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铁空间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融合与再生

时间:2022-04-23 10:19:06

论地铁空间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融合与再生

摘 要:地铁文化构建实则是对城市固有文化的再创造,地铁公共空间的文化构建需要深度挖掘城市文化的精髓,艺术与技术结合,现代与传统共融,让地铁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充分展现文化古都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城市文化;地铁站;空间设计;文化再造

技术与设计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两大力量,地铁技术无疑是人类文明伟大的进步。地铁所到之处,其城市格局、经济结构、交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可能改变城市性格。纵观我国地铁城市,地铁加速城市发展步伐的同时,也间接导致地域文化的流失。地铁空间设计不仅应该体现现代科技的先进性,更应该与地域文化充分结合,以此找到地铁文化根基,营造有差异的地铁文化氛围。

1 地铁空间文化构建的必要性

对于地铁建造来说,功能的合理性和结构的安全性一直以来是决策者重点把控的目标,地铁公共空间文化构建尚未被纳入重点关注的位置。功能与结构的制约性成为人们放弃地铁空间创作灵感和激情的借口,最多也就引入传统文化的只言片语稍加修饰,缺乏对城市文化的全方位、多角度解读,城市传统文化难以实现在地铁空间中的融合与再生。地铁如同一个传送机械,将人从入口传送到出口,充分体现现代技术的冷冰和无所不能的改造力。技术至上的本质凸显地铁空间设计的无根性,没有文化根基,没有地域特色,使人感觉压抑,缺乏人情味和安全感,对于生活在快节奏时代的都市人来说,这种交通体验实属无奈。

地铁文化构建实则是对城市固有文化的再创造。地铁公共空间的文化构建需要深度挖掘城市文化的精髓,艺术与技术结合,现代与传统共融,让地铁成为成都城市文化的载体,充分展现古都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地铁空间与城市文化融合与再生探索――以文殊院站为例

本文以虚拟的成都文殊院站平面为例,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地域文化在现代地铁空间设计中的表现可能,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很难完整展现全部设计,本文仅从入口、功能、设施为切入点尝试进行设计和分析。文殊坊是成都著名的历史街区,保留了大量川西民居建筑,是成都民俗文化荟萃之地,如茶馆文化、蜀锦蜀绣、皮影、吹糖人、瓷器、玉器、漆器、川剧、建筑艺术等等,种类繁多,数不胜数。地铁1号线途经文殊坊街,取名文殊院站,是重要的旅游站点。地铁空间设计自然不能脱离文化古街的背景,在与之取得呼应与统一的同时还要能体现地铁空间的现代性。

2.1 传统形式,现代演绎

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所说“老的东西不会再生,它也不能完全消失,曾经有过的东西总是以新的形式再次出现”。现代空间设计中的文化“再现”不是根据记忆中的事物、图像和场景通过大脑的过滤后重新复现,而是人们从社会生活和自然万象中吸取创作灵感,将生活中美好的事物通过艺术化处理重新表现出来,而不是机械模仿和拷贝。文殊院地铁站入口空间设计吸取了川西民居抬梁结构的形式语言,运用钢和玻璃现代材料技术,营造一个结构简洁、采光、通透、色彩素雅的地铁入口,与周围环境形成呼应,从而缓解人们在空间过度时的不适感。入口处设置了无障碍坡道,体现人性化观念。

2.2 功能至上,以人为本

地铁内部空间布局情况是以各个站点的人流量、规模大小为依托,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周围现状环境等因素综合确定。地铁站厅是地铁的分流空间,站厅内应设置管理室、售票、检票、安监等基本功能区。本案中站厅内部采用楼廊式设计,即在站台上设置回廊式夹层(图3、图4)。乘客通过二层站台分流到地下候车厅,回廊式站厅的好处是乘客可选择方向的余地较大,可以有效缓堵,同时利用回廊中间较大的中庭区,增加候车区与售票厅空间通透性、可视性和趣味性,从而减小地下空间的压抑感和沉闷感。

2.3 源于生活,引导设计

在空间设计中,移情是一种处理手法,将各种视觉信息通过选择与组合,以具象的视觉形象来象征某一抽象概念,与体验者产生一种精神交流,满足其区域定位的要求。地铁空间设计可以将移情作为一种符号化的语言,在现有技术设备和空间结构基础上融入具有地域文化象征意义的语言。图5为地铁候车厅双面坐休息椅,其设计灵感来源于老成都最具特色的茶具――青花盖碗,休息椅造型设计力求简洁大气,圆弧形轮廓可提高安全性,靠背细节处运用回纹镂空纹样,宛如一只玲珑青花碟自然生出,古意盎然,给人无限遐想。传统语言通过设计实践转换为符号化的语言,使之具有现实意义和新的生命力。

上一篇:唐诗宋词对日本俳句意境营造的研究 下一篇:谈艺术类毕业论文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