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糖尿病的中医防治方法

时间:2022-04-22 01:51:29

浅析糖尿病的中医防治方法

【关键词】糖尿病;辨证论治;针灸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1-0109-01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的“消渴病”范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症。消渴病名首见“内经”。西医认为糖尿病是血中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导致血糖过高,出现糖尿,进而引起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临床上可出现多尿、烦渴、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重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或血管、神经等慢性并发症。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也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以及肥胖发生率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星逐年上升趋势。西药治疗副作用较多,因此研讨中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意义重大。

1病因病机

1.1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肥甘厚腻,导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发为消渴。

1.2情志失调

长期精神刺激,导致气机郁结,进而化火,消烁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

1.3劳欲过度素体阴虚,复因房室不节,劳欲过度,损耗阴津,导致阴虚火旺,上蒸肺、胃,而发消渴。

2中医中药治疗

2.1病因治疗

2.1.1 饮食治疗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和饮食有关,饮食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效果。孙思邈是世界上提出饮食治疗的先驱,他曾提出糖尿病患者“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唐·王焘还提出了限制米食、肉食及水果等。他们均强调,不节饮食“纵有金丹亦不可救。”

2.1.2调摄情志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都和情绪有一定关系。因此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正确对待生活和疾病,“节喜怒”、“减思虑”。保持情志调畅,气血流通,以利病情的控制和康复。

2.1.3注意运动

《诸病源候论》提出,消渴病人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外台秘要》亦强调:“食毕即行走,稍畅而坐”,主张每餐食毕,出庭散步。说明适当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这一点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的选择要适当。应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以不疲劳为度”,“不能强所不能”。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散步、快速行走、健身操、太极拳、滑冰、游泳、老年迪斯科等。

2.2辨证论治消渴病分为三消,有上、中、下消之分。也有肺燥、胃热、肾虚之别。由于三消症状各有偏重,故以上、中、下三消之名,作为辨症的标志。通常把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多食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中消,多尿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下消。

2.2.1上消以肺热津伤的临床表现为主,症状可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加减。若脉洪数无力,烦渴不止小便频数,可用二冬汤加减;若苔黄燥,烦渴引饮,脉洪大,为肺胃热炽,耗损气阴,可用白虎汤加人参汤加减。

2.2.2中消 以胃热炽盛的临床表现为主,症状可见: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药:玉女煎加减。若大便秘结不通,可用增液承气汤加减。

2.2.3下消 以肾阴亏虚的临床表现为主,症状可见:尿频量多,浑浊如脂膏,或尿甜,口干唇燥,舌红,脉沉细数。

治法:滋阴固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若见阴阳两虚,小便频数,浑浊如膏,甚至饮一溲尿一溲,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形寒畏冷,阳痿不举,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应温阳滋肾固摄。方药用《金匮》肾气丸。

2.3针灸辨症治疗

2.3.1燥热伤肺症状体征:烦热多饮,口感咽燥,多食易饥,小便量多,大便于结,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取穴:少府、心俞、太渊、肺俞、胰俞、鱼际等,用补泻兼施法。

2.3.2胃澡津伤症状体征:消谷善饥,大便秘结,口干欲饮,形体消瘦,舌红,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调中养阴,取穴:脾俞、胃俞、三阴交、内庭、足三里等。补泻兼施法。

2.3.3肾阴亏虚症状体征:尿频量多,混如脂膏,头晕目眩,耳鸣,视物模糊,口干唇燥,失眠心烦,舌红无苔,脉细弦数。

治法:滋阴清热。取穴:肾俞、太溪、足三里、气海、命门、胰俞等,用补法。

2.3.4阴阳两虚症状体征:尿频,饮一溲一,色混如膏,面色黧黑,腰膝酸软,

阳痿月经不调,畏寒面浮,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固摄。取穴:太溪、肾俞、足三里、气海、命门、胰俞等。用补法或灸法。

总之中医治疗糖尿病,应扬长避短选择好适应症。就降糖作用而言,中药没有西药快,但它注重整体调控,在改善症状等方面明显优于西医。适合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以及伴有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者。

(收稿日期:2013.03.03)

上一篇:35例卵巢癌误诊分析 下一篇:阿奇霉素治疗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报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