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自组织视域下的意识形态

时间:2022-04-25 08:58:01

浅析自组织视域下的意识形态

摘 要:意识形态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集中反映了时代特性及人类不断超越自我与社会无限发展的过程。本文首先对意识形态自组织性的哲学内涵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从意识形态的内化功能、主体性目标、认知价值、继承性等层面剖析了自组织视域下意识形态的一般特性,最后对意识形态自组织性理论的实践意义进行探讨。

关键词:自组织性 意识形态 实践取向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187-01

意识形态是在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对事物认知、理解等感观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将意识形态规定为,在阶级社会中存在的能够反映出社会存在及某种阶层利益形式的思想观念体系。意识形态不能脱离社会存在,意识形态作用的发挥是有限的,它必须依赖于特定的现实基础;但意识形态本身又具有一定的组织性、相对独立性,不仅能够反映社会存在,同时可以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

一、意识形态自组织性内涵

黑格尔关于意识形态自组织性的涵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黑格尔将意识形态理解为意识诸形态,即意识发展的各个阶段,他主张将意识形态或者其程度分解为遵照意识发展顺序而顺次排列的不同有机组成环节,其每一环节或阶段的精神现象都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在辩证思考意识诸形态的基础上,将意识发展过程划分为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绝对精神等五个存在逻辑关系的、相互连接的主要发展阶段。个体的感知阶段可以通过知觉、理智过程进入自我意识层面,这种不断的自觉性会引发意识发展为理性阶段,最终理性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不断调整与发展为精神阶段。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意识形态本身发生自变,经济基础是诱发意识形态变化的因变因素,意识形态的组织性是发生在因变基础上的自变过程。意识形态具有按照自身发展特性组成内部结构并实现对自我不断超越的构造生成性。

二、自组织视域下的意识形态基本特性分析

1.意识形态能动性与非平衡性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相关作用,经济基础作为社会存在决定着意识形态产生与发展的方向及其影响范围;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对现实存在的积极映射,可以对经济基础产生能动的反作用。自组织理论认为,意识形态能够自觉反映其社会存在形式,同时这种反映并非是简单的、机械的复制过程,而是包含着意识形态内部构造的能动性作用机制。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不平衡性,也就是说经济发达的国家并不一定存在先进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通常滞后或提前于经济基础的发展。可见,经济基础对于意识形态的决定性作用并非是同步发生的过程,意识形态自身的发展特性是自组织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其社会存在形式。

2.主体目标取向的意向性

意识形态对于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积极能动的,并要遵循自组织结构下的自我规定性,意识形态本身总是带有利益选择、价值取向、情感因素等去反映对经济基础状况。不同的意识形态主体选择标准会产生对相同社会条件的不同映射结果,意识形态在某种意义上作为主观性的价值选择标准而存在。社会中个体的自我感知或其对他事物的感知是发生意识形态选择的源头,个体倾向于以主观性价值去评价或指向具体社会现实。意识形态带有主体目标取向的意向性并不单纯体现个体的观念、价值选择,而是作为一种阶级共同倾向性存在,意识形态是以阶级根本利益作为工具实现对阶级成员的控制。

3.意识形态的认知价值

意识形态反映了具体社会存在下的人们思想与价值观念状况,是一整套影响人们认知世界、理解世界的意向性计划。意识形态可以指导人们采取某种思想观念或思维方式解释社会现实,并以一定的工具手段实现对特定目标的追求,意识形态不仅包含着对思想行动目标的规定性,同时也从认知—解释层面构成阶级内部的认知机制。部分西方学者在思维独立论的基础上将意识形态理解为虚假意识,这本身就是对意识形态的偏见。意识形态的认知价值体现在其具有自我发展的内在逻辑性,意识形态的自觉性、系统性等特征表明了意识形态本身带有知识因素,通过对知识因素的加工与改造可以实现对社会存在的本质认知。

4.意识形态继承性及其超越性

意识形态是对一定社会存在的能动性反映,这种反映过程是伴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的主体选择性并非是随心所欲的,相反需要在社会存在的基础上进行构建与发展。意识形态具有对传统观念的继承性特性,意识形态的发展环境并不是完全自主的,而是在既定的、从历史继承条件下发展与生成的。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在历史的进程中被保存下来,以不同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内容。马克思指出,意识形态可以通过学习或教育等途径为个体所接受,同时,意识形态主体也存在既与性,后时期的意识形态总是会留下前期意识形态的印记。

三、意识形态自组织性理论的实践意义

实践取向是意识形态自组织理论的根本特质。全球化范围内,意识形态的差异总会引发各国文化、价值等方面的冲突。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强大的经济基础意图控制全球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肆无忌惮的向全世界传播与蔓延,这种意向性的意识渗透造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困境。意识形态自组织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理念,社会主义国家在全球化发展处于经济劣势,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认识到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的状况与其对应的经济基础状况并非是线性或同步的,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国际交流中的主导性作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与国家意识形态,也并非是停滞不前的,需要加强新时期社会意识形态构建。

参考文献

[1]万斌,陈明.自组织视域下的意识形态[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

[2]孙正津.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J].哲学研究,2007(3).

[3][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4]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向度和问题域[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5]何怀远.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浅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2).

上一篇:我国基层畜牧兽医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浅谈房屋建筑节能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