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构建动态的化学课堂

时间:2022-04-25 01:32:28

浅谈如何构建动态的化学课堂

【摘 要】课堂教学模式多种多样,动态的课堂富有创造性、富有激情,往往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而构建动态的课堂,需要随时捕捉课堂的亮点,敏锐地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关键词】把握亮点 捕捉信息 调整教学 构建动态的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4-0146-02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交流学习,其最大的特点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要让学生从“学会”化学知识走向“会学”化学知识。当然,构建动态的课堂并不是教师不用备课,不是盲目、被动、天马行空式地开展教学。而是教师依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充分地估计他们接触教学内容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备课时“宜粗不宜细”,用开放的心态设计灵活、动态、板块式的“学案”。教师的准备工作应放在各种各样的可能的假设上。由于假设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不可能也不必要有多种严密的方案。但教师必须对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材料准备,以便因势利导,支持和引导学生的学习。上课时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随时把握课堂的亮点,不断捕捉,不断调整教学。

可见,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是富有激情的,构建动态的课堂,可以使师生共同参与,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师生的生命活力,使学生主体地位受到应有的尊重,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可以达到甚至超越预期的教学目的。这就对我们的化学教学有了新的要求,以下是笔者就自己的教学活动谈谈如何构建动态的化学课堂。

一、善用、巧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工具,但不要依赖教材。如在“原电池”的教学中,我将教材的顺序作适当调整:先实践“水果电池”,然后体验锌、硫酸、铜原电池,通过录像说明这种电池的效率不高,再进行科学探索,引出盐桥电池,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善待错误

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由于考虑问题不全面,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一定要善待学生的错误,不能因此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而且学生的错误往往可以生成资源,形成动态课堂。

例如:在学习电解质溶液时,遇到这样一道题:

在1.0mol•L-1NaHCO3溶液中,各微粒的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c(Na+)>c(HCO3-)>c(CO32-)>c(H+)>c(OH-)

B.c(H+)+c(Na+)=c(OH-)+c(HCO3-)+c(CO32-)

C.c(Na+)=c(HCO3-)+c(CO32-)+c(H2CO3)

D.c(OH-)=c(H+)+c(HCO3-)+2c(H2CO3)

有学生很快选择了C和D,我让他分析过程,他回答说:C体现了物料守恒,D体现了质子守恒,还解释了A和B错误的原因。不少学生表示认同,但也有学生反对,认为D不正确,因为NaHCO3溶液不能应用质子守恒。于是围绕D是否正确展开了讨论。我对学生的积极讨论表示赞赏,虽然有学生回答错误,但却为课堂提供了很好的讨论资源。于是我利用这个问题,先对比Na2CO3溶液,分析电荷、物料、质子几个守恒关系的式子,然后分析为什么Na2CO3溶液可以用D表示,而NaHCO3溶液却不可以。接着我还引导学生如何表示NaHCO3溶液中的c(H+)和c(OH-)的关系。学生又开始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讨论,终于得出了:c(OH-)+c(CO32-)== c(H+)+c(H2CO3)。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也明白了几个守恒关系的应用。

这个问题的讨论虽然由学生的错误答案引起,但由于老师的肯定,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并没有受到打击,反而由于他们的错误,引起了大家热烈的讨论,从而理清了许多模糊的问题,他们很高兴。所以,只要老师善待他们的错误,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会很高,老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借题发挥”,构建动态课堂,及时解决问题。

三、巧用提问

新课程的教学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的,教师组织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点和兴奋点的把握和利用,课堂上学生的提问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和关注点,教师如果抓住这些“问题”作为资源,构建动态的课堂,往往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从而引发更深、更广的问题,产生出奇不意的教学效果,使课堂焕发出活力。

例如:在复习盐类的水解时,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HCO3-离子和[Al(OH)4]-离子能否大量共存?”我觉得这是一个好问题,于是让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认为不可以,理由是它们双水解;马上就有学生表示反对,因为这两种离子水解均为碱性,不存在双水解问题,因此它们可以共存。后一种意见得到大多数同学的认同,他们在等我表态。我首先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表示赞赏,因为他们大胆地把思维过程展现给了大家,为我们的课堂提供了讨论的话题。于是,我借此机会首先把水解问题理清楚,让学生明白HCO3-离子是和Al3+离子发生双水解反应而不是和[Al(OH)4]-离子发生双水解反应。没有发生双水解反应,是否就能大量共存呢?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首先让学生回忆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的反应,问他们为什么生成NaHCO3而不是生成Na2CO3?学生回想起以前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有学生回答说是因为苯酚的酸性比HCO3-强,所以HCO3-不能进一步与苯酚钠反应。经过这一点拨,学生马上明白HCO3-离子是否与[Al(OH)4]-离子反应,取决于HCO3-的酸性是否比Al(OH)3强,而由于HCO3-的酸性比Al(OH)3强,所以HCO3-离子和[Al(OH)4]-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通过这番讨论,学生理清楚了很多问题。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因此学生非常关注,我也借此机会把“强酸制弱酸”这一说法的本质向学生讲述清楚,为了巩固知识,我再要求学生分别写出Na2CO3溶液中通入少量Cl2和过量Cl2的离子方程式。让学生从盐酸、H2CO3、HClO、HCO3-的酸性强弱对比中得出正确答案。由于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虽然是难点知识,但学生的掌握明显比平时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说明学生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有求知的欲望。教师抓住“学生产生的问题”这一课堂资源,加以利用,形成动态的课堂,一方面尊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大胆发表见解,在讨论中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叉开老师的思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老师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理解问题并加以引导,因为老师的理解并不等于学生的理解,教师要善于筛选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把其作为有效的资源加以利用,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创造思维,又给学生展示自我理解的机会,达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善用意外

虽然教师组织教学要有计划,尤其是实验的准备要充分,要尽可能避免意外,但有时往往会因为实验条件或某些人为的因素,出现一些意外或与实验预期效果不同的现象。这时,教师就要和学生一起因势利导地分析问题,找出原因,并由此生成资源,构建动态的课堂。

例如:有一次,在做乙醛与新制的Cu(OH)2反应的实验时,由于实验用品准备时的遗漏,忘了拿试管夹。没有试管夹,不能直接加热,怎么办?再到实验室拿,路途又远,于是我灵机一动,干脆就用刚做完银镜反应的热水进行加热,结果学生观察到由沉淀蓝色绿色黄色一直变到橙黄色的过程,学生很兴奋,可变到橙黄色就没有再变化了,没有得到课本预期的砖红色沉淀,于是我借此机会,让学生明白乙醛与新制的Cu(OH)2反应时,条件不同,得到的产物也不同。因此,有机反应的条件是十分重要的。然后在下节课补做了正确的实验。通过这次意外,学生对乙醛与新制Cu(OH)2的反应条件印象非常深刻。

意外具有不定因素,如何处理意外,体现教师的应变能力,能充分利用意外,用意外生成资源,构建动态的课堂,往往令课堂充满生机。

五、紧密联系生活和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无定法,我们要探索一切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如在讲“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时,从“西气东输”这个学生熟知的工程入题,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使学生了解身边的化学应用以及相关的社会问题。

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加大化学教学的开放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如在“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中我设计了几组实验:

第一,在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滴加浓盐酸,有何现象,利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原因。

第二,在氯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有何现象,解释原因。

第三,将氢氧化镁固体分别加入蒸馏水、盐酸、氯化铵溶液中有何现象,对氯化铵溶液中的现象你如何解释?怎样证明你的观点正确与否?

第四,在氯化银固体中依次加入溴化钠、碘化钾、硫化钠有何现象,说明了什么?等。

我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学习,肯定、总结学生在实践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并将这种闪光点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持久动力。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超越课堂、超越学习,变学习为一种鲜活的生活,让课堂充满动态活力,达到比预期更好的效果。另外,构建动态的课堂对教师的潜能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灵活应变的能力,才能把握好课堂。所以,构建动态的课堂也有利于激发教师创造的热情,促进专业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元华.关注教学动态生成,激发课堂生命活力[J].中国教育学刊,2005

2 郑金洲主编.课改新课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

上一篇:新课标下突破数学思维障碍的策略探讨 下一篇:融入生活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