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教学之花在音乐课堂中绽放

时间:2022-04-25 05:07:28

欣赏教学之花在音乐课堂中绽放

摘要: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它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教学,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体参与音乐实践,提高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情感的目的。

关键词:音乐欣赏;提高;激发;培养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就音乐欣赏教学的功能而言,除了情感功能、教育功能以外,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美感功能了,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更能够培养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但是,传统的欣赏教学已愈来愈不受师生的欢迎。因为它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为途径,马克思曾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他们情感丰富、内心生活趋于复杂,审美心理逐步完善,这种心理使他们对音乐欣赏的需求显得尤为强烈,于是,笔者便探求一种新的欣赏途径:不从作品感受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而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其中,激发欣赏兴趣是关键。要激发学生欣赏的欲望和兴趣,必须让学生来主动地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阶段,不同的欣赏内容,不同发教学方法,对音乐欣赏这一审美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构建学生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主体教育,注重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能力,是笔者近年来在教学过程中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兴趣,提高学生音乐感受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人们学习的最好老师。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送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再好的音乐也是听不进去的,对学生来说也只是无意义的声音,根本谈不上接受音乐审美教育,也不可能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审美教育,其审美兴趣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途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音乐欣赏教学。

同时教师也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如座位模式是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有着深刻影响。科学的设计,能使学生一走进教室就能感受都强烈的音乐气氛,诱发其学习音乐的热情与愿望,使学生沉浸在音乐艺术的享受和创造之中。音乐课最好摒弃传统的“秧田式”座位排列,代之以半圆型、方型、台阶型座位模式等等。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内容,设计不同的座位。如《感受进行曲》一课,其中有一环节是队列行进的创编展示,活动性很强,需要有一个比较大的活动空间,采用半圆型的座位模式就比较好。

二、在音乐欣赏中把握心理,激发学生对音乐主动学习

音乐欣赏既然作为一种审美的心理活动,对于教师来说,准确把握学生这种心理活动的规律,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前提。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在具体的审美鉴赏中,主要表现为三个层次:即审美需要、审美兴趣、审美理想,由高到低,组成一个有序的多层次的审美心理定向。对于每个学生来说,他们都有一种了解、欣赏音乐的期待,但有的学生对陌生的器乐曲产生畏难情绪,认为它不象声乐作品那样有文字做借鉴,怕听不懂;也有的学生只一味想听一些通俗流行音乐,对经典音乐作品不感兴趣;无论处于怎样心理状态的学生,在他们的原始意识中,都有一种追求音乐美感的期待。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及时把握各种心理,并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不但满足他们的期待,而且要进一步激发增强这样的期待,使他们对音乐的审美需要上升为审美兴趣,从被动到主动,进一步产生一种投入、参与的欲望。

如 《感受进行曲》这一课,向学生介绍进行曲的特点时,笔者不搞开门见“山”,以免给学生造成枯燥乏味之感,而是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激发学生兴趣,由学生自己来归纳进行曲的特点。在导入部分,通过欣赏“摇篮曲”、“圆舞曲”、“进行曲”三种不同音乐体裁的音乐片段,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进行曲的特点,再通过用身体作打击乐给进行曲伴奏、唱进行曲、用列队行进的方式表现进行曲,使学生对进行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最后教师启发学生:“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能用语言描述一下进行曲这种音乐体裁有些什么特点吗?”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作全班交流,归纳出进行曲的特点是:能合着“一二一”走步,具有行进感,这是进行曲最基本的特点,通常情况下,这种音乐节奏感较强,乐句整齐有规律,一般为2/4拍子、4/4拍子。从多种形式的体验到对进行曲体裁特点的讨论和概括实现了由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归纳,使学生对此有了较为准确、清晰的认识,也使学生对音乐欣赏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三、在音乐欣赏中多元并举,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音乐欣赏是以学生的聆听为主要手段,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声音感觉能力。中学生对直观的视觉形象接受能力较强,而对抽象的声音形象感受力较弱,因此,根据作品内容设计视觉形象的感受,来提高对听觉形象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上笛子独奏曲《早晨》的欣赏课中,我根据乐曲所描绘的情景,课前设计一幅彩图——“春天的早晨,森林里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呈现一派你唱我和,你呼我应的欢乐情景”。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看彩图听故事的方法,把学生引入到音乐中去。结果学生均被美丽的图画,动人的故事所深深吸引。我趁机对学生开导:“今天我们欣赏的乐曲并不像教师这样能用笔都能画出来的,而是笛子演奏家用笛子吹奏出来的,不信你们听……”学生被乐曲迷住了,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欣赏时个个都很认真,他们还不由自主地边听边争论:“这是什么鸟叫?”“那是什么鸟在歌唱?”学生已完全投入到音乐中,从音乐中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旭日东升、万物复苏的喜人景象,以及作者歌颂祖国的欣欣向荣和对新生活无比热爱的感情,”这一主题,效果随之而来。

在教学中,也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不同的图画画面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及意境。如欣赏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乐章“伏乐塔瓦河”时,我利用投影出示几幅不同画面的图片。第一幅是小溪流从山坡、小路、树丛中往下流的画面;第二幅是一条大河奔腾向前,雄伟、壮观的场面;第三幅是河边的村庄,村民们正在举行热闹的婚礼及舞会。根据这三幅不同画面的图片,要求学生想象出可以用什么样的音乐来表现。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第一幅画面的音乐应抒情,可以用木管乐器及少量弦乐器来表现;第二幅画面的音乐是雄伟、宽广的,可以用管弦乐合奏来表现;第三幅画面的音乐是欢快、活泼、热烈、奔放的,可以先用少量乐器来演奏,然后再管弦乐合奏。根据同学们议论的情况播放“伏尔塔瓦河”全曲,正如大家所说,音乐一开始,两支长笛波动的音型交错演奏,描写小溪潺潺流水;弦乐组的合奏,奏出了“伏尔塔瓦河”宽广、深情的主题音乐;当伏尔塔河流经两岸的村庄时出现了欢快、活泼带有跳跃的音乐,随后播放热烈、奔放的管弦乐合奏。当全曲结束后,同学们基本上能通过画面的想象与音乐的结合,较快地理解了该曲所表现的意境。学生都能说出这是一首赞美捷克伟大祖国的抒情诗。教学目的突显,学生的音乐发散思维也得到了有效的开发。

笔者在音乐欣赏课上,有时采用“画音乐”的方法。如:听《卡门》中雄壮、有力的音乐,教师引导学生:你能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画面吗?我们把音乐和美术这两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你们的绘画才能,把你听音乐时想象到的画面用手中的画笔把它描绘下来。学生边听边画,画出一个壮观的斗牛场面:其中有英武的斗牛士,也有高声喝彩的群众,画面呈现出一派热烈欢腾的情景……

有时采用“即兴舞蹈”的方法。如:听《青春舞曲》的音乐,让学生即兴来一段新疆舞。音画结合、音舞结合进一步促进了同学们的音乐欣赏兴趣,也生动地反映出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有时,在音乐欣赏中,笔者把要欣赏的音乐与同学们学过的语文课文相联系。如欣赏门德尔松的《春之歌》时,把语文课中朱自清的《春》结合起来欣赏,通过多元感受,给学生以更多的艺术想象和生活联想,同时更容易地掌握了相关的音乐知识。

四、在音乐欣赏中引导想象,培养学生音乐鉴赏的能力

音乐是非语义性、非具象性的艺术,它不可能像文学作品那样用文字描写出具体的故事情节和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更不能描绘复杂的现象,以及抽象的概念。那么,音乐如何通过概括性的感情媒介来打动学生呢?可以说,这主要是依靠学生的主观联想和想象来实现的。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音乐表达的感情和学生心中潜在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来产生。这就是说,音乐中概括性的感情使学生联想到自己以往现实生活中的情与景,并由此而获得种种审美享受。

新的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提出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欣赏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为欣赏者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青少年学生具有好玩,好动,好奇,想象力丰富等心理特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抓住这一特点进行教学,鼓励他们有独创,与众不同的感受与见解.

总之,我们音乐教师只有本着与学生合作,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思想,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才能上出一堂别开生面的优质音乐欣赏课,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欣赏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产生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激情,提高审美能力, 让欣赏教学之花在农村初中音乐课堂中盛开,最终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 赫伯·里德(英).通过艺术的教育[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

[3]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 汉斯立克、杨业治译.论音乐的美[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5] 国家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点击新媒体,让安全教育精彩绽放 下一篇:浅析高中体育模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