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教学改革实践与体会

时间:2022-04-24 11:48:20

内科学教学改革实践与体会

摘 要:在全国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热潮中,为了配合示范校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内科教研组在学习吸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新的教学方法的同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开展了教学改革,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上精益求精,BPL教学模式与课题总结教学法的整合,案例教学法的灵活运用,实践性教学的深入开展,各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中等职业卫生学校 内科学 教学改革

内科学是研究各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过程、诊断、治疗、预防、预后等问题的科学,其整体性强、涉及面广,是临床医学各学科的基础,学好内科学是医学生的重要任务,我们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培养的是基层医疗工作者,不仅仅要教会学生掌握每个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诊断疾病、防治疾病、为病人服务的能力。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以达到此目的,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以下是笔者与本教研组教师10年来在内科学教学改革方面的实践与体会。

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广泛运用

从教的最初几年,我们仍然是采用画图、挂图、板书的教学方法教学,一因画图花费了大量时间,二因图画比较刻板、不够逼真,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故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近几年来,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也走进了我们的课堂,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变得轻松起来。如讲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过程,幽门梗阻的胃型及蠕动波,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脑栓塞栓子的来源等等,都可以通过动画、图表等形式生动、形象地演示出来,使得学生能直观地观察整个病理生理变化过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留下深刻的印象,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同时也免除了教师口若悬河而学生却听得迷迷糊糊的尴尬。经过近几年的多媒体教学实践,我们逐渐发现,多媒体教学虽先进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老师的多媒体课件每一页都输入了满满的文字,主次不分,上课时照“屏”宣科,这样的课听起来也一样枯燥乏味;幻灯片切入太快,文本框无先后顺序一次性全展示出来,过分强调直观,反而使学生失去了思考的机会,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形式固定,不利于师生互动和活跃课堂气氛;课件的制作占用了教师大量的课余时间和精力,从而削弱了对学生的课后辅导环节。居于以上不足,我们教研组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不断总结、商讨,共同制作了一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图文并茂、交互性强、极具美感的内科学多媒体课件,确保不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对课堂产生兴趣,营造一份轻松的学习氛围,也保证了大多数教师充足的课后辅导时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BPL教学模式与课题总结教学法的整合

曾经,刚毕业那几年我们还在沿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教师一味地在讲台上面讲得精彩纷呈,而学生却在下面事不关己地昏昏欲睡,无精打采,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遏制了学生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违背了教学活动“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引导、点拨等方式发挥的,而学生的主动性,除了积极能动地学习以外,更主要是通过独立自主、探索性的学习得以发挥[1]。贯彻这一原则,西方国家在数十年前就已开始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方式,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效[2],我们内科学的教学模式改革已迫在眉睫,因此,2006年本校肖智谦等开展了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在中职卫校应用的科研立项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此教学模式即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相关问题(当然,也可以以病例为基础提出问题,与案例教学法结合),交予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预习、查阅图书资料、网络电子书等方式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赋予了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与目的性,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再通过教师的启发和点拨、补充和完善,达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BPL教学法在“教”和“学”方面无疑起了积极肯定的作用,而对于内科学的教学来说也有其不足之处,这些独立的问题能解决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各方面的知识点,学生学习完以后却对该病缺乏一个整体的认识和印象,对此,本人近年来在BPL教学法的基础上,整合了课题总结教学法,加强对疾病总体认识的掌握,每完成一个课题,都交给学生一个任务:利用课后时间通过自行总结、分组讨论等方式把刚学过的疾病归纳、概括成一小段话,强调概括要达到精、简、准,整理后记录在笔记本上,下次上课利用课堂前10分钟(因“病”制宜,灵活掌握)进行自由发言、讨论、点评,使学生对每个疾病都有一整体的认识,加深了印象,每提起某某疾病,这一段高度概括的文字随即闪现在大脑中,这样的教学法同样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两种教学方法的结合运用,既强调了对所学知识大方向的把握,也注重对细节的理解掌握,教学效果较显著。

三、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通过以上教学,学生已经了解每一个疾病,能说出每个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要点,具备了对疾病的纵向思维能力;然而,当我们模拟临床工作过程,给出病人的发病情况、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特点,让学生来进行病例分析时,学生却不能通过鉴别最终给出准确的诊断,制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这反映了学生尚缺乏对具有相似临床特点的疾病之间进行横向比较、鉴别诊断的思维能力,还不能运用已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这恰是我们最重要的教学目的。因此,必须加强临床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我们是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实施的:一是在理论课上单个疾病的教学过程中以病例为基础展开BPL教学,即列出一个病例,针对病例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思考、找出答案,以及带着问题进入学习,主动探索,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二是完成一个系统的学习后在实践课中列出3-4个典型病例,4个同学为一组展开讨论分析,比如呼吸系统疾病理论授课结束后,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等常见病例分发给同学们,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既有疾病的纵向发展特点,又有与其他疾病之间的横向联系,结合正确的诊断思维方法,写出疾病的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要点、治疗措施,最后,老师根据他们讨论的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和点评。案例教学法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培养了临床思维能力,也发扬了同学们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两种案例教学法灵活运用,明显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实践性教学的深入开展

对于临床医学来说,课堂上表现得再好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只有真正深入病房,为病人解除病痛才是真本领。所以,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本校的优势,每周定期安排半天时间让学生到附属医院临床科室去见习,找出本周所学的2个疾病(通常是周学时6节,每3学时完成1个疾病的学习)或其他典型病例,从问诊开始,获取病人的全部资料,整理后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诊断,再制定其治疗的方案,病房的老师再作适当的指导。刚开始的时候,学生感觉无从下手,无法完成这份艰巨学习任务,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大部分学生已能熟练进行问诊、体格检查,查阅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后作出正确的初步诊断,并制定出较完善的治疗方案,可见,实践教学大有脾益。有效的实践性教学,一增强了诊断学基本技能的训练;二巩固了内科学的基础知识,加强临床思维能力的锻炼;三增加学生与病人的交流机会,提高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关心、爱护、体贴病人的良好医德医风;最后,让学生提前进入临床,揭开白衣天使的神秘面纱,使学生在毕业后能更快适应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真正有用的基层医疗工作者。

科学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我们在教学上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深造,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教学水平,不停地探索,改革创新,找到更加适合中职校学生特征、职业特点的教学新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彦.高等教育学实用教程, 2011,93

[2] 李军.PBL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7):3-4

作者简介:

梁广丽,(1979―),汉族,籍贯:北海市合浦县,讲师,主治医师,广西北海市卫生学校内科教研组教师。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下一篇:中职学校会计基本技能教学课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