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4-23 10:56:02

关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几点思考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广泛的公民政治参与将成为大势所趋;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也必将成为今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线之一。当前,公民政治参与的社会基础日渐成熟,积极培育和创新完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机制,已日益迫切地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关键词]公司;政治参与;民主政治

[作者简介]李芳尚,中共泉州市委党校科社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福建 泉州362000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0-0118-03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的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改进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特别是民主执政的必然要求;它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公民政治参与已具备坚实的社会基础

所谓公民政治参与,是指公民通过合法的途径和方式,直接或间接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过程。表达自身利益要求和意愿的政治行为。公民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基础,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直接体现。

我国当前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也是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期,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法治化的进程加快以及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新分化与调整,极大地冲击着民众传统的观念和行为方式,激发了民众的法治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为实现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民众利益意识的觉醒,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动力条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深刻改变了原来计划经济条件下“利益一元化”、“利益无差别”的格局,导致社会经济结构和利益结构的多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激发了民众利益意识的觉醒。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民众开始通过各种途径追求自身合法的权益,民众要求参与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决策和社会管理;要求政务公开,并通过各种途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中能够反映、兼顾他们的利益,能够倾听他们的意愿,这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最现实、最可靠的动力。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激发了民众的民主参与意识,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政治前提条件

民主政治是培育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基础条件。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推进,深刻地影响着民众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使民众能够依照民主程序和民主理念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同时,政治的民主化进程也促进了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成熟,民众对自身的的政治权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希望通过各种政治参与形式来表达自身的意愿和利益要求,维护社会利益分配的公平与公正,从而推动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

(三)社会法治化促进了民众法律意识的增强,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法律保障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深入推进,我国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管理不断走向法治化、制度化,民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法治化的社会形态能够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合法的地位和途径;能够使民众通过各种法律途径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社会管理过程,从而维护自身的各项合法权益,近些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各级党委政府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法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公民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民政治参与的合法渠道不断拓宽。

通过各种形式的公民政治参与,能够增进党委政府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交流,减少摩擦,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能够使公共决策更具科学性和透明度,使各种相关决策更加符合社会实际,更能体现民意、民心,从而促进社会生活的和谐稳定。

二、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逐步推进,社会公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在民主执政中就公民政治参与方面进行了积极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各级行政机关积极探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推动政务公开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政务公开制度规范和工作机制。通过政府公报、新闻会、政务听证会、政府网站、政务阅览和文件查阅中心等形式公开政务。示政于民,问计于民,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二是大力加强行政决策的公开性、透明性和公众参与性,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探索,大力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在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的公共政策能够公开听取各方意见。如决策论证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重大决策公开、听证和协商制度;政府例会列席、旁听制度;网络建议制度等等,民众对公共决策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政府部门能够做出负责任的回应,如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实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决策反馈和纠错制度等。

三是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不断完善。近些年来,我国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的民主建设进展较快。公民政治参与热情不断提高,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主要表现在:基层直接选举的范围不断扩大,差额选举的比例不断提高,村民自治、居民自治、企业职工自治的水平不断提升等方面。

公民政治参与在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不断扩大,夯实了我们党民主执政的基石,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向前发展。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前公民政治参与的总体水平还较低,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是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较低,有些民众对参与和自身利益不是密切相关的公共决策活动热情较低,态度冷漠,缺乏主动性;有些民众是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参与进来的,而不是把参与公共决策当作是自己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来看待,带有明显的盲目性;还有一些民众往往是因为公共政策的实施造成自身利益受损的情况下,才被动地采取、借助新闻舆论干预等方式,甚至采取群体性对抗等不规范、不合法的参与形式。

二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领域较窄、参与机制不健全。从现实情况看,公民政治参与的范围较为狭窄,目前,公众参与主要集中在城市规划、土地征迁、物价调整等几个领域,而在行业分配政策和相关重大社会问题的公共决策,如收入分配调节、环保、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公众参与的力度还远远不足。参与机制不健全,对于当前公民政治参与仍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主观性、随意性较浓。从实践来看,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在决策过程中虽然也有公众参与,但公众的意愿并没有得到应有

的尊重,公众参与的效果不理想,给人走过场、搞形式主义之感。

三是部分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领导干部仍然存在着较严重的官本位思想,喜欢独断专权,轻视民主与法制,不相信群众的智慧,不尊重公民应有的政治权利,仅仅把公众当作是管理的客体,当作作是政府政策的被动接受者和绝对服从者。一些领导干部害怕公众参与过多会影响政策的及时制定和社会稳定,消极冷漠对待公民政治参与,甚至千方百计压制各种公众参与活动。

上述种种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公民政治参与机制的正常运行和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积极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思考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公民政治参与程度愈高,民主政治的发展程度也就愈高。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和成效,也是衡量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积极培育和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对于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保障党和政府政策体系稳定。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构建和谐民主的社会管理体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增强公民民主参与意识

规范化的公民政治参与,必须以高度的民主法治意识和自主参与意识为前提,因而必须具备相应的积极参与的政治文化环境,为公众参与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从现实情况来看,传统的封建政治文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仍然影响着一部分民众和领导干部,成为推动公民政治参与的思想桎梏,公民政治参与要取得成效,首先必须构建现代意义的参与型政治文化,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公民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积极引导公民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提升公民j玫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

(二)提高党委政府民主执政意识,充分重视公民政治参与

民主执政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民的要求。从当前的社会实际来看,民众对政治参与的认同感和要求日益增强,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按照民主执政的要求,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积极引入公众参与,培育和创新公众参与机制,在政策制定和社会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增强公共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三)拓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

公民政治参与必须有规范、宽广的途径。为了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在现有的社会协商对话机制、听证制度、民意测评制、:舆论参与和监督制等已经广泛开展并日趋完善的途径的基础上,各地要因地制宜,不断拓展符合当地实际的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效形式,以更宽广的途径促进公众更多更好地参与政策制定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同时,在法律法规认可的前提下,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创造力,允许民众通过自己创造的、法律许可的、更适合群众情况的方式途径来进行政治参与。

(四)加强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要真正取得成效,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只有把公民政治参与的过程纳入法定的规则体系中,才能实现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序化、规范化,因而,必须把全国各地正在逐渐完善起来的公民政治参与机制尽快纳入制度化的轨道,用法律规范和制度体系的形式把公众参与的内容、范围、方式等予以确定,使公民政治参与有章可循,同时,要建立健全公民政治参与的约束机制,对公民政治参与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约束,用法律制度来制止非法参与、暴力参与现象。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小政府、大社会”日益成为政府改革价值取向的目标,广泛的公民政治参与将成为大势所趋。不断扩大公有序政治参与,也必将成为今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线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王鹏,扩大公众参与是构建民主执政的基础[J].理论探讨,2008,(6).

[3]俞可平,中国治理评估框架[J].体制改革,2009,(2).

上一篇: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思考 下一篇:“支部建在连上”原则的长效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