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文教育素质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时间:2022-04-22 07:48:28

基于人文教育素质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通过对本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所突出的人文素养缺失现象进行分析,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探讨可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具体的解决办法主要通过学习英美国家和我国一流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成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现有语言学院的优势。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 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

1问题引出

外语教学学术界长期认为外语教学是一种工具理性的教学,无论侧重基础知识的教学还是培养交际能力的教学都只关注了语言的技术层面。实际上,外语教学还有另外一层的意义,即让学生认识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思想的结晶,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学生从跨文化角度去认识世界,去思考问题。这种基于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的理解和体验过程,是外语教学提高学生自身人文素质的教育性体现,更丰富了外语教学的意义。

2014年11月27日,针对辽宁日报致信高校教师“请别在课堂上抹黑中国”的事件,人民日报社发表文章“理想的大学课堂应该什么样”。文章关注理想的大学课堂应该承载怎样的精神与文化并提出:大学课堂是尊重知识、追求真理之地,是培养理性与科学精神的场所,应当鼓励研究学问与探索创新,应倡导自由、争鸣与思辨。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是大学精神的应有之义。当前,大学教育分为专业课和人文素质教育课。专业课,传授专业知识。非专业课就是思想教育课或通识课,是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把学生塑造成一个完整的人。”

综上所述,大学外语教学作为我校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无论从大的教育层面还是从学校课程设置层面都承担这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因此,摸索一种适合学生和教师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必将更好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2目前本校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反映出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表现和原因

安徽日报在一篇《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的文章中定义:人文素质,从广义上是一个人成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良好的人文素质表现为:追求崇高的理想和有些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最求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儒雅的风度气质等。具体来讲,人文素质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具备人文知识;(2)理解人文思想;(3)掌握人文方法;(4)遵循人文精神。

本校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一:以大一新生问卷调查为例,其中一题为:7.大学里面学习英语的目的或者动力是( )(可多选,但请按照顺序排列)

A获得四级证书 B考研究生 C考托福将来出国留学 D有助今后的工作E课程要求而已 F兴趣爱好 G提高自身素质修养 H毕业后好找工作。

连续3年参加问卷回答同学总人数:600人。有45.56%的同学认识到外语学习可以提高自身修养,然而只有8.76 %的同学把提高自身修养放在学习首位。说明学生对于英语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认识还有待提高。

问题二:通过连续三年对大一新生作文My Ideal college life(我理想的大学生活)内容整理和统计发现:80%学生认为大学是让他们为所欲为,享受自由,尽情吃喝玩乐的地方。大学是他们就业的一个踏板。具体提及现实大学生活中想做的事也很有限:上课,交朋友,去图书馆看书,参加各种社团。总结:大学生对大学生活了解和认识有限,没有在书海中畅游,在图书馆邂逅,在一个契机下慷慨陈词的激情,更没有远大抱负,报效祖国,贡献社会的高大上理想。

问题三:《新标准大学英语》这本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引入基于任务教学法的一种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批判性思辨能力)训练,但是在实际训练的时候,大多数学生们普遍找不到切入点甚至不知怎样去分析解决问题。学生思辨能力或者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上面在教学活动中反应出来的几个问题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普遍问题,问题矛头指向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教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到大学学习的真正意义,如何让学生认识自己?

3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的教育

2010年在南开大学上的“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交融”研讨会上,著名教育家杨叔子教授指出“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而非制器,教育要按人成长的规律去育,因材施教,而非不管实际情况的主观意愿去制”,因此他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结合中国实际的一种现实创造。因此,本校的外语教学活动要以把握文人素质相关概念的基本前提下,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素质教育方面积累的经验,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探讨挖掘出适合我校学生的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前提的大学外语课程体系。

充分利用《新标准大学英语》教材。教材所选文章与视频材料注重语言质量、文化内涵、思想深意与创作视角,既有经久传诵的文学佳作,也有风格独特的优美时文。引导学生探讨和鉴别中西文化差异,潜移默化地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提升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以及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中使用恰当、得体、地道英语的能力。大学英语课程分阶段分解成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和非限制性选修课。必修课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辅以丰富的第二课堂,如西方文学鉴赏讲座、英文电影赏析、英语口语及阅读角。提升教师自身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让老师走出去,多学习多交流。让老师的人文素质在教学中释放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本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相对不足。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可以在不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同时充分发挥现有语言学院的优势。语言学院本来专门讲授专业课的老师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外国文学、外国文化、外国历史、及外国哲学等课程。对于现有的优秀课程要大力推广,比如国际辩论方面的课程。学生学习思辨的过程也是提高文学素养的过程。“科学人文,和而不同。”杨叔子认为科学和人文共生互动、相同互通、相异互补、和而创新。相信本校大学英语基于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模式与一定能让这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绽放出新的光彩!参考文献:

[1]董鲁皖龙,赵婀娜.理想的大学课堂应该什么样[N].人民日报,2014-11-27(17).

[2]隋晓荻.人文素质教育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3.9.

[3][英]Simon Greenal著.文秋芳译.新标准大学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4]张宏斌.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43-54.

上一篇:自台设备报修系统的功能分析和页面设计 下一篇:应用型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