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视民生新闻

时间:2022-04-25 04:03:36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日常化

进入新世纪,在电视新闻改革的新一轮浪潮中,民生新闻异军突起。经过十年的发展,各大媒体的民生新闻栏目依然保持了良好的收视率。回顾这十年民生新闻的发展轨迹,我们看到,电视民生新闻以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彰显出自己的个性与品质,切中了普通百姓关心身边事和娱乐化的收视心理,在与传统新闻理念的冲突与融合中找到了自身生存的空间,成为目前国内电视新闻的主流模式之一。

一、题材:日常化

朱寿桐先生认为,“民生新闻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民众的人生诉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民众的生存状况为关注焦点,以民众的视角表现民主价值和人文关怀理念,从民众的生存空间开拓资源的新概念新闻。”( 朱寿桐《论电视民生新闻理论的可能性》,中国电视,2005年第12期) 从这一普遍获得认可的概念中,我们可以这样认识民生新闻的内涵,即民生新闻以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作为自己核心的个性与品质,同时切中了普通百姓关心身边事和娱乐化的收视心理。因而,民生新闻在题材上以对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关注为主,不再关注国际、国内重大新闻和省内时政要闻,而是反映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主要核心受众是本地观众。新闻题材的选择都是民众最关心、与民众生活最密切的事件,这些事件无疑带有鲜明的日常化色彩。因此,民生新闻栏目不约而同打出了平民电视的口号,将宗旨定位于关注民生。民生新闻的题材集中于日常生活的范畴。

二、视点:个人化

热拉尔・热内特在他的名作《叙事学》中解析了视点的概念,指出在解读一部作品时,关键在于发现“谁在说话?”。谁是真正的叙述者是研究者探寻的关键问题。什么人从什么样的角度进行叙述,决定着作品的深层内涵和风格模式。新闻故事的讲述同样如此。传统的新闻报道多以客观化的第三人称的角度进行叙述,也就是说“新闻报道对象怎么样了”,注重的是以报道对象为一个客观真实的发生客体。节目是作为一个全能全知的叙述主体在进行讲述,一般是采用顺叙的方式告诉受众“这里发生了什么”。而电视民生新闻实质上多采用主观化的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述,即个人化的视点。记者作为实际的叙事者带领电视机前的受众来经历事件的发生过程。在这里 , 记者不再代全知全能的讲述者 , 而是身处其中直接以个人化角度参与了解和体验现场,而受众在其带领下,像目击者一样一步步深入新闻事件现场,去感受强烈的感官冲击。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在这样视角中,叙事由宏观转为微观,使自己摆脱传统的叙述角度带来的宏观理论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矛盾与尴尬,通过平等式的与受众的对话形式完成了自身向符号真实而非客观真实立场的回归。”

这种个人化的百姓视角也决定了民生新闻不再采用传统新闻中的常见的写作习惯。而是代之以故事化的新闻讲述。新闻的导语已经不注重必须清楚地交代五个W和一个H,而是如讲故事一样地力图更加生动、曲折和感人。这样,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讲述的新闻就有了戏剧性和新奇性,同时很多主持人对新闻事件还以幽默、调侃的形式进行一家之言式的评论,点到为止,寓庄于谐。“如江苏卫视的《1860新闻眼》2004年10月23日播的一则《骑马能不能进闹市》的新闻,在离奇的故事情节叙述完后 , 主持人还设置了一道选择题作为悬念 : 马究竟能不能上马路让观众参与选择 , 结果要到一小时的节目结束时才公布。观众就在心怀新奇、期待和激动的悬念中自始至终守候节目。 ”(何国平:《电视民生新闻文本的叙事学分析》,《山东视听》2005年第6期)悬念的出现,故事性的加强使得民生新闻同习惯于板起面孔,平铺直叙的传统电视新闻有了明显的分野。

三、语言:平民化

“平民化”的叙事语言体现了平等对话的交流本质。在电视民生新闻中,平民化叙事语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很多学者指出,传统新闻传播者经常高高在上,受众体会到的是自上而下的俯视和说教,而民生新闻则以平民化的语言注重建立与受众共通的意义空间,无疑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从传播者的角度,主持人和记者本着平等亲切自然的态度,用充满幽默、服务型的语言,以讲故事、聊天的口吻和方式向观众展示新闻事件,极富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就像和家里人或是街坊邻居唠家常一样,真正在大众传播中体现了交流和互动的特色。主持人尽力淡化播报的概念,注重情感的传达。在这里面,鲜活市井语言的运用也使民生新闻更亲民。传统新闻所形成的“单向宣传”的说教模式,让受众对传播者的“灌输”只能被动地接受。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厌恶那种以权威自居、板着面孔的说教,观众看电视新闻是为了获取信息、愉悦身心,而不是为了听谁的教训。“平民化”叙事语言定位确立了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的价值观念,让新闻本位有了回归“受众本体”的趋向。

另一方面,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民生新闻中,普通老百姓就是新闻主角或是参与评说新闻的主角,在镜头面前畅所欲言,或者通过现场热线、手机短信、网站以及DV记录等多种参与方式,将受众的声音直接引到节目中来,让百姓听百姓的声音。民生新闻就这样消解了话语权威的地位,在宽松和客观的背景下,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给观众话语权,让他们在某种暗示下完成对节目的审美期待,实现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对话。据统计,在南京地区几档具有代表性的民生新闻节目中,市民的出镜率都超过了50%。在这些节目当中,百姓同期声的大量运用,使新闻媒体与普通百姓实现了零距离的贴近。“受众参与”的加深,“双向交流”的加强,将成为新闻进一步吸引受众、贴近受众的一种手段。读者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传播过程也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发展。这种“回归受众”的传播策略,“给予人们期待已久的文化心理和情绪以安慰与满足”。平等观念是“平民化”视角的魅力所在。

电视民生新闻发展到今天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缺憾,但我们不要忽视,民生新闻的根本宗旨是民本思想为基点,用民本思想传递信息,引导舆论,以平民视角和人文情怀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我们在实际的新闻实践中要遵循民生新闻的这一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才会使它步入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

上一篇:中国传统礼仪文明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下一篇:谈工艺美术发展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