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与泰戈尔编织中印交流文化纽带

时间:2022-04-22 09:29:01

蔡元培与泰戈尔编织中印交流文化纽带

享誉世界的印度诗哲泰戈尔在1924年首次访问中国,与“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结下深厚友谊,两人竭力筹建中印学会并在印度创办中国学院,共同编织中印交流的文化纽带,为增进近代中印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

蔡元培邀请泰戈尔访问中国

中印近邻均为文明古国,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特别是唐朝僧人玄奘西行取经和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家喻户晓。近代以来,尤其是19世纪帝国主义先后入侵印度和中国,两国交流陷入低潮。上世纪20年代的泰戈尔访华,翻开了近代中印文化交流史的崭新一页。

蔡元培邀请泰戈尔访华,源于对文化交流融合和印度文化的重视。1916年8月,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时发表了《文明之消化》,指出,一个民族文化的进步,都包含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和消化。他举例说,中国自汉至宋吸收了印度文明,在哲学、文学及美术方面,“得此而放一异彩”。但自元以来的六百多年间,与欧洲文明虽有接触,然未尝有大量的吸收,只是墨守前人已有的成就,有如冬蛰之动物“日趣羸瘠”。

泰戈尔是印度文献记载中最赞扬中国、最主张中印友好的人,在他看来,中国是一个有着独特魅力的国家,中国文明也是他所提倡的东方文明代表之一。泰戈尔8岁开始写诗,12岁创作剧本,15岁发表长诗,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新月集》等。1913年,凭借诗集《吉檀迦利》成为首个获西方世界最高荣誉诺贝尔奖的东方人。此后,欧洲掀起盛况空前的“泰戈尔热”,并迅速由欧洲传到日本。中国新文化运动深受欧洲、日本影响,泰戈尔的作品便由陈独秀等翻译传到国内,其行踪、思想和人格也受到国内关注,一些知识分子感情上倾向于这位印度先哲。

1920年,蔡元培等知识界人士邀请泰戈尔访华,当时因其筹备国际大学在欧周游,回国后又陷入政治争论而未成行。1922年冬,梁启超、蔡元培等组织的讲学社再次邀请,泰戈尔决定1923年8月到中国访问,但由于身体原因又推迟行程。

1924年4月12日,泰戈尔一行乘“热田丸号”抵上海,开始为期50天的中国之旅。一踏上中国土地,泰戈尔就情不自禁地说:“朋友们,我不知道为什么,到中国就像回到故乡一样。我始终感觉,中国和印度是极老而又极亲爱的兄弟”,“我是来(中国)要求重辟交往的道路。这条路我相信还是存在的,虽然被荒草和荆棘湮没了,但还是有迹可寻的”。

泰戈尔此次访华,受到梁启超、蔡元培、胡适、梁漱溟、辜鸿铭、熊希龄、蒋梦麟甚至溥仪等人的欢迎,徐志摩全程陪同并任翻译。泰戈尔先后访问上海、杭州、南京、济南、北京、太原、汉口等地,发现“中印两国的山脉操相同的语言,两国的湖泊面带同样妩媚的笑容,两国的树木也相像”,因而“没有丝毫陌生之感”。他每到一处,都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讲:“我经常对自己说,中国是个伟大的民族,他们创造了整整一世界的绚丽”;“让我们,中国和印度,联合起来吧;让欢迎伟大时代的歌声从中国和印度响起来,让我们两个国家把欢迎的灯点起来,迎上前去吧!如果由于逆风说不定谁的灯会被吹灭,就让我们互相帮助;说不定谁会晕倒,就让另一个把她唤醒吧!”

4月23日,泰戈尔抵达北京前门火车站,蔡元培、梁启超等前往迎接。5月7日,是泰戈尔63岁生日,蔡元培等在北京精心组织祝寿会,安排演出泰戈尔的名剧《齐德拉》,梁启超还巧妙地把古代中印两国的别称“震旦”和“天竺”联起来,赠泰戈尔一个中国名字“竺震旦”,期望其在两国文化交流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5月19日,梅兰芳在北京开明戏院为泰戈尔专场演出京剧《洛神》,泰戈尔在梅兰芳的一柄绢制纨扇上即兴用毛笔题赠一首小诗,兴致勃勃地朗诵给大家:“认不出你,亲爱的/你用陌生的语言蒙着面孔/远远地望去,好似/一座云遮雾绕的秀峰。”5月30日,泰戈尔离开中国前往日本。

1929年3月下旬和6月中旬,泰戈尔在赴美国、日本讲学往返途中路过上海,在徐志摩家短暂逗留几天,谈诗写诗,没有外出作演讲。

泰戈尔宣扬东方的精神文明高于西方的物质文明,使国人在西方思潮不断涌入的同时,也聆听到了一位东方智者的声音。泰戈尔来华,进一步传播了印度的哲学和文化,那清新秀丽的诗作对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初期产生深刻影响,也激起了国人了解印度文化的热情,掀开了20世纪中印文化交流的崭新篇章。

筹建中印学会

泰戈尔用诺贝尔文学奖奖金在印度圣地尼克坦(意为“和平之乡”)创办国际大学并自任校长。1921年12月国际大学成立后,他在一位法国汉学家的帮助下首先设立中国系,本人也常去那里听课。泰戈尔访华后,他整理出版《在中国的演讲》一书,同时更加坚定了依托印度国际大学开展中国研究的理想。

1927年,泰戈尔赴新加坡访问时,邀请在那里任教的中国学者谭云山到国际大学传播中国文化。就中印文化交流,泰戈尔与谭云山反复商量,打算“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计划“第一,多招几个中国学者来印度;第二,在国际大学特别设立中国学院;第三,多介绍几个学者去中国;第四,在中国方面特别办一个学院”。

1931年,谭云山受泰戈尔委托,带着“计划书”回国找蔡元培请求支持。蔡元培很有人缘和威望,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对恢复中印文化交流十分重视,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曾聘梁漱溟讲授《印度哲学概论》,那是中国大学里的第一门印度学课程。蔡元培对泰戈尔非常敬重,答应由他出面努力,组织开展派遣留学生、筹建中印学会等相关工作。

泰戈尔所说的“一二百年来到印度的第一个中国学生”魏风江,就是由蔡元培派遣的。魏风江系浙江萧山人,思想开放而活跃,喜读泰戈尔的诗歌。1933年12月,蔡元培派遣魏风江赴国际大学学习印度历史、文学。临行前,蔡元培书赠“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条幅,以示对魏风江的鼓励。

魏风江带着蔡元培的介绍信只身来到印度,晋见仰慕已久的泰戈尔。初次见面,泰戈尔用诗一样的语言说:“你是从中国飞到国际大学的第一只小燕,欢迎你来这里筑巢。”魏风江深得这位白发银髯老人的喜欢,与泰戈尔结下至深师生情谊,并终其一生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一篇:如何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下一篇:卡丁车制动性能检测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