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0-26 11:33:43

推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

推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篇1

论销售行业地方推广的绩效考核办法

一、人力资源考核的内涵与原则

人力资源考核的内涵与原则,人力资源考核,顾名思义根据企业人事编制通过考核绩效制度更加成分的体现出行业生产力与人事工作差距,根据绩效结果体现出员工个体之间的差异。绩效考核制度企业基体中的一把标尺,是衡量业绩与员工状态的杠杆。

(一)人力资源考核的内涵

1. 内在意义。所谓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就是考查职员对岗位规定职责的执行程度,从而评价其工作成绩和效果。每个职员都希望他的努力及努力成果能得到认可并得到合理的经济及荣誉回报,而组织也迫切希望通过职员的劳动实现预期目标。绩效考核就此应运而生。它迎合了组织与职员两方面需求,不仅对职员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而且在分配和人力选拔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合理掌握人力资源考核,能够有效的促进生产力提高,提高的方向在于指挥棒形成后的职员执行力提高,积极性、主动性提高。

2.人力资源考核的主要包括:成绩考核(业绩考核),态度考核,能力考核。成绩考核乃是针对“职务的完成度”来做参考的标准。重视第一考核者的评估在实际的工作上对较远的人是较不清楚的,所以在成绩考核时无论如何都以第一考核者的意见为中心。而第二、第三考核者则站在辅助性的立场对成绩考核时的绝对评价有所影响。业绩乃是从发挥能力中增减工作。考核的方法 比照各职能资格等级的能力标准,原来其本人目前是否已达其标准中进行绝对评价乃是其原本应有的态度;态度考核可以说是担负着成绩与能力考核的桥梁作用;能力考核是归纳每一个阶段的能力,能力可分为基本能力与熟悉能力。

(二)人力资源考核的原则

1.公开化、透明化。组织对其人事考核标准、程序及考核责任都应有明确的规定,并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同时,这些规定应向职员公开、透明,使他们对考核工作产生信任感。对绩效考核结果有了信任感,制度执行初期就可以调动起一部分积极职员的主动意识,充分利用80/20原则带动企业发展。

2.客观性。整个考核过程应当根据明确规定的标准进行,通过员工的客观表现及组织的客观条件和要求,尽可能地避免掺入主观感情色彩。再次,直接性考核。直接上级最了解职员的工作能力及工作成果、工作态度,也最可能反映真实情况,因此,直接上级应该客观公正的评价其下级的工作表现。

3.差别性原则。考核等级之间应当有鲜明的差别界限,针对不同的考核评语在工资、晋升、奖金等方面应体现明显差别,充分体现考核工作的激励作用。

二、销售行业地方推广的含义以及与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关系

(一)销售行业地方推广的含义

1、地方推广的含义。任何物质需要让人们接受或知道途径很多,尤其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留媒体、网络、社区广告、高速公路广告等等很多方式,然而这样的宣传模式属于不会交流的广告,消费者只能观看,不能进行了解,也没有沟通的过程。地方推广就是在各地,建立以人为本的宣传基体。将销售终端发展到各个地方,真正意义上将销售深入市场,一方面是高额“空推”(网络、电视、街头广告),另一方面这是服务到人,可以与消费者直接建立对话的地方推广。因此推广的模式通常也会划分为两部分,空推与地推。

2、交互意义。地方推广的作用来源于可以直接接触基层,可以直接针对用户群体。电视广告也好,社区流媒体广告也好,这些宣传推广只能看,然而地方推广是将宣传与交流融为一体的推广基体,不仅仅做了产品的推广,并且可以与用户对象产生交流、互动。如Interint最早只能上网浏览网页,看信息查信息。发展至今不仅仅是看那么简单,而且还可以发表评论,并且其他人可以针对别人的评论继续发表评论,评论与评论之间的交互就变成了舆论,只有议论起来的信息,传播性才是最有效的,大家(身边的人)都说好,必定消费者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无形的消费倾向。销售行业地方推广的意义就是在基层了解真实的情况,深度掌控市场。在地方形成交互,并且发动传播的集体。在打个比方,网络游戏。今天有200余款网络游戏,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但是不一定好产品就能够有好的回报,不好的产品就一定不能红红火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经过分析同样付出巨额广告费用的多款产品,产生消费最多的那一款产品是在各地具有地方推广的公司。这些地方推广的销售人员将产品用“小道消息”、“客情”、“推销”的形式将产品零距离的介绍给了网吧的消费者,消费者在选择游戏产品的时候就是因为有人与他推荐所以才选择去玩。近期刚刚得到的一个有关市场调查结果。10名网络游戏玩家里没有一名玩家是因为看到了某款游戏的宣传而开始玩的,100名网络游戏玩家中97%加入网游世界的原因都是朋友、同学推荐,或者是看到其他人都在玩自己才选择玩的。这样的一个结果无非是一种社会认同,但是又是由谁来带动这样的社会认同呢?是地方推广。地方推广借助空推造势的条件下,展开最基础的工作,从而对自身的产品在地方市场上引起呼应。交互的意义无非就是让消费者不在只是看和想,从而可以进行交流、探讨。

(二)销售行业绩效考核制度给企业带来的意义

1、绩效考核是提高组织经营管理水平,实现组织活动良性循环的必要途径。绩效评定结果就是衡量员工水平的标尺,成员可以根据绩效的结果取长补短,互相促进、相互学习,同时这个过程也成了企业内部交流沟通的良性平台,企业内的架构有了,管理制度完善了,在加上内部的良性平台,企业文化也就会逐步形成。也是所说的企业的魂;

2、绩效考核是影响组织成员的积极主动性和努力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争强好胜的心态谁都有,尤其是在企业内部人员方面,在绩效考核的标准下,才能让彼此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如何提高来继续进步。所以说绩效考核会直接影响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3、绩效考核是组织开展人力资源规划,以及进行各项人事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依据。公正严格的绩效考核能够客观地了解和掌握员工在贡献、能力、品德、知识水平的资料和数据;客观而公正的绩效考核还能为人才的成长和开发提供一各比较理想的环境;绩效考核为组织成员的公正,合理的待遇及各种奖励、惩罚措施的实行提供了依据。

(三)销售行业地方推广与人力资源考核的关系

销售行业的企业,地方推广管理直径较长,超出了地域控制。所以沟通交流由为珍贵重要,这样在有效的条件下,更有效的控制和激励地方推广提高生产价值及生产力?因此绩效考核的意义也就成为了重点,将成绩(业绩)、能力、行为(态度)等一切日常指标以绩效考核的形式来事实,首先能够体现出企业的公平公正,其次正规化,在次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意识。

成绩考核。评估何物 在一定的期间内(6个月或最长在1年以内的期间)工作的进行状况、及完成了多少以“过去式”来加以评估。 考核方法,对照职务标准在考核的原则下进行。部下只有一人时也要确实执行。 考核要素考核其“工作量”“工作质”“目标达成度”“指导、教育”。但若是属一般职列中间指导职的话,则尽可能的就分类别目标的完成度加以评估。也就是将每一项目被确认的工作在绝对评估的基准之下进行A.B.C.D的评分,进而做到对这个考核的要素别进行评估。自我评估与回馈 工作别达成度的评估,如果可能的话则先由本人来作自我评估。再由专属上司(第一考核者)来进行评估,在这之中特别是看法不同的地方则必须再沟通。

能力。评估何物 把能力归纳成每一个职务等级并列出标准。以“现在式”来评估是否具备了解的能力,具体来说可以依照“职务标准”来加以评估。成立的条件 在每一个职务等级里所被期待的能力须得到全公司的认同才行。

态度(行为)。评估何物 以“过去式”评估在一定的评定期间之内、本人对身为组织的一员的自觉及实际在工作上的热诚、态度与行动。成立的条件 整理出样的态度、行为才是员工应有的形象。并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要求全体员工彻底实行。考核的方法 视为一般“成绩考核”的一部分,以成绩考核相同的方法实行。考核要素 在态度考核中必须注意的要项主要有下列几点:规律、责任心是态度考核基础。

三、销售行业地方推广绩效考核重要性

重要性。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绩效考核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绩效管理过程的有效性。绩效考核是指考评主体对照工作目标或绩效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评定员工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员工的工作职责履行程度和员工的发展情况,并且将评定结果反馈给员工的过程。绩效考核主要服务于管理和发展两个方面,目的是增强组织的运行效率、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推动组织的良性发展,最终使组织和员工共同受益。另外,绩效考核是与组织的战略目标相连的,它的有效实施将有利于把员工的行为统一到战略目标上来。整个绩效考核体系的有效性还对组织整合人力资源、协调控制员工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不准确或不符合实际的绩效考核不会起到积极的激励效果,反而会给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带来重重障碍,使员工关系紧张、团队精神遭到损害。因此,不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都应看到绩效考核的意义所在。

地方推广,需要科学的管理模式和绩效考核来进行激励和指引。地方毕竟是不在身边,不在身边的组织,就更需要细密的绩效考核制度。本文所要阐述的是地方推广的意义重大,重大来源于价值、重大源于产品投放市场后信息反馈、渠道建立扩张、与消费者的零距离交互。因此,针对地方推广的人力资源考核办法更要符合实际,与目标一致与效率一致与企业指导思想一致。地方推广绩效考核办法所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绩效,远程的管理模式必须将人事管理制度与绩效相融合。

在绩效考察期结束时,依据预先制定好的计划,管理者对下属的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绩效考核的依据就是在绩效考察期开始时,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的关键绩效指标。同时,在绩效实施与管理过程中,所收集到的能够说明被考评者绩效的数据和事实,可以作为判断被考评者是否达到关键绩效指标要求的依据。

1.[美]罗伯特.席奥迪尼著,陈叙译:《影响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姚裕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国际通用管理制度》 编著:周春彦、袁乐乐出 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日期:2003年卷

4.《第三届中国人力资源大奖文集》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8年

5.《人力资源管理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郑晓明 2006年

6.《绩效管理实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武欣 2005年

7.《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本社 2008年

8.《在星巴克要买杯大咖啡》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日]吉本佳生 2008年1月

9. [美]罗伯特.席奥迪尼著,陈叙译:《影响力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10.《第一团队》中信出版社 作者:朱瑛石 2008年1月

推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篇2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贯穿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仍然过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政府机构设置还不尽合理,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和效率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有些方面权力仍然过于集中,且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等现象仍然存在。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切实加以解决。

国务院机构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着力优化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完善运行机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组织保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是在以往改革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改革要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既充分利用当前各方面的有利条件,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在一些重要领域迈出较大步伐;又充分考虑到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诸多困难和潜在风险,循序渐进,不毕其功于一役,有的可适当过渡,有的可在集中改革后根据情况的变化再适时调整,做到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整体设计与分步实施相结合。

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加强能源环境管理机构,整合完善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体制,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与整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

一、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形成科学权威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总体形势是好的,有利于发展的因素很多,但还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任务非常艰巨,宏观调控任务十分繁重。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有效性,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进一步转变职能,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加强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同时,进一步减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一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继续缩小投资审核范围,下放审核权限,简化审核程序,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更好地发挥地方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在投资管理方面的作用。二是改进规划和产业政策管理。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专项产业政策,除按规定需报国务院审批的外,由地方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在国家规划和政策的指导下分别制定。三是将工业行业管理有关职责划给新组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承担。

财政部要改革完善预算和税政管理,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要进一步健全货币政策体系,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统筹协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税、货币政策,形成更加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二、加强能源管理机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能源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妥善应对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和复杂的国际能源形势,是我们必须长期面对的战略性问题。能源问题涉及多领域、多部门,为加强能源战略决策和统筹协调,设立高层次的议事协调机构国家能源委员会,负责研究拟订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审议能源安全和能源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为加强能源行业管理,组建国家能源局。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能源行业管理有关职责及机构,与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的核电管理职责进行整合,划入该局。国家能源局主要负责拟订并组织实施能源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发展新能源,促进能源节约等。国家能源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由国家能源局承担。为促进能源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宏观调控的紧密结合,统筹兼顾,国家能源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

不再保留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

三、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步伐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改造结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目前,工业行业管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分别负责,管理分散,不利于工业的协调发展。为加强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有必要对相关职责进行整合,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工业行业管理有关职责,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核电管理以外的职责,信息产业部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职责,整合划入该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主要职责是,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监测工业行业日常运行,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管理通信业,指导推进信息化建设,协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等。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行业管理部门,主要是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指导行业发展,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确保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同时,组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国家烟草专卖局改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

不再保留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四、组建交通运输部,加快形成综合运输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今后几年仍处于大建设、大发展时期。为优化交通运输布局,发挥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加快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组建交通运输部。将交通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的职责,建设部的指导城市客运职责,整合划入该部。交通运输部的主要职责是,拟订并组织实施公路、水路、民航行业规划、政策和标准,承担涉及综合运输体系的规划协调工作,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等。同时,组建国家民用航空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为加强邮政与交通运输统筹管理,国家邮政局改由交通运输部管理。考虑到我国铁路建设和管理的特殊性,保留铁道部。同时,要继续推进改革。

不再保留交通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

五、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人力资源是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为更好地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统筹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整合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统筹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建立健全从就业到养老的服务和保障体系。为此,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职责整合划入该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主要职责是,统筹拟订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保障政策,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劳动收入分配制度,组织实施劳动监察等。同时,组建国家公务员局,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管理。国家外国专家局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管理。

不再保留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六、组建环境保护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关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将面临严峻的环境压力,污染物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力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加大环境政策、规划和重大问题的统筹协调力度,组建环境保护部。其主要职责是,拟订并组织实施环境保护规划、政策和标准,组织编制环境功能区划,监督管理环境污染防治,协调解决重大环境问题等。

不再保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七、组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加快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加强城乡建设统筹

住房问题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统筹城乡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为深入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完善廉租住房制度,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进一步加强城乡建设规划统筹,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组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其主要职责是,拟订住房和城乡建设政策,统筹城乡规划管理,指导全国住宅建设和住房制度改革,监督管理建筑市场、建筑安全和房地产市场等。

不再保留建设部。

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理顺食品药品监管体制

食品药品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综合监督责任,理顺医疗管理和药品管理的关系,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这次改革,明确由卫生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责任,同时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并相应对食品安全监管队伍进行整合。调整食品药品管理职能,卫生部负责组织制定食品安全标准、药品法典,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食品卫生许可,监管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药品的科研、生产、流通、使用和药品安全等。

调整后,卫生部要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综合监督职责;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要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环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和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同时,各部门要密切协同,形成合力,共同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各位代表,按上述方案,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不再保留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交通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根据《国务院组织法》的规定,这些机构的调整以及国务院组成部门的设置,请大家审议。

组建国家能源局、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民用航空局、国家公务员局,以及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直属机构、办事机构和其他机构的调整和设置,根据《国务院组织法》的规定,将由新组成的国务院审查批准。

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改革突出了三个重点:一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二是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三是按照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要求,对一些职能相近的部门进行整合,实行综合设置,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总的看,改革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出发,着力解决一些长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既迈出了重要的改革步伐,又保持了国务院机构相对稳定和改革的连续性,并为今后的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强调以下几点:

一要紧紧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核心。不论是新组建和调整较大的部门,还是机构未作调整的部门,都必须进一步转变职能。要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

二要着力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抓紧制定国务院部门“三定”规定,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合理界定和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能,明确相应的责任,做到权力与责任对等;坚持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明确牵头部门,分清主次责任,避免职能交叉重叠、政出多门;着力解决权责脱节、推诿扯皮等问题;建立健全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切实提高行政效率。

三要精简和规范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该撤销的坚决撤销,任务交给职能部门承担。今后要严格控制议事协调机构设置,涉及跨部门的事项,由主办部门牵头协调;确需设立的,必须严格按规定程序审批,一般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

四要抓紧进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根据各层级政府的主要职责,合理调整和设置机构,除中央有原则要求上下对口外,地方政府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不设时间限制;调整和完善垂直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和明确权责关系;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五要适时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对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要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要逐步转为企业;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要整合资源,强化公益属性,加强政府监管。同时,配套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财政政策。

推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篇3

一、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哲学本质

简言之,人力资源管理的哲学就是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主客体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

人力资源管理的哲学,存在于人力资源管理主体与人力资源管理客体之间的特殊矛盾性,因而它不仅要以人力资源管理主体的世界观、方法论及其意识形态(ideology)为研究对象;而且要对人力资源管理内在的矛盾法则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思想、逻辑、伦理(ethics)、心理、法律、人际关系等等的内在联系进行研究,并探讨人力资源管理主客体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人力资源管理的哲学研究并不仅仅是理论思维的图式(graphicmodel),它更关注其研究对象的“实践化(practicization)”问题。

第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哲学研究就是要帮助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客体的物质性,树立人力资源管理唯物论的思想,坚持从实际出发,服从人力资源管理客体的内在规律;反对运行过程中主观臆造(subjectivefabrication)、盲目武断(blindlyarbitrarydecision)的唯心论倾向;指出人力资源管理主体如果做不到这些,就必然会导致其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迷失方向而屡受挫折。

第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哲学是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和矛盾关系,以及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内部的处于矛盾过程中的各种要素。比如,系统地分析科学技术与经济实体中的生产力结构的矛盾,经济运行过程中高度的比例性和创造性、连续性的矛盾,知识经济时代日益精细的劳动分工与复杂严密的劳动协作的矛盾、数量与质量的矛盾、信息和控制的矛盾、职责与权限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构成了人力资源管理客体的矛盾原型和本质。人力资源管理主体认识人力资源管理的矛盾法则,考虑和利用规律的力量,有利于控制和协调各种复杂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运行中的矛盾,取得领导决策的成功。

第三,人力资源管理的哲学研究将揭示人力资源管理主体在实践中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认识路线,指出人们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不同于那种被动地、消极地适应外界的活动,而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人力资源管理客体的能动活动。人力资源管理主体的任何认识、决策、指令只能在实践中产生。这是因为只有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人力资源管理对象才能成为主体的对象。只有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人们才能接触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各个层面,获得真正确实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认识。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哲学研究,其范围十分广阔,其中蕴藏着多种社会科学分支发展的系列课题,它注重从人力资源管理的社会属性方面来进一步丰富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指出各种社会科学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渗透。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的哲学研究,奠定了人力资源管理最高层次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故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强烈地感觉到在即将破晓的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世界来临前,多么需要哲学这一人类思想的闪电给人力资源管理以照耀,以加强其自身主体哲学意识。这就是说,人们需要对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阶段性总结并向它告别,同时,对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世界进行联想、展望和思索,以期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哲学倾向上首先突破。

人力资源管理主体能否树立正确的综合价值观念,对于活跃思想,开拓视野,丰富其知识结构,提高思维的逻辑力量和决策的科学性,加深对于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有着重大意义。这对于处在高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工作者和实践中的决策者来说,就可以经常不断地从各类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哲思动态中吸取养份,估量其对人力资源管理渗透的理论价值,以推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构思和提出;就可以从一定意义上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综合科学价值观念与哲思是人力资源管理主体现代化思想和创造性精神的渊源。

二、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哲学属性

我们知道,形成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首先要有人力资源管理主体,即说明由谁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其次要有人力资源管理客体,即说明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或人力资源管理什么的问题;再次要有人力资源管理目的,即说明为何而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

有了以上三个要素,就具备了形成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基本条件。但是,要真正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还必须运用为达到人力资源管理目的的管理职能和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即解决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同时,我们还应想到,任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都不是孤立的活动,它必须要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不考虑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和条件,也难以解决为什么而人力资源管理和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

根据上述,我们就可从一般意义上来概括人力资源管理。即一般地说,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或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和手段,对人力资源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

根据上述对人力资源管理要素的理解,综合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情况,一般地说,人力资源管理在本质上有以下特征: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二重性特征是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提出的。通常,我们把管理的二重性称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谓自然属性,是指管理是任何社会劳动或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要求,它要从有效组织共同劳动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出发来发挥职能、采取措施。这一点不以国家制度和阶级属性的不同而转移。所谓社会属性,是指管理既然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在阶级社会中,它又要体现一定阶级的意志,并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因此必然受一定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所制约。认识人力资源管理的二重性,不但有利于认识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特征,而且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和建立,对于如何正确地学习和借鉴别国的管理经验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性

管理是人类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因此它有明确的目的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这一本质特征,是我们区别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那些非管理活动的重要标志。首先,它区别于人类社会中那些盲目的、没有明确目的的活动。也就是说,凡是盲目的、没有明确目的的活动,就不能称其为管理活动;其次,它区别于自然界有些看起来是有组织、有目的,其实纯属是由生理功能所驱使、无意识的本能活动,如某些鸟类和昆虫的群体活动;再次,就多数情况来说,管理的目的性一般表现为社会劳动和社会团体的共同目的,而不是表现为某个成员或管理者单方面的目的。否则就难以形成协作的意愿,也就很难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实际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往往具体表现为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它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指导和评价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基本依据。为此任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都必须把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作为首要任务。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综合性

任何管理活动都要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并要通过综合解决各种复杂的矛盾以达到系统的协调和管理目标的实现,这就是管理的综合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综合性表现在各个方面,例如,分析问题、进行决策要综合考虑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内外的各种影响因素;组织实施和进行调节,要综合运用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要综合分析各种不同人员的心理和思想状态,等等。管理活动这种综合性的特点,也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复杂性和边缘性。因此,只有运用包括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各门学科的知识,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研究,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人力资源管理规律,并提出普遍适用和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原则和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四)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本性

在任何管理中,人是决定的因素。为此,人力资源管理要以人为中心,把提高人的素质、处理好人际关系、满足人的正当需求、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工作放在首位。这就是管理的人本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这一特征,不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贯彻人本原则,而且要求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中,也要坚持以人为中心,把对人的研究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五)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性

实践证明,管理不仅是进行共同劳动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劳动。这种劳动不但参与创造价值,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性特征远不只表现于此,它的真正涵义还在于人力资源管理本身也是一种不断变革、不断创新的一种社会活动。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不但能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创造新的生产力。历史上,人们往往只注意技术革命对于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而忽视管理变革的推动作用。实际上技术革命必然会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而只有技术革命和人力资源管理变革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8、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无疑大大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在管理没有真正完成从经验到科学的转变之前,资本主义国家的许多企业的生产都远远达不到在技术上的设计能力的要求。只有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泰罗等人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进行了变革,才使人力资源管理由经验转向了科学,才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从而使新技术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一事例充分体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性。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这一特征,有助于克服我们目前尚存在的重生产、轻经营,重技术、轻管理的倾向,真正把技术和人力资源管理看作是经济起飞的两个翅膀。

参考文献:

1、(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九州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2、李明德:《管理心理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

3、徐国华,张德,赵平著:《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袁贵仁主编:《人的哲学》,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推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篇4

关键词:服务行政 高校 人力资源管理

作为政府管理职能的延伸,高校行政管理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对自身管理机构的职能和目标重新调整定位,体现出服务的特点和价值,建立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服务型人力资源体系是时展的要求,也是自身改革的需要,对创建和谐校园、推动学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服务型行政管理的背景与内涵

传统上,政府或组织的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是“管制”或“管理”,以完成组织目标为第一要务,主要采取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对人进行统治或管理。这种行政管理模式在农业社会或工业社会有其客观需要,并得到时代的认同。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管制型行政体系的缺陷也日益显现:重组织,轻个人;重效率,轻人性;重服从,轻民主等,这些缺陷已与时代特点严重不符,并阻碍了政治、经济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服务行政的理念来源于西方新公共管理主义所倡导的顾客至上理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公共管理”主义逐渐兴起的背景下,西方国家首先提出了“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指出在政府治理体系中要将公民置于中心位置,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必须听从人民的意见,以公众满意作为政府追求的目标。“公共服务型政府”将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上,要求政府不仅要管理公共事务,更要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政府也在不断推进自身管理体制的改革。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同时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也是创建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宗旨。

综上所述,服务型行政管理是指以管理对象的需求为导向,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为管理对象或相关利益者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一种管理模式。服务行政把服务作为一种基本导向和价值追求,关注顾客即管理对象的需求和满意度,重视管理对象对组织的参与。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与传统行政相比,服务型行政管理有如下主要特点:

1.以服务为基本导向。传统行政以统治人或管理人为主要职责,认为政府就是管人的。而服务行政则将“服务”作为主要内容,“服务”是服务行政的重要特征和价值所在。

2.人本主义。传统行政以政府为中心,强调政府或组织的至高无上性,认为一切管制或管理都要服务于政府。服务行政则倡导顾客至上理念,强调公民的需要,把社会公众的满意作为政府追求的目标。

3.平等和民主。传统行政强调管理者的权力,拥有权力意味着对他人和资源的控制,这种观念直接导致了权力至上、权力崇拜等意识的产生,且易将管理者和管理对象置于对立的位置。服务行政则充分尊重管理对象在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管理对象的意见和建议,提倡管理对象的决策参与,双方是平等、合作的关系。

二、构建高校服务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1.是国家和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长期以来,由于受政府部门“行政命令式”管理方式的影响,高校的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泛行政化倾向。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行政已成为各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政府管理改革的目标是创建服务型政府,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就是要创建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作为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以人为本的服务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必要性日益凸显。

2.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高等院校在规模、层次和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的人力资源队伍结构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外籍、客座、博士后、人事、人才派遣等多种用工方式,一方面优化了高校的人力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又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主动出击,创新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为教学科研队伍提供一流的管理和服务保障。

3.是教育市场化、国际化的要求。在教育逐步趋于全球化、信息化的新背景下,高校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被推向“适者生存”的市场经济潮流中,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高校的竞争是全方位、立体式的,而作为各类资源的主体,人才资源的竞争又是高校之间竞争的核心。要想吸引各类优秀人才,除了高校自身的规模实力、专业特点、个人待遇等因素以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求,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在思想观念、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必须做出重要转型,构建服务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4.是创建和谐校园的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在高校,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以学生和教师的需要为出发点,保障他们的根本利益。管理部门的工作方式和作风不仅是行政能力的体现,而且关系到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对象是广大教师,他们具有知识丰富、思想活跃、民主意识强的特点。管理人员要高度尊重他们的个性与特长,对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予以包容,在理解与沟通中营造和谐氛围,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推进学校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

三、做好高校服务型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建议

1.创新以人为本的服务型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是服务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基础,它能够保证高效的管理效率和优良的服务质量。传统上,高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大多采用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信息和决策逐层传递,组织机制僵化,管理效率低下,缺乏灵活和弹性。要构建服务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必须创新组织结构,尽量减少中间层级,由直线式的金字塔型向对等式的扁平化组织过渡,实现管理重心下移,突出教师主体地位,使得人力资源的管理者或决策者能够直接面对教师个人,更容易捕捉教师的动态和需求,为教师提供更加全面和周到的服务。

2.提高员工素质,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高校服务型管理强调行政部门要向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服务,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每一项决策或政策最终都要由工作人员去执行,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服务型人力资源管理的实现。因此,要实现服务型人力资源管理,建设一支思想素质硬,业务水平高、服务意识强的高水平人力资源管理队伍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要更新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和使命感,摒弃管理者或决策者的姿态,深刻理解以人为本、平等尊重的管理理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由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和创新服务意识,把为广大教师服务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要素和基本导向。其次,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专业素质。管理人员树立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做基础,必定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更谈不上提高服务水平。服务型行政管理不是不要管理,恰恰相反,对管理水平的要求更高。同时,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的人才引进与培养、岗位(职务)聘任、薪酬分配、绩效考核等各项人事政策也越来越灵活、多样化,客观上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政策理论水平、专业知识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一支专业型、学习型的管理队伍对于构建服务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至关重要。

3.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服务行政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善于在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为广大教师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产品。如: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给管理者提供更为丰富的网络化、数字化服务手段和方式。可以利用手机短信、E-mail、信息门户系统等为教师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各类服务;利用数据共享中心为教师提供可复用的个人教学、科研数据信息等。对于引进的各类高层次人才,要在应聘、报到、实验室建设、经费落实、家属安置等全过程中主动协调、解决相关具体问题,实现全程式服务。

4.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机制。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够规范员工行为和管理秩序,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保障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健康有效的运行,是实现高校服务型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保证。一是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充分重视广大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减少在重大人事政策上的决策失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民主化水平。二是建立和完善高效的沟通与回应机制,使得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教师之间能够保持畅通的沟通回应渠道,确保教师的合理要求能够得到满足。三是推进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增加政策和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四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督促管理和服务责任的落实。通过建立以教师满意度为标准的服务评价机制,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进行有效监督和绩效评估,不断改善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水平和服务水平。

在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深入探讨高校服务型人力资源管理,将有助于我们认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多样性、复杂性及推进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对创新管理方式、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者要以发展的眼光直面挑战和机遇,牢记“权力就是责任”,以实际行动全力践行“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努力培养自己的前瞻意识和大局意识,不断提高行政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积极主动地为广大教师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保障,以保证学校教学科研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高建华.服务行政视域下服务型高校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03

[2]林祥柽、范丽娟.服务型行政管理与高校去行政化改革. [J].中国轻工教育,2011.01

[3]吴铁坚.新时期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探析. [J].宜春学院学报,2010,11

推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篇5

一、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积极推进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取得实效。研究制定事业单位财政投入、资产管理、人事工资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启动事业单位改革(牵头部门:县编办、县人事局)。研究制定促进行业协会规范发展的政策意见,明确政府与行业协会分开的职责范围,将应由行业协会承担的社会经济事务交由行业协会承担,全面完成行政机关与行业协会脱钩改革(牵头部门:县民政局)。

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推进政企分开,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贯彻实施《重庆市建设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方案》(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190号),在建设项目五大环节全面启动有限并联(合并)审批试点,实现投资工作部门联动。切实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和内容,研究制定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管理的意见,重点规范安全生产、医疗卫生、食品安全、义务教育、进城务工农民管理、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控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领域的管理体制。切实推进政务公开,贯彻实施《重庆市政府重大决策程序规定》,完善政府重大决策集体讨论、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决策跟踪与评估、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牵头部门:县政府办公室、县编办)。贯彻实施《公务员法》,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开展新一轮机关工资制度改革,规范工资分配机制(牵头部门:县人事局)。

开展推进制度创新、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前期研究。研究建立行政许可项目的动态评估机制,新设定行政许可项目的审查论证机制以及审批许可事项的监督管理机制的相关办法(牵头部门:县政府法制办)。研究改革对各级政府的业绩考核评价办法,引入绿色GDP、社会事业发展等考核指标,引导各级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方向实施行政行为(牵头部门:县政府督查室、县统计局、县人事局)。

二、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建立促进资源节约的价格形成机制取得突破。贯彻《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05〕116号),探索研究“十一五”水价改革方案,适时调整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水利工程供水(原水)价格和城镇供水价格;深化煤电价格联动改革,推进煤炭价格市场化。改进天然气价格管理,理顺城镇天然气价格;探索制定对企业超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部分实行加价收费的政策,充分发挥价格调节作用,促进节能降耗;建立水、电、气价格改革与调整城镇低保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的联动机制(牵头部门:县物价局、县财政局、县计经委、县市政局、县水务局、县企业发展局)。

继续推进财政、投资体制改革。着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减少和退出对一般竞争性和经营性领域的财政直接投资和补贴,增加财政在各类公共服务中的投入。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切实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进一步完善市级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完善部门预算管理的定额标准体系、预算项目库管理模式和债务预警机制。继续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收支两条线管理、财政投入机制等方面的改革(牵头部门:县财政局、县机关事务局)。修订《**县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研究制定有关配套管理文件,对政府投资项目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制度、决策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投资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强对投资项目的招投标和稽查监管,延伸投资项目管理链条(牵头部门:县计经委)。

开展重要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前期研究。制定明晰自然资源产权、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政策意见,逐步建立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土地、矿产、林业等资源有偿使用、生态恢复和补偿的收费政策,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合理价格机制(牵头部门:县物价局、县国土房管局、县计经委、县财政局)。

三、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乡镇机构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取得突破。按照《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意见》(渝委办〔2005〕9号)要求,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整合事业站所,确保乡镇机构和实有人员只减不增。巩固税费改革成果,提高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牵头部门:县编办)。探索建立“土地流转交易所”、“土地托管中心”和“土地仲裁机构”,坚持“自愿、依法、有偿”原则,通过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联营等方式,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牵头部门:县农办、县国土房管局)。

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和产权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村发展和保障农民权益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牵头部门:县国土房管局)。全面实施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基层农业服务体系,重点创新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完成基层农业服务体系的公益性与经营性分离,进一步强化公益性职能;贯彻实施《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渝府发〔2005〕81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民政局关于加强农村基层专业经济协会登记管理和培育发展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渝办发〔2004〕47号),新发展一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牵头部门:县农办、县民政局)。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逐步实现农村公路建管养并重(牵头部门:县交通局、县农办)。完善农村投入保障机制,贯彻实施《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县以下财政体制的实施意见》(渝委办发〔2005〕10号),推进“乡财乡用县监管”等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与管理方式改革;完善和强化粮食直补及购买农机具补贴政策,建立农民增收和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牵头部门:县财政局、县农办)。

开展创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和农村金融体制的前期研究。研究制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办法,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的确认,进一步推进集体所有权、宅基地登记发证工作,探索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模式(牵头部门:县国土房管局、县农办)。

四、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与竞争力

实施全市小型煤矿企业资产整合相关意见,促进煤炭企业规模化经营(牵头部门:县安监局、县企业发展局)。继续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制约瓶颈。认真贯彻执行《重庆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05〕85号),放宽非公有资本市场准入,并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根据新《公司法》鼓励自然人组建股份公司(牵头部门:县企业发展局)。深入推进金融服务计划,加大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合作力度,推进政府综合授信和中小企业贷款工作(牵头部门:县计经委、县财政局、县企业发展局)。

五、建立健全市场体系,优化资源配置

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突破。研究制定促进我县自主创新的有关配套政策,完善科技专项资金绩效考评制度(牵头部门:县科委)。

继续发展人力资源市场。推进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等人力资源市场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形成功能完备、互有联系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对按规定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的各类职业介绍机构给予补贴;将促进就业和再就业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政府就业促进政策向困难群体倾斜,指导帮助2300人就业和再就业(牵头部门:县劳动保障局、县财政局、县人事局、县教委)。制定实施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政策,全面推进进城务工人员的服务和管理工作(牵头部门:县劳动保障局、县农办)。

继续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和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商贸流通企业重组整合,培育商贸流通大公司、大集团。改善现代物流业发展环境,强化工作推进机制(牵头部门:县贸易局)。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企业联合征信系统、个人征信系统、企业资信评估系统、政府征信系统的建设,推进各系统间信息资源共享,完善信用监管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牵头部门:县计经委)。

六、建立完善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继续完善各类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以混合所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为重点,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出台企业年金实施办法;统筹研究进城务工人员、征地农转非人员、困难企业职工等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办法(牵头部门:县劳动保障局、县民政局、县国土房管局)。进一步抓好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着力解决城乡五保户、特困户、重点优抚对象和低保户大病医疗困难,建立完善教育救助、司法救助、住房救助的统筹协调机制;全面推行城市低保分类施保,稳步推进农村低保;探索老龄人社会福利机构“民办公助”和“公办民营”的经营管理新路子(牵头部门:县民政局)。

继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实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措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调节、资源整合、扩大开放、扶优扶强、服务经济的职业教育发展机制,提高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鼓励和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牵头部门:县教委、县劳动保障局、县计经委、县财政局)。

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牵头部门:县文广局、县人事局)。

继续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探索平价药房和平价医院运行模式;加快乡镇卫生院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牵头部门:县卫生局)。

七、加强改革工作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

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各项工作,突出改革重点,细化改革任务,强化改革责任,充实改革力量,加强改革协调,及时把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规范化、制度化,推动改革工作再上新台阶。

建立改革统筹协调机制。规范发展改革工作机构职能的工作,建立发展改革部门统筹指导改革工作的体制(牵头部门:县编办)。

完善改革信息交流沟通机制。进一步强化部门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动改革信息的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和传递,形成横向和纵向的改革信息交流沟通机制(牵头部门:县计经委)。

推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篇6

关键词: 信息化 行业信息 资源共享 服务效率 幸福指数

所谓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信息化时代,世界格局也因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实力而改变。因此,我国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1.我国信息化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各地区、各部门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不断开拓进取,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1.1信息网络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电话用户、网络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互联网用户和宽带接入用户均位居世界第二,广播电视网络基本覆盖全国行政村。

1.2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稳步上升。部分骨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1.3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效果日渐显著。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能源、交通运输、冶金、机械和化工等行业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金融信息化推进了金融服务创新,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已经形成;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

1.4电子政务稳步展开,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推进政务公开的有效手段。

1.5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要进展。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已经起步,互联网上中文信息占比稳步上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1.6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逐步加强。制定并实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初步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水平明显提高,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

1.7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取得重要进展,作战信息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1.8信息化基础工作进一步改善。信息化法制建设持续推进,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逐步完善,信息化培训工作得到高度重视,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2.我国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亟待创新自主品牌,急需提高自主装备能力。

2.2信息技术应用亟待提高。从整体来看,应用水平落后于实际需求,部分领域和地区的应用效果不够明显。

2.3信息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计算机病毒、网络窃密、垃圾邮件、网络攻击、系统漏洞、虚假有害信息和网络违法犯罪等问题日渐突出,甚至给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2.4数字鸿沟制约信息共享。国际比较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存在差距明显。国内地区间、领域间、群体间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网络普及程度极不平衡,城乡、区域和行业信息互不相通,给社会管理和民众应用带来极大不便,成为影响协调发展、社会服务效率的新因素。

2.5体制机制改革滞后。信息化管理体制尚不完善,信息化法制建设需进一步加快。

3.行业间信息资源共享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行业档案信息资源相互利用,对完善社会监管、方便民众、提高社会服务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

3.1部分行业间信息互享是弥补社会监管漏洞的有效途径。就现状分析,行业信息相对完善,基本做到行业内部管理无漏洞。如公安系统的户籍信息管理、民政系统的婚姻状况管理、计生系统的孕龄妇女信息管理、房产系统的房产信息管理、人事管理部门的人事信息管理、高等学校的学生信息管理、金融系统的信誉档案、人才信息管理、健康档案资料、医院病历资料等独立的信息系统,资料均应非常健全。但在多个独立的信息管理系统中,大量信息是重复存储的,浪费很多存储空间,各部门出具的证明也是相同信息的重复印证,既浪费人力、物力,又使办事流程繁琐臃肿,明显降低社会服务效率,民众在奔波中产生不良情绪,造成国民对办事机关部门的满意度降低,产生不和谐因素。

3.2尽快实现行业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非常必要。现实生活中一张证明盖几十个部门章子、办一件事需要提供十几个部门出具的证明、提供若干原始资料的复印件等现象比比皆是,既劳神又伤财。将有效精力浪费在重复的低级劳动中,因此,通过有效方式加强行业间信息资源共享,既厉行节约(人、物、财),促进社会发展,又改善民生生活,提高民众幸福指数,紧跟时代步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和必要性。

4.探索行业间信息平台互通的新途径

构建终极身份识别系统,集成个人各信息,汇总到一个综合信息平台中,相当于个人的身份证一样,只要进入终极识别系统,所需个人信息一目了然。可以根据各行业所需予以系统识别权限,并当场审核,人事档案、学籍档案、健康档案、户籍档案、住房档案、婚姻状况、生育状况、信誉档案、不良记录等内容清楚呈现,无需来回调查、取证、证明、盖章、签字等繁琐手续,一个综合信息平全可以搞定。

5.行业间信息资源共享对推动社会发展、加强行业监管、避免漏洞的重要作用

5.1缩短办事时间。印证信息只要轻轻一点,立等取证。

5.2减少办事流程。行业间信息互通,避免多部门间推诿扯皮,来回跑动,缩短流程,节约能源。

5.3杜绝造假漏洞。在来回出具证明信息的过程中,催生出“假证”、“假章”产业,通过信息平台进行确认,此类现象失去市场,此类问题就会随之消失。

5.4提高办事效率。在信息社会和改革开放深化阶段,人员流动频繁,流动幅度大,异地处理个人问题是普遍现象。如农民工异地医保、异地就诊、异地买房、异地落户、异地生育、异地就学等诸类问题,可以通过信息互通,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充分提高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

5.5提升满意度。办事效率提高了,国民对政府部门的满意度也会随之提高。

5.6提高幸福指数。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在某一方面浪费过多精力,那么另一方面肯定牵扯精力,直接影响参加社会建设的精力。解决以上问题,可以直接增强人民的幸福感,提高幸福指数。

总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打破行业间信息壁垒,加强系统间资源共享,构建综合信息平台,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此项工作的开展一方面增强了信息资料的可信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避免了造假现象,更重要的是方便了人民群众,提高了政府机关及职能部门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对提高民众幸福指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政协委员奚国华.大力推进国家信息化战略.新华网.

[2]2006―2020年国家信息发展战略.

推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篇7

[关键词]元数据仓储;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6.139

[中图分类号]G20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6-0-01

随着经济文化发展不断深化,图书馆在其自身管理中也进行了不断研究。在图书馆日常运作中,有效管理图书馆信息资源,是时展的需要。基于这种需要,元数据仓储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图书馆信息采集系统的不断开放化和集成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图书馆信息采集系统在存储方面的问题,较好地推动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有序高效运行。

1 元数据的概念及作用

元数据在一定意义上表示为数据的数据。但是,由于社会各个地方的观念不同,其具体的意思也千差万别。从元数据的具体结构上看,元数据实质是结构化了的数据,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有关数据内容的分析、了解及对数据范围的掌控。元数据在与具体对象的关系上保持着相对应的关系,元数据在一定意义是指数据的元素集合。

从元数据的结构可以看出,元数据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信息管理系统的规范化,从而能更好地描述数据的内在特征。元数据还可以通过自身的层次结构特征,加强数据间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信息数据的储存,从而实现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元数据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元数据是数据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其在具体应用中具有准确描述数据信息的作用。其次,元数据在对数据进行具体描述的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还可实现对对象的有效定位,从而掌控其位置信息,保证检索功能的有效实施。最后,元数据将数据库中的不同数据有效联系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上较好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挖掘功能,保证信息在利用过程中被完整呈现出来。

2 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特征

图书馆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其信息资源日益丰富,其信息资源管理具有多样化的类型,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包括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及多媒体类型的信息等,比如:音频信息、文字信息及邮件等。图书馆的信息管理系统在一定环境下存在不同,因此,其数据库也不同,比如:网络型数据库、层次型数据库及相互关系型的数据库系统等。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根据其数据类型进行分类储存,由于储存过程中按照数据格式类型不同,其格式也不同,比如:WAV、MP4、MP3格式等。

3 基于元数据仓储的图书馆信息采集系统的分析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元数据仓储的技术指标不同,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在应用中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

3.1 目录管理器

目录管理器作为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关键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对整个系统的目录进行有效管理,其在具体功能上主要是将信息由业务管理数据向技术层转化,并根据实际需要,将其抽象后,融入在元数据。在运用中也能在一定状况下实现元数据向业务管理的方向的转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业务员有效识别,从而实现对信息资源管理。

3.2 元数据仓储

元数据仓储实质上是对元数据进行有效储存和管理,而其具体功能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对元数据的收集,并形成元数据仓库,同时,还要保证元数据和图书馆数据的一致性。元数据通过其自身标准化的储存功能,实现数据间的交换、共享,而其构成包括信息的标示、信息类型及信息管理和其他相关业务。

3.3 相关数据交流平台和著录工具

数据交流平台实现数据间的共享和交流,根据用户输入的元数据,通过系统中的适配器,就能在相应分类数据中找到自身需要的数据。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著录系统是在运行中自动完成的,其主要功能是使结构化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元数据的转化,从而使其更加规范化。在运行中,将自动形成的标示显现给客户,用户根据自身需要可以进行实时修改,从而完成搜索目的和数据的具体呈现。

4 结 语

推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篇8

一、提高思想认识,营造学习氛围

(一)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做好新形势下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政治责任。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期,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创造、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在局机关和直属单位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既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也是新形势下国家资源管理工作顺应时展、争取工作主动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加强学习、重视学习,不断掌握和运用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才能把握工作规律,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推动国土资源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行政执行力的重要基础。当前,国土资源促进和保障科学发展的任务繁重,能否履行好职责,直接取决于党组织自身建设水平和党员干部能力素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学习、创新思路、开拓进取,并不断总结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才能勇当的创新理论和崇高的理想信念统一局机关和直属单位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提高经受各种风浪考验的能力、破解工作难题的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三)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增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确保先进性的紧迫任务。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为思想理论的先进性。只有秉承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更加自觉和勤奋地学习政策理论、业务知识和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提高思想理论水平,锤炼党性修养,增强综合素质,更好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

二、把握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大局,不断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新成效。尤其要立足局机关和直属单位实际,大力营造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能力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基本原则。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实践,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员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局党委(支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表率作用,调动党员干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履行尽责的能力素质;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三)主要目标。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着力推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上求创新、上水平,在提高局机关和直属单位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上求创新、上水平,在优化党员干部知识结构、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党员干部创新能力上求创新、上水平。力争在3-5年时间内,把局机关和直属单位90%以上党组织建设程基本达标的学习型党组织。

三、完善党员干部知识学习体系

(一)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全面、系统、完整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深刻领会贯彻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增强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真正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入脑、入心。

(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功经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对国土资源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加快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国土资源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创新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形成有利于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导向、舆论导向、用人导向和体制机制。切实把局机关和直属单位各个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把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全过程。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党员干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始终保持立场坚定、自觉划清“四个界限”。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党的优良传统、民族优秀文化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

(四)认真学习国土资源管理相关知识。按照“了解基本、掌握必需,关注前沿”的原则,认真学习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富民强省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法律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尤其要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相关的政策理论法规和业务知识,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辨证思维能力和行政执行力,培养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行家里手。

(五)学习借鉴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向省内其他部门和外省系统先进单位学习。要深入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新做法新经验。要认真总结局机关和直属单位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不断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学习借鉴省内其他部门和兄弟单位国土资源系统的成功经验,努力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四、探索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方法与途径

(一)创新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方法。开展研究式学习,加强务虚研讨和专题调研,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创新工作思路,完善政策制度,着力解决国土资源管理重大问题;开展互动式学习,严格执行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和党员干部自学计划,特别是注重加强两者互动,党委中心组学习着眼研究反映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一般党员干部学习着力运用好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成果,解决具体问题,形成新的实践经验;开展开放式学习,加强和改进专题讲座、报告会、专题电视片、领导干部讲党课等学习教育方式,鼓励和支持参加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函授教育、学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不断增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度。

(二)拓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途径。综合运用学习讲座、读书会、知识竞赛、技能比赛、参观考察等党员干部喜闻乐见的手段,组织开展各类学习教育活动。围绕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的召开,组织学习贯彻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及时统一思想;围绕“五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庆日,组织开展党的优良传统、优良作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着力改进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围绕我国传统节日,组织学习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切实增强民族和国家认同感;围绕国土资源重大决策的出台,组织政策宣讲,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围绕“两型机关”创建活动,凝炼国土资源文化,增强队伍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健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制度。围绕中心工作精心制定学习计划,科学设置学习内容,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健全集中学习制度,确保本级班子成员每月务虚学习不少于1次,党委中心组扩大集中学习全年不少于4次,每次不少于4天;健全调查研究制度,局领导每年下基层调研不少于60天,并亲自撰写1-2篇调研报告,其他干部职工也要积极参与调研,主动掌握最新情况;健全干部培训制度,认真落实培训规划,搞好基层党员轮训和机关干部业务培训,确保培训时间充足;建立学习辅导制度,组建一支学习骨干队伍,合理安排理论学习、党风廉政教育和业务学习内容,每月组织一次学讲座活动;建立学习成果交流制度,支部每季度、党委(总支)每半年、局系统每年组织一次学习成果和经验交流。

五、推动学习成果转化

(一)要转化为破解资源保障难题、促进科学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同研究解决国土资源管理突出矛盾结合起来,创新思路、规范管理、优化服务,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有效资源保障;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国土资源需求与供给双向调节作用,有力助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着力研究完善解民忧、增民利、保民安的政策措施,切实维护群众资源权益。

(二)要转化为改进作风,提升行政效能的实际举措。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贯穿于“两转一增强”的活动中。切实解决、形式主义、本位主义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不断深化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服务意识;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建立完善工作责任制度,督察督办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不断深化高效服务执行有力的效能意识;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建设,进一步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深化廉洁从政干净干事的廉政意识。

(三)要转化为树立正确人生态度,保持良好党性修养的思想源泉。突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增强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失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突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突出党员干部模范教育,深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主题活动,确保共产党员先进性。

六、加强组织领导

(一)健全机制。局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全面负责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领导、督促、检查和考评;各直属单位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局党委每年专题研究一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积极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创造条件,做到有领导负责、有专人管事、有经费办事,确保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注重实效。各单位要把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出专门部署,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统筹学习和工作的关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带动和促进本单位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局机关各支部和直属单位党组织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党员干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提高学习实效。

(三)搞好保障。加大资金投入,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经费列入年度预算予以充分保障。创造学习条件,局机关建立党员学习室,各直属单位明确集体学习场所,并配齐工具书籍和电脑等学习用品。拓展网上读书平台,在内网开辟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专栏,为网上学习与交流提供平台。

上一篇:多元智能教育范文 下一篇:中西方的礼仪文化差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