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高屋建瓴 落笔贴近民生

时间:2022-10-26 03:25:24

思考高屋建瓴 落笔贴近民生

综观此次提交的全部消息作品,整体呈现出令人眼前一亮的特点:依据国家政策方针,立足于时代大局,高屋建瓴作思考,贴近民生巧落笔。具体而言,报道数量方面,事件性消息增多,政策、会议性消息减少,“文山会海”现象基本绝迹;报道内容方面,从新闻的发现,到新闻的选择,再到标题和内容的创作,新闻的呈现视角更加社会民生化,表达方式更加新颖创新,报道语言更加个性具体化。

本届消息作品令人耳目一新的上述特点,实质上在向社会传递一组讯息:民生新闻和社会新闻正在替代“高、大、空”的新闻,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主流新闻;新闻媒体更加尊重新闻规律,更贴近人的实际需求,尊重人,以“人”为起点和终点,报道宗旨和传播效果恰好契合了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言:“让人民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本文结合三篇获奖消息,进行相关剖析。

一、《世界第一高速列车昨天“飞”中国》:形式创新取胜

此篇消息最大的特点是三个方面的突破:时空的突破、表达形式的突破和报道视角的突破。

首先,时空的突破在于打破时空局限。以高速动车组列车的运行为时序,在武汉、长沙、广州分别派出记者,记录了武汉始发的首趟G1001次列车、广州首发的G1002次列车和首趟长沙至广州的G1025次和谐号动车的运行轨迹。通过画面切换、时空变换,不着痕迹地穿插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四代机车演进、武汉海关的发展历程等背景资料,给读者思维跳跃、视野开阔、层次丰富的审美享受,作品的可视性和感染力极强。

其次,表达形式的突破在于采用纪实表达和观察记的形式。整篇消息短短923个字,以小见大,观察入微,表达朴实,例如以“竖一枚硬币可以立10秒”的细节来说明高铁行驶的平稳程度。

再次,报道视角的突破在于将现代交通发展提升到经济格局、国家战略的高度。避免同质化报道,不囿于传统成就报道的就事论事、条分缕析、舆论一律,而是气势恢宏地概述了武广高铁对湖北战略地位和国民经济的影响,可谓高屋建瓴、不落窠臼。

二、《武大专家:我国成“产业”》:角度新颖夺人

该篇消息的亮点在于独家新闻、主题重大、影响深远。

首先,新闻的本质在于“用事实说话”。此篇消息不仅赢在采用量化的研究方法,用大量数据说话,更高一筹的是立足于受众都能看到、听到、感知到的普遍现象――买卖学术论文。捕捉到一个受众意想不到的角度――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危机,从一般现象之中归纳出本质问题。所谓“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层层剖析,连续报道,透过现象看本质。

其次,国际影响力深远。记者援引武汉大学沈阳副教授和他的团队3年多的与非法学术期刊专题研究成果,在国内首先披露“”的全国总规模、发生根源、“产业链”,迅速成为国际、国内的热点话题。国内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等,国际上英国广播公司(BBC)和英国《自然》杂志,纷纷跟进本报道,从而形成多轮舆论冲击波。

三、《武汉经适房摇号惊现“六连号”》:赢在全国首发

此篇消息的制胜关键点在于全国首发,紧紧抓住新闻的时效性。

经济适用房与社会民生紧密关联。2009年12月17日,就武汉经济适用房“六连号”事件,《长江商报》以头版头条之势抢占全国首发。就在先声夺人的同时,通过现场直击、抽丝剥茧,制造了巨大的舆论影响力,也引领了如新华网、人民网、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网等全国主流媒体的关注和跟进,并通过后期的强势追踪和去伪存真,呈现出多角度、立体化、有力度的后续报道。

该篇消息是先发制人,从而脱颖而出的典型,虽然全国其他主流媒体即刻跟进,掀起专题报道、深度分析的浪潮,并且从事实层面和价值层面而言,涌现出来一批比《长江商报》的该篇消息更为优秀的新闻作品,但这条消息获奖说明:凭借新闻价值或宣传政策的其中一个“点”。就可以在同题报道中取胜。

正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也不存在两篇相同的新闻报道。因此,发挥优势、出奇制胜,找准自身报道的比较优势,即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亮点和特点,才能在同类报道中别具一格。

上一篇:全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的观念转型 下一篇:全媒体时代新闻图像的整合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