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N对数据承载网要求的探讨

时间:2022-04-22 04:06:50

NGN对数据承载网要求的探讨

【摘要】 本篇文章主要针对时延、抖动、丢包率以及网络宽带几个因素对于承载网服务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ngn 数据承载网 要求

一、简介

由于Wed的飞速发展,Internet成为了足以同电信网相互竞争的世界级大网络。近些年,电信行业内的大多数专业人员都将基于IP的分组数字通信技术视为NGN业务承载层的技术核心,NGN业务承载网将成为IP网。而数据承载网新能指标的参数主要由宽带、时延、时延抖动以及丢包率等进行描述,而其中宽带则是基础中的基础。

如果需要使用到透传方式传真以及Modem业务的话,则承载网需要做到时延≤40ms、抖动≤10ms、丢包率≤0.1%的优质网络质量,如此一来话音通信、视频通信以及二次拨号等业务的质量都将得到保障,尤其是G.711的话音业务在质量方面十分突出。

如果并不需要使用到透传方式传真以及Modem业务,那么在承载网质量降低的时候,话音通信、视频通信以及二次拨号等业务的质量也随之变低但仍然可以满足基础的运营需求。若承载网质量过低,NGN业务将无法满足运营的需求。若要保证NGN业务的运营,满足用户的需求,网络则需要保障运营所需的稳定性,以此保证在长久的时间里网络的性能。而满足了网络的稳定性之后,还需要满足承载网的质量,一旦承载网的质量低于时延≤100ms、抖动≤20ms、丢包率≤1%这个指标,透传方式传真以及Modem业务将无法使用。

二、时延

话音在分组网络的传输过程中会因为分组丢失、时延以及时延抖动等因素而受到影响,容易出现话音不连贯、通话不稳定甚至出现断话现象。而传输时延以及其引入的回声在一定程度上对话音的辨识度以及可交互性起到影响,话音呼叫的质量随之起伏,在VoIP环境中该现象十分明显。

要想拥有最佳的话音呼叫质量,需优化选择话音反正载荷长度、去抖动时延的大小以及回声的抑制程度。当前的IP分组网具有的固定特点以及话音编解码器的应用,造成了YoIP话音分组的端对端时延相较于电路交换网中的时延要大很多的情况,部件的组成也相对繁琐,并且,时延成因的变数取决于VoIP应用中网络通信的结构以及底层传输协议的变数。

在话音信号端到端传输的过程中造成时延迟滞现象的成分主要成因有编解码器引入过程中造成的时延、分组打包造成的时延以及承载网上的传输过程、节点中的排队耗时、服务处理过程中造成的时延等。而这些时延的累计综合便会对通话的质量造成巨大影响,造成了回声干扰以及交互性恶化等问题。

三、抖动

在端到端的传输过程中,抖动则会引起时延的明显增加,大大降低了话音的质量。而网络的拥塞程度则是造成抖动的影响因素之一,首先因为话音与数据的传输处于同一条物理线路,话音数据时常因为物理线路被数据报文占用而短暂阻塞。

在局域网环境中,抖动的影响十分明显,一旦抖动值大于500ms,主观感受将变得很差,这是不可接受的;若抖动值在300ms左右,主观虽然可以接受,但是为了消除抖动而时延则会应运而生,若完全考虑到话音质量以及时延的影响,承载网的抖动值小于80ms是再好不过的。

解决抖动的常用措施主要有:1.采用缓冲队列措施来解决抖动情况。2.数据承载网使用QoS对策,使得话音数据拥有优先发送权并且得到稳固的带宽是消除抖动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方法。

四、丢包率

丢包对于VoIP的话音质量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一旦丢包率超过百分之十,则完全不能接受;若丢包率为百分之五,主观勉强接受但仍然不够完善,因此,要想主观感受良好需要保证承载网的丢包率低于百分之五,甚至无限接近与零。

五、网络带宽

若要保证QoS业务质量,合适的带宽是重要因素。根据业务占用带宽的大小来选择线路带宽,带宽的复用应根据业务使用的l率来考虑,这是最基础的设计思想。若网络中的各项业务均使用频繁,则使用叠加带宽的方法。在实际使用时还需要考虑到运营商网络带宽资源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来选择使用的线路。

增加带宽,时延以及丢包的情况将明显减少,并且降低队列长度,导致队列时延的明显减少。

结语:业务承载层需要须有强大的可扩展性、能同时提供多业务服告诉、带宽、适用视频通信业务、安全、可管理、可运维、可盈利以及高质量的服务保障等特征,才能适应NGN的特性。目前,NGN中业务以及终端的IP化已经毋庸置疑,ATM技术不足以成为NGN业务承载层的核心技术,仅能作为业务承载层的子层之一。IP技术经过日后的发展改造后,必将成为NGN业务承载网的核心技术。

参 考 文 献

[1]王文莉,陈利军.VoIP对数据承载网的要求及部署探讨[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3:53-54+58.

[2]王振兴.NGN和IMS对承载网QOS方面的要求和QOS保障技术[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03:86-89.

上一篇:计算机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模式研究 下一篇:电信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