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基于项目课程的课例特征、课例开发目标和模式的探索

时间:2022-04-23 06:24:28

职业院校基于项目课程的课例特征、课例开发目标和模式的探索

摘要:随着课例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和推广,课例开发的重要性越来越被教师重视。文章从分析课例及其特征出发,提出了通过课例开发完成内化教师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激发教师研究兴趣、提升教师反思水平、培育学生学习能力的观点。职业院校可以采用一课多上、同课循环、同课异构和多课一题等模式开发课例。

关键词:职业院校;项目课程;课例;特征;课例开发;目标;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9-0-02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课例开发被大家所关注。课例研究通过教学实践反思、消化、吸收课程理念,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于一体的最终形成能充分体现课程理念课例的不断反思过程。设计课例、实施课例、反思课例的课例研究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直接而有效的载体。本文从课例特征、课例开发目标和课例开发模式三个方面作探讨,旨在为第一线的教师开展课例开发提供参考。

一、课例及其特征

“课例”是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是以某一节课或某些课为研究对象,展现课的教学实际场景,以便对课堂教学本身进行改进、优化和提高,反映的是课堂教学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完整过程。教学课例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即“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其中,“教学设计”是某节课或某些课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实录”是实际教学场景;“教学反思”则描述了“教学预期”的实现程度,也就是对教学的评价。

课例的特征:以课堂教学的学科内容为载体,以某个小的研究问题为主题,讲述的是一个实际发生的课堂教学实例背后的故事;而且,教学实例的整体思路相对完整,可以看出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授课过程或如何改进的过程,可以看出这样上课或者改进课堂的理由和原因是什么,当然也会有理性的提升和概括。

(一)预设性

主题与背景是课例研究的第一要素。课例不追求通过一节课解决多个问题,而是追求通过一个课例研究某一个特定的问题,也就是课例的研究主题。主题从哪里来、为何选择这个主题,这就需要交代该课例产生的背景。通过背景介绍可以交代主题是来自教学中常见的困惑或难点、课改中核心理念的践行等,背景的交代使读者真实的感受到整个课例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由于课堂教学是复杂的,通常的听课评课会对一节课从各个角度提出各种改进意见,缺乏主题与重点,也缺乏有针对性的研究,而在课例研究过程中,主题从课例的题目就能看出、或者开门见山地交代,这样读者可以直接地知道这个课例探讨和解决什么方面的问题。

(二)真实性

课例的描述不能杜撰,它来源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及其改进教学的研究过程。课堂情境的选择要围绕课例研究的主题,有时为了凸显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可以有选择的采用,甚至对片段中的语言也可做适当剪裁。除了使用第一手的直接的实录描述,也可以用作者讲述的方法对实录片段进行第二手的描写,包括作者本人当时的想法、感觉等都可以写入课例。围绕主题的情境描述要追求准确、精简、引人入胜。因此课例的载体是课堂教学,课堂情境的描述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不等同于把大篇的课堂实录直接摆进课例报告里。

(三)动态性

课例反映的是教学改进的过程,是研究教学“背后”的故事,整个过程围绕研究主题,通过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到教学反思,使读者感受到研究过程的来龙去脉,因此课例不是描述一节“好课”,是通过动态过程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使读都了解一节好课是如何产生的。对读者来说,针对授课的问题将其讨论和解决过程梳理和展现出来,更具启发与借鉴的价值。

(四)有效性

适时适当的进行解读和诠释是课例的又一要素。这种解读和诠释是归纳型的、可以多角度的,但内容紧紧扣在描述的课堂教学和讨论过程上,不夸大不空洞,交代课例研究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和处理的、课堂教学为何如此改进等的原因,也就是讲出课堂教学好与不好的理由,使读者明白这“背后的故事”。对课例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一节课的改进和研究过程,获得理性的认识或者初步结论,这些“研究成分”使得课例不仅仅是研究某一节课,更是为老师们日后改进一类课的课堂教学有所启发。

二、课例开发的目标

(一)内化教师教学观念

课例开发不同于教学案例展示,不是对一节好课的描述和认定,而是围绕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揭示和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研究过程,以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的目的。

课例研究的基本操作步骤为:确定教学内容——备课和说课——上课和观课——形成教学课例——组织互动、对话式评课。有时还需要在此基础上修改教学设计,用改进的方法在其他班级上课,再次组织教师观课和评课。然后把改进的过程和结果与其他教师分享,修改和完善教学课例。由此可见,课例研究是以反思为前提、以观察为手段、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互动对话为特征的教学研究。通过课例研究,教师将不再像过去那样思考“这一课涉及到哪些内容”,而促使他们换一个角度去思索:“我的学生将从这一课中学到什么。”

(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课例研究是围绕一节课而展开,把研究融入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评课的全过程。课例研究不是完全着眼于改进这一节课,仍然是一种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发展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为指向的教学循环研究。

老师们在这样的研究活动中学会了教科研方法,体会到了参与教科研的乐趣,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就是“教学课例”,包括教学设计方案、说课文稿、教学叙事研究报告、教学实录与反思,教学研究论文,以及对课例的分析报告等不同的形式,由此而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教师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培训资源,他们的经验、学识、品质、情感,在解决教学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课例研究过程中,唤醒了教师的主体意识,提高了教师的学习合作能力,使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构建着一种新型的讲求沟通、主动、共识、合作的人际关系。开展课例研究,也打破了传统的被动式的教师培训模式,使教师更主动地思考、学习,快速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上一篇:试论康德的“榜样”概念 下一篇:基于偏离份额模型的内蒙古呼包鄂地区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