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哲学思想初探

时间:2022-04-23 09:58:17

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哲学思想初探

摘要:进入到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展开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并带动许多国家相继发动工业革命,由此开创了机器大工业时代。然而在社会进步的同时,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却是日益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实质、创造剩余价值学说时,揭露了它们带来的弊端,深刻阐述了新自然观——环境哲学思想。从一定层面上讲,马克思恩格斯是环境哲学研究领域的先行者,他们提出的人与自然统一的理论等,构成其环境哲学思想的基本内核。

关键词:环境哲学;生态危机;人与自然;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哲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一)环境哲学思想的萌芽

在马克思学生时代的一系列著作中,他的环境哲学思想已初见端倪。这一时期,马克思从人与动物对待自然的不同方式上,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角度讨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性。马克思认为,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人与动物是不同的。动物面对着自然是被动的,而人在自然面前是一种能动的存在,人类可以通过实践的不同方式作用于自然,从而使自然界人化、社会化。

(二)环境哲学思想的形成

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如何看待自然界、如何辩证地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论述,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同时人是属人的自然存在物,自然界对人的生存有巨大的意义和价值。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论述了在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中各种自然条件的社会影响。在这段时期,他们鲜明地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三)环境哲学思想的成熟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自然观的落脚点是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以批判资本主义为既定目标,以人的解放为宗旨。马克思认为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生态问题的实质是社会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变革现存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马克思提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代谢”,并提出了实现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这种物质变换要在“最无愧于”人类本性的前提下进行;二是这种物质变换要在“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前提下进行。

恩格斯提出人们应从实践和理论上关注环境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要认识劳动的直接的、有益的效果和长远的自然影响;其次,要认识到人与自然的一致性,把人类与自然对立起来是违背规律的;最后,人类改造自然、治理环境,不但是认识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二、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哲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而人类与其它动物不同之处在于,人类能够通过劳动作用于自然、改造自然。正是人的劳动把人的身体与“人的无机的身体”结合起来。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通过劳动作用于自然,以不断地生产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来生存和发展,并不是人类与自然的疏远,而是人类与自然的一体性的实现。

(二)人类与社会的关系

在考察人与环境的关系时,同以往的思想家不同,他们不是孤立地就人或环境来考虑,而是放在以劳动为中介的社会生活中来考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与自然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以掠夺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导致劳动的异化、人的自我异化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异化。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规模,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比以往农业社会带有局部性的、危害式的影响严重得多,并逐步演化为全球性、灾难性的生态危机。

(三)环境伦理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环境伦理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人的自然的本质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相统一的环境伦理理念;2、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相统一的环境伦理原则;3、人利用自然应遵守的环境伦理规范。他们认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该坚持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的统一,既强调人类作为高度智慧的生命体与其他物种内在价值和属性的一致性,也重视人类作为文化存在物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社会性和能动性。

三、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哲学思想的意义

第一、在方法上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要从根本上避免危机的发生,就必须变革社会制度,用社会化程度更高的共产主义社会来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以实现人和自然环境、人和社会环境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

第二、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恩格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矛盾的彻底解决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彻底解决,这就提醒我们:在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时,一定要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在关注经济的发展时,也要重视社会的发展;在重视社会财富增长的同时,也要切实解决好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第三、为解决中国生态环境问题提供哲学智慧。在传统的经济发展中,往往考虑直接的、眼前的经济效益,没有或很少考虑环境效益,有时甚至为获取局部的暂时的效益,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导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尖锐对立。为此,今后在进行发展时要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我们应转变狭隘的生产观念,建立内含环境哲学的生产观念,寻求一种新的生产方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3]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要关系[N].光明日报,1995

上一篇:水利水渠施工技术探讨 下一篇:浅析起重机检验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