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效学习课堂实践中发挥教师作用

时间:2022-04-23 03:56:10

在有效学习课堂实践中发挥教师作用

从客观上讲,课程改革要求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在于更好地调动更多的学生积极思考。缺乏思维,尤其缺乏学生思维的课堂是低效的课堂。从主观上讲,作为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变需要经历痛苦,更新理念,改变思维习惯,需要有勇气面对失败与挫折;作为学生,已经习惯接受知识、不爱提问、不爱思考的惰性思想,要想激活它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课题,促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一年来,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想方设法从兴趣和心理方面,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1.改革教学模式。

认真落实将时政引入课堂的过程,端正对课堂3分钟时政播报的认识,紧密课堂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学习思想品德课是有用的,是能帮助自己认识这个世界,并能实实在在地指导自己未来的生活。如结合雪灾,让学生感受到人间温情和政府的民本理念;结合手足口病,调动学生了解手足口的相关知识,上升到对生命健康权的尊重,珍爱自己的生命并关爱他人生命,承担起自己的那份责任。

2.正确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将生动的素材拿到课堂,以期收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思想品德课是做思想工作的,思想工作的入手点应该是“情”,情之所通,气之所顺,达之所求,行之所归。做通情感的工作是思想工作的第一任务,而情感工作的着力点是境,创设一定环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比说教要有力。因此,我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许多生动的画面(漫画、动画、视频等),如5.12地震后的生命奇迹、抗震救灾的动人画面、募捐晚会现场的动人场面,用艺术的力量感染学生,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效果。在顺境中长大的一代,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被突破。在大感动中矫正学生的自私自利思想,让学生认识到大爱、无私、崇高、无畏、真情等人间美好事物的存在,并鼓励学生做个“好人”……通过以上努力,学生感受到思想品德课是轻松的、愉快的,探究人生道理的积极性就得到调动,因为他们已经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

二、精心设计达标的方案、处理教材基本观点的方法,不让学生的探究失去“根本”。

有效课堂的评价标准离不开课标,达标程度是硬指标,一节看似轰轰烈烈,却离课标十分遥远的课,也只是一场虚假的“繁荣”;如果一节课下来,与教材一点关系都没有,给学生一种错觉,教材只是摆设,就会使学生产生轻视教材的思想。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想法,因为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学生学习内容的界定和根本,舍“本”逐“末”,会让学生的学习行动失去方向。为了引导学生重视教材,领会课标,积极思考,提高效率,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

1.变泛读为诵读。

通读教材是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必须,通读的效果因读的方式和要求不同而有所不同,而作为教材――学习的根本依据,要求精读并领会其中蕴含的观念和道理。如果只是泛泛地读一遍,则很难领会到思想品德课精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有其道理,为了指导学生更好地精读教材,我提示学生:诵读教材是精读的标准。理解记忆是初中生主要的记忆方式,为了记住教材知识,他们会努力理解教材,思维程度自然就提高了。但不要求一字不落地诵读,而是准确识记要点、关键词及知识框架和脉络,这样既不给学生过重的负担,又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变泛问为巧问。

课堂提问是增加课堂有效性的重要调控手段,没有提问的课堂,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就不会高,注意力就会不集中。提问也是一门艺术,如果设问缺乏质量,则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过于简单,学生不屑回答;过难,学生不会回答;不明确,学生无从回答;口头禅式的设问,学生附合性地回答……所以,针对课堂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问,老师要心中有数,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包括教材、学生、教法等诸多环节,不能满足于教材原有的设问。如果能进一步深化教材,层层递进地设问,让学生跟着老师探究更宽泛的生活领域,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践行能力。

3.变泛讲为精讲。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因此,课堂学生的发言要多起来,老师的讲评要少下来。这就要求教师要讲该讲的,少讲或不讲不需要讲的,如简单地重复学生通过读书已经明白的道理就没有必要,一定要做到精讲。讲什么才是精讲呢?因班、因人、因课而异,该讲的必讲才叫精讲。如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大多数学生发问的;学生容易误解的;学生思维受限的,等等。如针对公民的理解,涉及“华侨、华裔、侨眷、美侨、美裔”等,老师一定要做好引申;如针对公民的议论自由,就一定要引导学生由此及彼,想到自由的相对性,而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否则不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4.变泛评为精评。

评,包括评讲试卷和对学生的评价机制。试卷评讲也是一门学问,很多教师都做过探索,有很多成功的做法值得我们引入,如评讲方式的改革,先让学生分组自评,然后把一些疑难问题拿到课堂上集体说评,最后是老师的裁评和猜评;再如教师在试卷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先做大面积的讲评,然后由学生之间做启发式的互评,再由学生向集体和老师设问,升华由试卷本身引发的课堂灵感等。对试卷由泛评到精评,不仅是对课改的践行,而且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新课改注重对学生评价机制的多样化,通过评价机制,调动学生思考与探索的积极性,让每位思考的学生都能在课堂45分钟找到成就感。老师对学生课堂上的各种表现都要尽可能通过恰当的评价,使其对自己准确定位,并尽可能起到激励作用,尤其不能讽刺和挖苦。要做到这一点,第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的态度必须真诚,由衷的赞美和诚恳的建议会得到学生的配合;第二,评价要适合初中生各年龄阶段的特点,太小儿科,学生不屑一顾,太成人化,学生会逆反;第三,评价要讲究新鲜感、有时代特色,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词给予评价,学生会更容易接受;第四,要分层次给予略高于其水平的激励,刺激学生向上拼搏的欲望;第五,评价要因人而异,如不同学生的品德、性格、家庭背景等各有不同,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尊重。

5.变裁判为解说。

教师有时需要扮演裁判的角色,但不主要扮演裁判的角色。针对课堂出现的突然发问和突发事件,老师如果以裁判的角色介入,则很有可能被学生误解,要么偏心,要么偏见,这都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建议教师能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公正、公开、公平地加以解说,即做一个好的解说员,少做或不做判断(谁是谁非)。学生会在教师解说的过程中逐步领悟并作出理智的判断,这个判断是他自己的选择,是他自己感悟的结果,所以,理解会更透彻、记忆会更持久。

上一篇:合学而广友,则博学而多闻 下一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