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堂艺术的开始――导入

时间:2022-04-23 05:24:39

初中生物课堂艺术的开始――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亦如此。如果我们生物教师肯动脑筋,针对所教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出既有吸引力,又有艺术性地导言就会达到伊始趣亦生的境界。这样学生就会很快进人角色,教师就可有效地实施教学内容。在近五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就课前导人内容进行探索,设计出一个个饶有兴趣又有科学性的开头语来导入新内客。

导入的方法有多种,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在教学中常用的有:

1 故事导入

中学生的特点是求知欲强,颇具好奇心,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针对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一些材料,从与教材有关的趣事轶闻出发导入新课,能激起学生对新课的浓厚兴趣。例如,在讲“青蛙的发育”时,我设计的故事是――先让学生回忆小学语文课《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抽象后归纳:小蝌蚪发现其他小动物都有和自己相似的妈妈,而自己没有,伤心极了。它决定自己去找妈妈,走了许多弯路,找错了好几次,打听了许多朋友,终于找到了自己亲爱的妈妈。大大的眼睛,白白的肚皮,四条地而没有尾巴还能生活在潮湿陆地上。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它为什么不像妈妈?要弄清这个问题,请学习今天的新内容--青蛙发育。

2 病例导入

人体不适会患病,原因是什么?学生都比较关心。有的新课导言可用较典型的病例。例如:在讲“内分泌腺与激素”时,先问“某人近日食量大增,而身体却日渐消瘦,心跳加快,易激动。”医生说是内分泌失调,患了甲亢。“那什么是内分泌呢?为什么会失调?”仅用几句话就轻松地导入“内分泌腺与激素”内容教学。

3 设疑导入

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大脑的兴奋性比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因此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对于所遇到的问题急于搞清楚。在上有的新课之前,我则设疑导入。例如在上《植物的呼吸作用》一节时,我先提出一个问题:“人与动物都能进行呼吸作用,而植物能不能呼吸呢?”然后拿出一瓶密封了一夜的植物,再问学生:“如果植物能呼吸,那么现在瓶子中应该是二氧化碳多还是氧气多?”带着这些悬念,教师进而通过演示实验答疑,把学生心中的疑团消化分解,学生提高了兴趣,也掌握了知识。

4 谜语导入

学生的求知欲还表现在对谜语的谜底十分感兴趣,譬如在讲“节肢动物”时,我先展示给学生两条谜语:(1)身披坚硬銮甲,手持大刀钢叉,自由闯荡江湖,一贯横行霸道。(2)小一条龙,胡须硬似鬃,身体透明亮,死了全身红。学生会兴高采烈地说是“螃蟹”和“虾”。然后告诉同学们“螃蟹”和“虾”是甲壳纲中的动物,是今天学习的“节肢动物”中的一部分内容。这种饶有兴趣的导入把学生带到了丰富多彩的水生动物世界。

5 画而导入

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正在形成,形象思维较强,生物不能讲成死物,要直观,但时间不允许。例如:在讲内分泌失调的种种病态时,利用挂图把出现的常见疾病。如“呆小症”、“巨人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展示在黑板上并配有教师的解说词,这样声画并茂的画面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让他们在此中来认识内分泌失调症状。

6 俗语导入

在讲述“遗传与变异”时,我以“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一猪生九子,九子十个样”引出遗传与变异的概念。这样可使原来枯燥的内容一下通俗化了。

7 电化教育的导入

在学习《鸟类》这节,可先放录像,让学生欣赏一个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或提供悦耳动听的鸟鸣录音。这样创造度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而很自然地引入。

8 实验导入

实验导入即通过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而导入新课。在科学课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甚至是深奥的,在学生还没有足够的感性认识之前,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因此,对于这些认识,教师可通过演示实验导入,以此来开导学生的思维。例如:“植物细胞怎样吸水”的教学中。由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实际上涉及一些物理和化学知识,而初一学生此时不具备这些知识。因此,可根据“植物细胞吸水和溶液浓度关系”这个演示实验来形象说明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在什么情况下失水。并设计相应的思考题:(1)甲、乙两个烧坏中的液体是否一样?(不一样,甲杯装清水,乙杯装盐水)(2)放入甲、乙两烧杯中的白菜叶柄是否一样多?(一样多)(3)通过一段时间之后,泡在清水里的叶柄发生什么变化?(更加硬挺),泡在盐水里的时的白菜叶柄发生了什么变化?(缩水变瘦)。

教学过程既是科学的过程,又是充满艺术性的过程,仅就导入新课来说,应该积极地运用教学规律、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所教知识的规律,精心设计教学,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导入新课的艺术。

上一篇:Faeebook发展得太快了吗? 下一篇:网络文学与网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