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的观念转型

时间:2022-04-24 08:53:22

全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的观念转型

探索报网融合,实现跨媒体发展,是平面媒体近年来一直努力的方向。2009年12月29日,由湖北日报摄影部和荆楚网共同搭建的影像库网站“视界网”正式上线运行。从那一天开始。署名“本报视界网”的摄影图片出现在湖北日报图片报道中。以此为标志,湖北日报的图片报道走进了广阔的互联网空间,实践真正意义上的报网融合。

运行数月来,湖北日报的图片报道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原本由湖北日报摄影记者唱主角的版面格局被颠覆,摄影记者拍摄的图片不再是编辑的“宠儿”。发稿难让不少摄影记者愁容满面;而署名为“本报视界网”的签约摄影师占据了每日报纸的各个版面,并常常以鲜活的新闻图片毫不留情地把“记者摄”排挤到报纸中心视觉以外。有数据统计,湖北日报1月份见报图片281幅,其中记者发稿84幅,不足视界网签约摄影师发稿量的1/3。是什么原因让经验丰富、设备精良,且受报社长期培养的专业摄影记者,在与“草根摄影者”的“版面交锋”中“顿失滔滔”呢?专业摄影记者又该如何面对全媒体时代对传统新闻摄影观念的强势冲击,突出重围,寻求一条发展之路呢?

一、新闻摄影的草根时代到来

以前,平面媒体从体制和机制出发,投巨资打造一支依附于本媒体的新闻摄影“特种部队”,用高精尖装备和大量的人力成本。来支撑报纸在版面视觉和新闻报道竞争上的需求,而草根摄影者的新闻图片因为质量、新闻时效、拍摄技术等诸多因素,只能成为被摄影记者一统版面下的“点缀”。

随着数码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们今天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报纸上的图片新闻报道已经不再是摄影记者的“自留地”。一方面,文字记者开始在采访过程中普遍使用照相机,学会以两条腿走路:另一方面,物质基础得到较大改善的基层通讯员,对新闻摄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视界网的开通。草根摄影者通过这样一个互动的网络平台,一下子和湖北日报的摄影记者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并且使在许多方面有着的先天优势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利用和发挥。比如新闻图片的时效性。过去,摄影记者受图片传输渠道的制约。很难为报纸提供当日新闻图片。即使是便捷电脑的配备,摄影记者外出采访受空间距离、信息来源等诸多因素影响,实际上也很难做到即拍即传。相比报社摄影记者,草根摄影者离新闻现场更近,他们往往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新闻。记录新闻,他们甚至就是这些突发新闻的现场目击者或参与者。另外,从数量上分析,视界网的草根摄影者是本报摄影记者的几十倍。他们分布在全省各个地方、各个行业、各个角落,每日上传的图片近200幅。让报纸版面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而“海量”也正是他们在与专业摄影记者比拼中取胜的重要法宝。

狂飚发展的数码相机正以极快的速度褪下裹在摄影记者身上的“专业”标签。新闻摄影报道不再是摄影记者的专利。已经越来越草根,简单到一个揣在口袋里的傻瓜数码相机,甚至一个带有摄像头的手机,你就可以实现在报纸上刊发新闻图片的梦想。摄影记者必须直面与草根摄影者同场竞争的现实。

二、平面媒体摄影记者“最后的晚餐”

几年前,西方传媒界就流行这样一句话:声讯听广播,消息看电视,深度读报纸。如今,迅猛发展的互联网又将网络媒体推到了“破局狼”的位置,网络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迅速改变着原有的新闻和信息传播格局。报纸作为最早产生的一种传播媒介。以往具备的时效性、信息独占、图文并茂等相对优势不复存在,唯一能与其他传播媒介抗衡的利器就是报道的深度和观点。

面对报纸向深度拓展发展空间的转型需求,作为报纸的一个常用表现形态。新闻摄影注定在报纸版面竞争中要更加强化自身特点和优势,放弃普通,突出特有,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突破瓶颈,重获新生。湖北日报新闻摄影专题《焦点》就响亮地打出了“用相机做深度报道”的口号,《影像点评》这样一种有话就说的解析性图片报道模式。也从经济版延伸到其他版面,乃至一版,并深受读者欢迎。另外,从视界网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深度报道也是报纸留给摄影记者“最后的晚餐”。做草根摄影者不能做、无法做的影像报道,报纸版面才有摄影记者“露脸”的机会。

据报载资料显示,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今日美国》等大型报纸的专职摄影记者数量在50~80人,个别报社的摄影部在全盛时期超过150人,而现在缩减为30人上下。这些能够在裁员中“幸存”下来的摄影记者往往是专业素养很高的记者,甚至是某些领域的“专家”级人物。湖北日报新闻摄影品牌栏目《焦点》已经推出276期,独立承担完成5期以上的摄影记者不过10人。由此看来。报社为摄影记者保留的最后的生存版面,并非人人有份,而是为有精耕细作本领的人准备的丰盛晚餐。

三、化危为机,摄影记者由一专迈向全能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工人日报摄影部主任于文国,最近在其个人博客发文《深度变革已经开始――简析影响2009中国新闻摄影的五个关键词》,关键词之三就是“全能型摄影记者”。文中列举去年《新快报》摄影记者拍摄的一组现场新闻报道。说明摄影记者用摄像设备可以同时完成报纸所需的图片报道和网站播放的视频新闻。他认为,全能型摄影记者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电视摄像记者,又不同于多年来就职于报纸的摄影记者,也不属于此前在手中提着普通DV摄像机的网络视频记者。全能型摄影记者采回的新闻素材既可供电视使用,又可为网站供稿,同时还能满足报纸截取单幅瞬间新闻照片之用。特殊的角色决定了他们的拍摄角度、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在专业上是综合性的。全能型摄影记者的诞生,客观上为正在转型的报媒降低了成本,还为转化摄影部门的富余成本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

与以往传播媒体不同。网络媒体基于传播方式和受众的特点,图片和视频是其最主要的两种传播方式,特别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延伸的手机报、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如果在传播中不倚仗图片和视频的力量,那是不可想象的。同时,电视媒体也已经开始在动态的、过程性的电视新闻报道中引进静态的、瞬间性的新闻图片来辅助。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都不约而同地把橄榄枝伸向新闻摄影,看重的就是新闻图片在传播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上帝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会打开一扇窗户。”摄影记者在报纸的生存空间不断挤压、路越走越难时,其他媒体对影像的运用却越来越多,图片的市场越来越广阔,客观上为报纸摄影记者的转型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从技术层面看,摄影记者长期从事影像拍摄工作,熟悉视觉传播,完成从一专(摄影)到多能(摄影+摄像+网络视频)的转变较其他报媒从业人员

更具优势,而且现在市场上推出的数码照相机多数具备高清摄像功能,其制式完全可以满足电视和网络媒体的播出要求,对具备采访、文字写作、拍摄能力的摄影记者来说,只是在拍摄影像瞬间的同时,熟悉动态视频的拍摄方式,掌握视频编辑技术,就能迅速转型成为为全媒体提供影像的全能摄影记者,在这一新领域重新扮演重要角色。

四、图片编辑是新闻摄影向全媒体图片转型的关键一环

视界网的创立对于湖北日报摄影部人员结构最直接的改变是图片编辑的大幅提档。创办视界网的初衷是满足湖北日报改版后对新闻图片的迫切需求。摄影部在保持原有外采记者不变的情况下。以增加2名专职图片编辑为切入点,在极短时间内开通并推动视界网快速成长。成功实现了摄影部工作重心由“采”到“编”的转变。原来。版面发稿主要依靠摄影部记者提供,加上通讯员来稿,每天不过二三十幅。现在,在摄影记者当日实际供稿下降的情况下,由视界网提供的鲜活图片,每日一般可达到150余幅。随着视界网的进一步发展。签约摄影师队伍必然不断壮大。图片源必将极大地丰富,自然而然,摄影部必须具有强大的图片编辑处理能力,才能从“海量”的图片中筛选、编辑适合湖北日报版面需求的好图。据统计,英、美各大报纸的图片编辑每天图片的阅读量超过千幅。

其实,对图片编辑重要性的认知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早在2002年。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就举办了首届新闻图片编辑研讨会,并设立了专门的奖项予以激励和推进。目前,在欧美主要报纸和通讯社的摄影部门中,摄影记者数量在下降,图片编辑的数量却在增加。在奥运会这类空前激烈的媒体大战中,大通讯社图片编辑与摄影记者的比例达到了1:7左右。而在国内,图片编辑在报社摄影部门中的比例还很小,能适应全媒体时代,并在全媒体采访中真正承担起图片编辑重责的更为稀缺。图片的全媒体运营,彻底改变了过去新闻摄影运作流程中以摄影记者为中心的观念。突出了图片编辑在文字、摄影、视频、网络技术这样一个全新新闻摄影流程中的引导、组织、策划、沟通、提炼、把握、指挥等诸多作用,图片编辑的思维理念成为贯穿流程的灵魂。美国著名图片编辑马克・埃德尔森在谈到图片编辑在摄影流程中的作用时说过:“并不是说图片编辑比摄影师更高明。而是图片编辑比摄影记者更了解版面(媒体)的需要。”“不是一个好的摄影记者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好的图片编辑。或者一个图片编辑就一定会拍摄好的图片,对图片的理解和拍出好的图片是两回事。”

无疑,全媒体采访需要我们新闻摄影人重新打造新闻摄影流程。重新认识图片编辑在文字、声音、图片、影像有机结合的全媒体采访中的位置和作用。我们可以大胆地预料。在新闻摄影由报纸图片向全媒体图片转型的变革中,图片编辑的地位将大幅提高,数量必将大幅增加,作用也会更加明显,图片编辑和摄影记者的关联也会因全媒体的需求而更为紧密。图片编辑不仅在转型期起着关键支撑点的作用,而且必将在图片的全媒体时代担当起流程核心的地位。

上一篇:视界网:新闻摄影报网互动新模式 下一篇:思考高屋建瓴 落笔贴近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