气候条件;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选择可循环再生的环保材料、减少环境污染;优化空间组织达到良好的自然通风、采光效果,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无污染能源;提高材料热工性能,实现建筑隔热、防晒和保温,降低空调能耗等空间设计和构造设计方面的措施。生态建筑是一个技术集成体,许多技术问题,比如节约能源、污水处理、太阳能利用等,并不是建筑专业的内容,需要专业工程师配合工作,因此在选择具体的技术方案时,应当把握以下方面:

1.树立生态建筑应当“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目前很多建筑设计都在提这口号,伸究下去却无法落实到实处,不少自称“以人为本”、“健康社区”的住宅没有阳台,居民无法晾晒衣服被褥;楼群间距太小,有的住户冬天连一小时的日照都无法保证……尽管生态建筑应当追求高效节约的空间,但也不能以降低生活质量、牺牲居住的舒适和健康为代价,“以人为本”这一原则对于生态建筑则应表现为健康舒适的建筑内外生活环境。

2.生态建筑的技术方案是否经济可行。

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成功实例,如柏林新议会大厦、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汉诺威世博会26号馆等,无一例外都是高投资的大型项目。而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这种投资巨大的高新技术几乎是无法实现的,至少在目前,当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发生矛盾时,经济性就可能成为取舍的最终依据。根据我国的经济状况,生态建筑的技术战略应当是利用成熟的技术,通过工程设计各专业的密切配合,在规划、设计的层次上逐步地实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环境舒适的基本目标。

3.因地制宜的原则。

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千差万别,人们的生活习惯也不同,因此应当采取适应不同条件的生态建筑技术方案。就住宅来说,西方人居住的独立式住宅服务人数少,多采用分户式的独立采暖炉,适合利用太阳能发电供暖,而我国城市人口密集,以多层或高层住宅为主,住户多能耗大,仅靠太阳能无法提供所需的能源,供暖方案也以城市热网最优,所以照搬国外经验是不可取的。再如我国各地气候差异极大,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用油、煤做燃料采暖会消耗大量能源,也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生态建筑首先要解决好采暖和污染问题;而南方夏季天气炎热、潮湿,在设计中如何做到自然隔热通风,降低空调能耗则是主要问题。

4.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

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入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生态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人是自然环境的一分子,人的活动必须建立在生态化的基础上,必须与环境建立起一种新的结合和协调关系。从建筑设计到建筑建造、使用、报废的全过程中,生态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与以往建筑设计相同,生态建筑应致力于为人类提供品质最佳的空间和环境,即使建筑本身对环境污染很小,极为节能,但如果人们的各项活动无法在建筑空间中顺利展开,其空间的存在与人的功能需求格格不人,这样的建筑无疑是失败的。生态建筑的功能应更趋合理,空间更加宜人,更有助于使用者与自然环境间的交流。它应该具备更良好的物理环境,尽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并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5.增加“绿色”面积,保护生态平衡

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即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人室内环境。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气,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虑尘、调节湿度、调节温度、减少噪音等。生态建筑的兴起为绿化环境开辟了广阔天地。通过建筑设计,可以使室内空间室外化,运用绿化、水面等划分空间,这些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内庭院,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式屋顶,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由计算机或人工控制,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另一种设计手法也被建筑师经常应用:屋面绿化。不仅美化了环境,获得了良好的景观,而且对屋面刚性防水有维护作用。生态建筑在保护生态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为。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城市发展的关注度已由经济转向环境和健康。现阶段,在注重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多借鉴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在建设设计中融入环境保护理念,将生态保护和建筑设计二者融会贯通、协调发展,这样才能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上一篇:基于快充的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及设计机会展... 下一篇:“十字”图形标志的设计分析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