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哲学精神

时间:2022-10-18 04:58:05

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哲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精神,其生态观以实践为基石,重视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联系,既肯定自然界的客观性、对人的优先性,又重视它的属人特性和历史发展,主张人―自然―社会系统的整体和谐发展,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精神特质,即突出实践性、彰显人文性、注重系统性。这些充满生态智慧的哲学精神对于反思当今生态危机和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生态观 实践性 人文性 系统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那么,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马克思恩格斯是我们时代的“同路人”吗?梳理他们各个时期的经典著作时不难发现,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对生态问题进行过专门的论述,但他们的理论中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已经超越了时代局限,具有深远的前瞻性,对目前人类解决生态问题、生态危机依然具有普适性,他们的生态哲学思想在当代依然在场。正如弗罗洛夫指出的,“无论现在的生态环境与马克思当时所处情况多么不同,马克思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他的方法、他的解决社会和自然相互作用问题的观点,在今天仍然是非常现实而有效的”。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坚持了其整个思想理论体系的一贯精神特质,即辩证的、历史的、人道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同时坚持了科学的系统论。这也正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具有巨大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根本所在。

突出实践性

“实践”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基石,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立足点。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以实践为基点,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反对空谈脱离自然的人和脱离人的自然,主张人与自然在实践中的统一。西方传统哲学很少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他们那里人和自然是泾渭分明的两极。

人类的认识历程是从认识自然开始的,但在很长时间里,人类却没有找到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也没有找到从哲学的高度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适当角度。在人类认识历史发展中,一切唯物主义者的共同观点均承认自然的客观实在性,他们不怀疑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都认为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以外。他们总是从自然本身说明自然,探索自然的本质或本源。这种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比如:必须从客观物质出发,认识客观事物;按自然规律办事等。但是,旧唯物主义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缺陷也很明显,他们只推崇作为自然的自然,却不懂得处于一定历史进程和文化环境中打上人的实践烙印的自然。他们把人与自然活动分离开来。一边是人,一边是自然,采取人与自然二元化的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克服了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以一种全新的哲学视角,把自然作为人的劳动对象纳入人的活动范围来考察,即将新的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把握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主体与客体达到统一。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又一个转向―“实践论”转向的话,那么,这一转向在《手稿》中已非常清晰地显现出来了。这个范式转换的哲学意义在于它提醒当代众多的绿色哲学必须从对自然界的抽象的“迷思”中觉醒过来了。根据唐纳德•沃思特的看法,现代生态学涌动着两大思潮,“一种是以生命为中心,把自然界看作是崇拜对象的田园主义思潮;另一种则是以人类为中心,把自然界看作是征服对象的帝国主义思潮。前一种思潮有一种理论上的潜在倾向:他们就像怀着乡愁寻找家园的人一样,先验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一块有待于他们寻找或者有待于他们恢复的自在领域;而后一种思潮则先抽象地把人与自然界劈裂开来,然后充满征服欲地去‘开发’自然。”马克思对自然界实现的全新理解提醒他们:他们所理解的自然界只是一种抽象的对于实践来说只能是无的自然界,而真正的自然界只能是在劳动中不断生成着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放在现实的感性的人面前的问题就既不在于理想化地去寻找或恢复自在的自然界,也不在于暴虐地去对“外在于自己”的自然界加以征服,而在于现实地在劳动的基础上回到生活世界的事实本身,与自然界构成一种相互生成的建设性关系。

彰显人文性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一个重要特点。人文关怀的含义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等。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尊重人、关怀人,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个性、人的独立人格,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的意义,与人的理想、人的权益、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人文关怀正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一个特色。

首先,人是整体性的存在。不仅与自然,而且与他人、与社会都是相互依存的整体。在许多著作中,马克思不止一次地阐明了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万物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他说,“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可见,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必须依赖其它自然存在物,否则就无法生存和发展。

其次,人是历史性的存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关注的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个体人的存在,而是社会的、历史的人的存在。他们要求人在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考虑追求自身发展的权利应当与后展相平衡,而不应当凭着当下在场,采取耗尽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发展权利的实现。如果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人是历史性的存在,就会将人存在的目的简化为利益的最大化,其实是对人的生存目的的极大否定。殊不知,功利并不能成为人们的终极目的,它无论如何“最大化”也不等于人的自由。

最后,现实的人是在历史进程中活动着的具体的社会性的人。人在现实的历史进程中所处地位的论述,不只体现在著名的“合力”论思想中,对人的现实的存在、发展及去向的关注还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中。人的现实性体现在人的社会实践中,人的主体性、能动性、自由创造力与社会关系只有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达到有机统一,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中始终渗透的人文关怀色彩使人们意识到要从根本上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既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又深入到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就要求当代生态哲学应该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指导下实现从主要关注人与自然关系向关注人与人关系的维度转向。

注重系统性

自然、社会和人类文化是相互关联的系统,马克思恩格斯一贯主张,人类只有结成社会,并且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揭示出了人和自然、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关联。自然生态系统对社会结构具有制约性影响。从根本上来看,社会结构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但是,在发生学的意义上,自然生态系统对社会结构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制约性影响。这在于,“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这种自然的差别,在公社互相接触时引起了产品的互相交换,从而使这些产品逐渐变成商品。”当然,社会关系在社会结构的形成过程中也具有重大的制约性作用,而且随着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发展,它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正是在这两类关系形成的必要张力中,才形成了完整意义上的社会结构,“生产的承担者对自然的关系以及他们互相之间的关系,他们借以进行生产的总和,就是从社会经济结构方面来看的社会”。

人类社会决不是一个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中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生态系统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是简单地减弱了,而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呈现出了一种加深的趋势,人类社会发展所依赖的自然环境和条件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展,要求自然生态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断全面化。

综上所述,社会发展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深刻而全面的物质变换关系,因而,在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必须注意协调二者的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历史进程的社会发展,必须要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中才能进行。现代全球性问题就从一个特定的层面昭示着社会发展的这一深刻的辩证法,正在为世人逐渐认同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则为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图景。

参考文献:

1.张岂之.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思考.史学期刊,2001(3)

2.[美]唐纳德•沃思特.自然的经济体系[M].商务印书馆,1999

3.俞吾金.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J].新华文摘,2001(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

上一篇:迎头赶上 第24期 下一篇:供应链管理视角下的采购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