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美的“当代”为何牛?

时间:2022-04-24 04:14:21

张晓刚《血缘:大家庭三号》,2008年4月9日HK苏富比4168万元成交;

罗中立《金钱豹》,2008年4月9日HK苏富比1113万元成交;

周春芽《1999年作 石头系列》,2007年5月27日HK佳士得752.4万元成交;

……

川美人为何这么牛?

当代艺术,持牛耳者谁

广至全国高度,细及地方派系,NO.1层出不穷的背后,是“川美现象”话题时代的来临。

一提起当代艺术,张晓刚、叶永青、周春芽、罗中立四个名字总是很快的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中,从人们的口中蹦出来。提起他们的时候,民间人士侃侃而谈他们作品的高价,业内人士仰慕他们的成就。

这四个人,他们有不同的个性和生活轨迹,罗中立最年长,踏入川美校园已经30出头,另外三位年龄相仿,都出生于50年代末,但是他们却有很多共同的特点:

都是赫赫有名的当代艺术家,都身价斐然,任何一幅作品价格都在数百万以上,都有很高的江湖地位,都是各领一域的“江湖大佬”、带头大哥:

张晓刚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当代艺术界“NO.1”;

叶永青创办创库,是昆明一系的“NO.1”;

周春芽立足蓝顶,是成都一派的“NO.1”;

罗中立是川美的现任掌门人,重庆艺术界的“NO.1”。

另外,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是校友、是同班同学,都于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如此多的优秀艺术家怎么长在了同一个年代,学成于同一所伊甸园?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而其实,这还不是这个话题的全部,四位大佬级别的领军人物,也是一种代表,代表了当下中国当代艺术流派的一个值得去玩味的现象:“川美现象”。

川美现象 VS “黄漂”一族

如果说“川美现象”代表了名门正派的胜利,那么“黄漂”的出现无疑是民间艺术家努力的成功,民间和正统的一次和谐。

何谓川美现象?

翻开2009胡润当代艺术排行榜,在2008年总成交金额排位前40的名录中,张晓刚高居榜首,周春芽位列第七,罗中立占据第十四把交椅,俸正杰排名二十二位,叶永青二十七位,程丛林三十六,何多苓三十八。

这七个人都毕业于川美。七位艺术家登上排行榜40强,且实力如此出众,被作为一个热门话题来讨论,再加上40名之外和近两年迅速崛起的高小华、杨千、秦明、朱毅勇、忻海州、钟飙、何桂彦、罗丹等同样毕业于川美的艺术家,人们不禁感叹“川美是中国当代艺术爆发的摇篮”。川美何德何能,能够超越老牌的央美、国美,培养出数量如此之多,成就如此之大的当代艺术家群体?

何谓黄漂?

“黄桷坪将成为巴黎之外的另一个艺术圣地”。他们(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坚持“漂泊”在重庆黄桷坪一带生活,进行艺术创作。他们具备专业美术学院的良好素质,并且已经成为四川美术学院周边生态的重要部分。于是,有人将他们戏称为“黄漂”,与在北京漂泊的特殊群体“北漂”相映成趣。

“黄漂”以艺术为核心。在黄桷坪“漂”的有三类人,第一类是真正在此进行艺术创作的,是最纯粹的“黄漂”;第二类是借助黄桷坪的艺术氛围,进行商业艺术活动;第三类是在考研和彻底脱离学校之间徘徊的希望从事艺术或者艺术相关事业的追求者。这三类人共同组成了庞大的“黄漂”兵团。

2007年10月15日,一场名为《“黄漂”漂进美术馆》的艺术展在位于川美的重庆美术馆拉开帷幕,这是川美首次为“黄漂”艺术家举办画展。五十余位“黄漂”艺术家的174件作品,将重庆美术馆A、B两个馆的六个展厅全部塞满。就算是当时世界顶级展览“卡塞尔移动的档案馆”在川美的展览也只是占用了A馆。现在,源于民间的 “黄漂艺术展”和川美传统的“教师双年展”、“学生作品年展”、“开放的六月展”一起已经成为川美每年的四大展。

也正是由于有了“川美现象”、有了“黄漂”一族,才为川美提供了蕴育当代艺术蓬勃发展的沃土和基石,才有了涂鸦一条街的出现,有了黄桷坪艺术区赫赫有名的江湖名号。

川M,掀起你的盖头来

川美为什么这么牛?“伤痕”、“野草”、“乡土”、“陌生”都是酿积。

川美偏于西南一隅,却人才辈出,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话题。20世纪80年代初,川美在“伤痕”和“乡土”两个时期,出现了一批影响中国画坛的艺术家,由于这批艺术家在艺术风格和作品的精神内涵表现上有着某种相似性,当时的理论界将他们统称为“四川画派”。

川美将这种精神和艺术表现力传承和发扬光大,从1976-1979年的“后美术”、1979-1981年的“伤痕美术”、1980年的“野草画会”、1981-1984年的“乡土绘画”,接下来是“生命流表现画风”、“抒情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等等,出品了一系列划时代的作品。1979年到1984年期间,高小华、乘丛林、何多苓、罗中立等人相继创作了《为什么》、《赶火车》、《春风已经苏醒》、《父亲》等一批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1993年开始的五六年内,与“乡土”、“伤痕”的老、古、旧不同,张晓刚、叶永青、忻海州、钟飙等川美艺术家除了注重作品的本土文化外,更强调对都市文化和个人生存体验的“陌生”化表现。创造了新的艺术表现手法,更加凸显当代艺术的特性。发展到今天,川美已经由一个偏安一隅的小校园,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圣殿;与中国美院的服装设计、西安美院的平面设计、中央美院的建筑设计、鲁迅美术学院的写实油画齐名。

川美崛起的原因何在?可能有以下的几个因素。

第一:压抑的释放 思想飞翔

目前享誉国内外的的川美艺术家,比如叶永青、周春芽、张晓刚以及80年代初的川美艺术家,年龄相仿,经历相同,都经历了后期从红色时代到思想大解放的阵痛,特别是对人性思考的大爆发,对期间社会、人性被扭曲和损害,灵气被束缚,人的思想被禁锢的沉重反思。并且,通过手中的画笔生动地表现出自己的思想,从而形成了对以往艺术表现的冲击,这是一种长期压抑的压力的释放,积聚多年的力量一下子迸发出来,思想的冲击也促进了文化艺术作品在表现力和思想性上的飞跃进步,当代艺术走上了康庄大道。

如果说以张晓刚为代表的后第一代川美艺术家崛起是思想大解放促成的,那么现在以罗中立之子罗丹为代表的川美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崛起则一定程度上归功于黄桷坪艺术区的地理位置和艺术氛围。

四川美术学院处在一个城乡结合部的位置,这里是这个城市中最具有活力、最生动和鲜活的地方,它不是中国发展中最光鲜的一面,而是各种现象杂处的状态。这里正在形成一个包括两个基地、两条创意街、三个工厂、四个仓库、十个中心以及60个艺术工坊的黄桷坪文化和川美艺术特色融合的艺术展示区。学生走出校门就能观察和感受到这种来自现实的冲击力和鲜活度,这对于思维的触发和感受力的积蓄具有很好的先天条件,而“黄漂”一族的长期存在,艺术思维与商业思维、信息社会和文化殿堂的混杂交融,刺激和了年轻艺术家的思维和神经。

第二:自由的气息 互助成长

与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等国内其他著名艺术院校相比,川美最大的特色就是学校的氛围是非常自由的。

四川美术学院没有中央美院等名校那样多的权威、大名头的师长,没有一种传统的强大力量在上面压制,没有一座感觉不可逾越的大山压在那里。中央美院和中国美院很多老先生都是德高望重的,这种传统不管对年轻的教师和学生都构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传统深厚是一个好事,同时带来一个负面的东西,让新生能力难以出头。

而在川美,老师和学校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创作,自由发展,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思想交流很活跃、平等。学生进入学校,师生之间是很平等的交流。川美没有严格的训练序列安排,而是一直鼓励学生一边练习基本功一边创作,要把日常的学习和感受及时表达出来,同时还鼓励学生和老师一起学习创作。

而在老一代川美人罗中立出任院长之后,挑战传统办学模式,将商业运作、学校办学以及艺术创作结合起来,买下了校外的坦克仓库作为学生、老师和毕业的年轻艺术家的工作室,通过坦克库的店面出租来获得工作室的运营费用,而且,坦克库艺术区对川美所有人,甚至校外艺术家开放,不靠名气看功力,无论老师学生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艺术创作来提出申请入驻。

现在,已经形成了全国鼎鼎有名的坦克库-艺术创作区,被喻为“川美的798”。

第三:搭建资源平台 点石成金

艺术人才的培养,艺术灵感的激发需要深厚的艺术氛围来支撑。为此,川美创办了自己的刊物《当代美术家》,通过杂志也不断地为学校的老师、有潜力的学生提供宣传平台。而依托于川美,创办于涂鸦街的艺术专题杂志《涂鸦街》通过其专业的水准、独到的视角和商业运作的模式为川美的当代艺术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提供了直接的舞台。

同时,川美还利用位于学校内部的重庆美术馆,定期举办国内外艺术巡展,邀请著名艺术家座谈讲课,并且形成了“教师双年展”、“学生作品年展”等校内传统展览。

更重要的,川美引进了比如张晓刚、叶永青、周春芽、方力钧、王广义、岳敏君等著名的艺术家担任教授和客座教授,定期来学校讲课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传、帮、带”作用,现在不仅仅是川美的成名艺术家们,就是还在校的学生也有一部分已经成为各画廊、各经纪人看好的对象。

自由的空气、平等多元的交流、多方位的激励和支持机制,这些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平台和屏障,在这样的先天条件和后天资源配置下,川美为什么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圣殿,川美为什么这个牛?答案不言而喻。

上一篇:生殖疾病与情绪有关 下一篇:小芳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