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编辑在同行评审过程中的责任

时间:2022-04-24 10:37:28

谈编辑在同行评审过程中的责任

摘要 在整个同行评审过程中,编辑要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细节。文章从稿件的预处理、审稿人的选择、审稿人的培训和管理、收到评审意见的决定等几个方面谈了编辑的责任。只有编辑责任的落实到位才能让专家充分发挥其专业学识水平,同时尽可能地降低同行评审的缺陷,实现对期刊负责的工作目标。

关键词 编辑责任 同行评审 审稿人制度

钟雨倩,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山地科学学报(英文)编辑部。

一、同行评审

学术期刊的同行评审是保持期刊学术水平的举措之一。期刊的声誉、影响因子和同行评审质量是论文作者对期刊最为关注的三个方面。[1]同行评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作者编造实验结果、篡改数据或将他人研究成果据为己有等学术不端行为。[2]它是决定科研成果是否能发表最关键的一环,对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行评审制度虽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是暴露出不少问题。评审有时会受到评审者主观意志和专家知识水平的局限以及评议过程中偶然因素的影响,容易带有个人主观偏见和片面性。[3-4]

在同行评审中编辑是主体,评审专家只是被动地应邀按照编辑的要求提出作为同行专家对该文的意见, 帮助编辑在专业上更好地理解某篇论文。[5]在整个同行评审过程中,编辑只有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细节,才能使专家充分发挥其专业学识水平,同时尽可能地降低同行评审的缺陷,实现对期刊负责的工作目标。下面从同行评审的整个过程谈谈编辑需要落实到位的责任。

1. 送审前的稿件处理

审稿人的态度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条:[6](1)如果一篇论文恰好和审稿人的研究兴趣点和经历相关,那么他往往很乐于接受审稿。(2)优秀的稿件选题有趣,有科学价值,能够给审稿人提供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信息,审稿人也乐于接受审稿。(3)质量差的稿件,没有学术交流价值,审这样的稿件等于浪费时间;或某些稿件语言表达有问题(特别是国内作者写作的英文论文),致使审稿人无法完全理解作者的研究意图和结果等等原因,往往直接导致审稿人拒绝接受审稿。

由此可见,送审之前对稿件的处理就非常重要,这直接关系到审稿人接受或者拒绝审稿的态度,而且还关系到期刊给审稿人的整体印象。编辑必须把好初审关,将选题不好、没有科学价值的稿件直接退掉。而对语言表述有问题以及论文格式(包括图表和参考文献)不符合期刊规定的稿件退修。由于国内大多数编辑并不做科研工作,对某些论文的学术价值可能把握不够准确,这时,可以将这些稿件送给编委或者科学编辑初审。

同行评审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有一些问题是由于审稿人不公正造成的。例如,审稿人对作者的国籍、母语、所属机构甚至是性别的歧视,[7]或审稿人的倾向性(给有人情关系的作者有利的审稿意见,给有竞争关系的作者不利的审稿意见)问题等等。针对这种情况,很多期刊采用了对作者和审稿人信息互不公开的双盲审形式。如果期刊确定是双盲审的审稿形式,编辑在送同行评审之前还要注意核查稿件中是否已经将作者信息去掉。除了首页作者的内容外,还需要注意文中有无隐藏的签名或者水印,如果有必要的话也可以将容易暴露作者身份的致谢内容从外审稿件中去掉。

2. 审稿人的选择培训和管理

(1)审稿人的选择

第一,筛查作者推荐的审稿人。很多期刊在审稿人信息库储备不足的情况下,会要求作者自己推荐审稿人。作者推荐的审稿人有可能是他在阅读相关参考文献时发现的审稿人,这种审稿人往往具有审核这篇论文并发掘其价值的能力。但有些作者对论文送国外评审或者知名专家评审有所顾虑,[8]仅仅推荐了自己认识的人,或者是自己小范围内的专家。这些被推荐的审稿人有可能没有做过相关研究,或者直接根据人情打分。这种审稿意见一旦被编辑采用,极有可能造成编辑对该论文质量的误判。因此,编辑必须仔细核查作者推荐的审稿人,包括通过网络核查审稿人简历,通过数据库查审稿人发表的论文情况。一旦发现作者推荐的审稿人不合适,编辑要及时和作者沟通,让其重新推荐审稿人,并打消作者顾虑,让作者明白稿件经过国外或其他有一定资历的学者的认真审阅,会对论文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是英文论文,国外审稿人还会指出一些国内审稿人容易忽略的语言问题。

第二,搜索自己需要的审稿人。作者得到多个审稿意见后对论文进行修改,论文质量要明显好于仅有单个审稿意见的情况。[9]一篇论文有越多的审稿人审稿,越有利于编辑公正地评估论文的发表意义。Ware M 指出如果要得到值得信赖的审稿意见,需要每篇论文选择6个审稿人[10]。但是由于国内外的期刊数目庞大,在研究领域内比较活跃的审稿人往往遭到多家期刊的“抢夺”,很多专家同时担任了多家期刊的审稿人或者编委,审稿任务已经超负荷。在这种外环境下,每篇论文6个审稿人这个标准很难达到。比较通用的做法是,每篇论文选择2~3个审稿人。

如果每篇论文的审稿人在数量上不能达到理想值,编辑则要好好把握审稿人的质量,以达到对论文质量负责的目的。如果作者推荐的比较合适的审稿人不止1个,编辑也应该尽量只用1个,多余的可以做审稿人储备,今后再做审稿邀请。另1个审稿人通过自己寻找,以尽量保证评审意见的客观性。对于国内作者写的英文科技论文,可以邀请1个国内专家和1个国外专家作为审稿人。国内审稿人对研究区域往往比较熟悉,而且同领域的专家很有可能在该地做过相关研究,可以更容易地在内容上把关。而国外审稿人可以从国外读者的视角核查该文的学术意义和区域意义,这对于一个国际期刊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国外审稿人往往能提出一些国内专家容易忽视的问题。例如,国内作者受到语言的习惯或口语化的影响,经常写出一些很中国化的语句和用词。这些词句语法结构等都没有错误,国内审稿人往往会忽略,而国外审稿人会很容易发现疑惑的地方,并提出相关的修改建议。

同行评审中很有可能出现由于审稿人能力的不足,发现不了论文在学术方面的问题和缺陷的状况。比如,某审稿人的研究大方向虽然是泥石流,但是他的具体方向是泥石流灾害工程上的防治,那么对于泥石流模型或模拟等方面的论文,他往往只能给出比较笼统模糊的意见,也可能发现不了比较关键的问题。因此,编辑寻找审稿人时要注意寻找研究领域的“小同行”作为审稿人,“小同行”专家更能了解论文的内容,从而对其作出比较具体、恰如其分的评价,评审意见恰当充分,且审稿速度快。[11]

上一篇:数字期刊编排集约化探析 下一篇:社会化媒体背景下事件营销的传播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