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义教标准” 实现跨越发展

时间:2022-04-24 10:08:57

聚焦“义教标准” 实现跨越发展

一、引言

英语课程标准是我国英语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主要依据。课程标准在教学观念、课程性质和目标、课程内容、学习策略、评价手段等方面对中小学英语教学起引领和指导作用。2001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标准》)[1 ]。在过去的十年中,《实验标准》在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实现教师角色转变、创新课堂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2 ]。然而,《实验标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表述方面存在一些片面性问题,如课程标准和课程要求之间缺乏有机衔接、过分强调任务型教学[3 ],以及某些标准存在实现性方面的困难等[4 ]。经过修订,2012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标准》)[5 ]。与《实验标准》相比,《义教标准》更直接地概括和阐述了英语课程的目的,明确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语言课程性质,即在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学习《义教标准》,将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制定教学目标、开展有效教学提供保证。

二、《义教标准》修订的原则与基础

英语课程标准的修订原则是坚持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基本保持《实验标准》的结构框架和目标体系,并在吸收各种观点和意见、总结十年来课改所取得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义教标准》突出课程价值,强调能力培养;根据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适当调整要求,促进均衡发展;同时增加课堂教学实例和评价案例,加强教学指导,使《义教标准》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义教标准》的理论基础仍是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的认知心理学理论是建立在皮亚杰(Piaget)[6 ]对传统的信息加工理论的批判基础之上的,但皮亚杰更关心人的智力的动态发展,强调个人经验和个人发展,而忽视了他人与社会的作用,因此也有其局限性[7 ]。前苏联心理学家和社会建构主义者维果斯基(Vygotsky)[8 ]创立“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儿童通过模仿他人,如父母、老师、同伴等,能逐渐形成做某些事情的能力。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概念现在已经得到了拓展、修订并形成新的概念,用于研究与教育相关的儿童心理发展。它被看作是一个脚手架,一个用于完成某一活动、具有许多“支撑点”的框架[9 ]。费厄斯坦(Feuerstein)[10 ]的中介理论(Mediated Learning Experience)进一步丰富了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中介理论将教师看作是中介者。当教师作为中介者,其目的是赋予学生自,其作用是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和梯子,目的是使学生成为独立和自主的学习者。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作为课程标准的基础,为教学提供了五个方面的启示。(1)英语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取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即承担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2)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如动机、兴趣和态度等影响和制约学习过程和结果;(3)有意义的学习存在于某一具体的环境之中,是在与他人互动中实现的;(4)教师应当努力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机会,创造有利于建构个人意义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并在学生学习中充当中介者的角色;(5)教师要按照先进的设计理念,选择或创造性地设计课程教学,确保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三、《义教标准》的新变化

1.明确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英语课程性质

《义教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性质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即要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又要磨砺意志,发展思维,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发展个性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确实,语言不只是交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语言能活跃人的思维,使人变得更聪明、更有智慧。如果只把外语看作工具或手段,忽视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到头来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11 ]。因此,学习《义教标准》,理解英语课程性质,树立正确的语言教学观,是十分必要的。

2.基本理念更加客观、全面和具体

《义教标准》基本理念部分的修订突出了英语学科特点,即强调了英语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以及语言学习的渐进性与持续性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避免了理念描述中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实验标准》中提出的“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的基本理念,符合语言学习的特点,也符合现代教育理论,但因为这一提法排除了其他有效的教学途径,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义教标准》改为“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更符合实际、更容易被一线老师接受。

3.课程设计思路强调“三维目标”

在《义教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和先进的外语课程理念为指导,综合考虑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现状,从义务教育阶段起,建立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系统而持续渐进的英语课程体系。“使英语课程既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注重优化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较强的文化意识,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此可以看出,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以“三维目标”为基础,进一步强化了英语课程性质。

4.课程目标与分级标准更切合我国实际

《义教标准》按照总目标与分目标进行表述,总目标保留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描述。此外,还从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意识的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强调课程目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紧密结合的特征。对分目标中一至五级目标描述进行了文字修改,使表述更准确,使各级别之间的差异更清楚。

分级标准充分考虑了各地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在语言技能的要求上,有的标准适当降低难度,如:一级语言技能的“听做”要求中,让学生能“根据指令做手工”的要求改为“做动作”,因为现实中要求学生‘根据指令做手工’不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有的标准修改文字以更好地体现表述的准确性。如《实验标准》一级语言技能的“玩演”要求“能表演英文歌曲及简单的童话剧,如《小红帽》等”改为“能做简单的角色表演”。有的个别目标要求略有提高,如在一级语言技能的“读写”要求中,增加“能模仿范例写词句”的要求。在语言知识的分级标准中,调整和修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对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指导性。如将《实验标准》二级目标中对“语音”的要求从“知道字母名称的读音”改为“正确读出26个英文字母”,从强调语音知识转为强调语音能力。在情感态度的要求上也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如在二级“情感态度”的标准描述中,增加“遇到困难时能大胆求助”。在二级“基本策略”的目标描述中,增加“在课堂交流中,注意倾听,积极思考”。在文化意识的二级标准中增加“在学习和日常交际中,能初步注意到中外文化异同”;在五级“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改为“关注中外文化异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五级标准的其他修订主要是提高文字表述的准确性。

5.教学实例和评价案例更加丰富

《义教标准》增加了大量的、经过升华的、来自一线的、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例和评价案例,使标准既能在教学理念、教育理念、教学原则、教学与评价设计上引领一线教师,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教学实例对教学环节和步骤都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以加强课堂教学的指导。例如,教学实例的基本框架是由四个部分组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这一框架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区别开来,使课堂教学目标更突出;二是强调了课堂教学活动,使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得以体现。

四、实现跨越发展的若干要求

《义教标准》对教学建议和评价进行了逐条文字修订和整合,突出体现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性质,特别是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中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要求,突出了对小学和初中不同阶段教学和评价的指导。义务教育阶段要实现英语教育跨越发展,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理解《义教标准》的修订内容

《义教标准》与《实验标准》相比,在许多方面都进行了修订,教师应当知道并理解修订的内容。如怎样理解《义教标准》对《实验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修订。从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实践看,英语教师对任务型教学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并在教学中尝试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但也有许多教师对任务型教学是否适合我国语言教学环境、学校和教师是否具备进行任务型教学所需的条件、是否符合我国语言教与学的规律存在困惑[3]。提倡“任务型教学”是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和“应试教学”的挑战,也符合最新教学理念,但如果不顾国情,一刀切地要求教师去摸索和躬行任务型教学,忽视其它有效的教学途径,只能浪费有限的教学时间,增加学生的负担[4 ]。因此,本次修订的小标题改为“注重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倡导采用多种途径开展教学,要求“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如此表述,《义教标准》既保证了与实验稿在理念上的一致性,又鼓励教师在尝试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的同时,根据需要采用其他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2.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要实现几个转变

要实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教学的跨越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对《义教标准》的理解、教师的素质和实施英语课程的能力,是决定教师尽快走进课程标准的关键。因此,新一轮的课程标准学习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转变:(1)由以双基训练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义教标准》确定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性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课程目标意识,从“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即要以“三维目标”作为课程目标,避免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模仿的应试教学。(2)由以统一规格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教师要以人本主义思想、多元智能理论等为指导,承认学生的差异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3)树立主体意识,向“以学论教”转变。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课程学习目标;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4)在教学活动中,要由只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英语课程标准的价值追求始终是把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良好的价值观作为课程的目标,因此教师要有发展意识,重视英语教育中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各种创新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5)要树立情感意识,师生关系向平等融洽转变。情感因素属于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心里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学生的道德品质。非智力因素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又能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学生良好情感的基础。(6)要创新教学,由公式化和模式化教学向个性化教学转变。《义教标准》鼓励教师通过采用各种教学途径和方法创设接近生活的各种语境,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如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环境,采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等。(7)提高评价意识,由单一评价形式向多元评价转变。《义教标准》要求英语课程的评价要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评价目标的多维化。”确立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学习档案袋评价、平时测验、问卷调查、访谈、口试、笔试等等多种评价方式,实现评价目标的多维化,促进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3.教师要面对来自自身的挑战

要有效实施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要走专业化道路,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5 ]。《义教标准》提出,教师要更新学科专业知识,提高语言素质,并对“学科专业知识”进行了定义。学科专业知识包括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用英语实施课堂教学、阅读专业文献、参加学术交流;以及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从目前情况看,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很欠缺,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师个人的文化修养和语言运用能力是教师面对的一个巨大挑战。此外,《义教标准》提出教师要不断积累学科教学知识,不断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学科教学知识包括教师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教学理论和教学法知识,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以及在教学中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包括确定有效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设计围绕教学目标的合理、连贯的教学步骤,采用恰当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义教标准》还提出,教师要开展教学反思,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可见,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美国心里学家波斯纳说,经验加反思等于教师专业发展,“反思帮助教师把经验和理论联结起来,从而更加有效地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没有反思,教学将只建立在冲动、直觉或常规之上”。因此,有效实施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反思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当然,教师还面临其他的挑战,如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面临大班教学、学生学习能力差异、教材适应度等一些现实困难和问题。对此,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有毅力,勇于面对困难和问题,不断探索、不断进取,才能战胜这些困难和问题。

五、结语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实施是基础英语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与《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在设计理念方面基本一致,但在表述方面有很大突破,例如对课程性质的提炼,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修订;在课程目标和分级标准的内容修订方面,考虑到我国的具体情况,做了合理的调整;在附录中,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实例和评价案例,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教学过程是一个包含多种复杂因素的过程,是教师的素质、学生、教学环境等多种因素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关键:教师的教学理念、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教学经验等是成功实施英语课程标准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王芳:《聚焦英语课程标准实现跨越发展》,《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第41-44页。

[3]郭娜:《浅谈我国英语课程标准的两大问题》,《科教文汇》,2010年第2期,第108-110页。

[4]何旭良:《实施困难面面观》,《琼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第47-49页。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2页。

[6]Piaget,J.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New York: Basic,1972.

[7]成晓光:《对我国英语课程标准的思考》,《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5期,第23-25页。

[8]Vygotsky,L.S:Thought and Language,Cambridge,Mass.:MIT Press,1962年.

[9]Obukhova,L.F.,& Korepanova,I.A.: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A Spatiotemporal Model. Journal of Russian & East European Psychology,47(6),25-47.doi:10.2753/RPO1061-0405470602

[10]Feuerstein,R.,Klein,P.S.,& Tannenbaum,A.J.:Mediated Learning Experience;Theoretical,Psychological and Learning Implications,London:Freund,1991.

[11]韩宝成:《关于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的思考》,《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4期,第300-302页。

上一篇:新版课标:引领写作本质的回归 下一篇:沉淀校园文化 引领学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