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光阴”的文化历史科学对话

时间:2022-04-22 11:21:16

关于“光阴”的文化历史科学对话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0—0008—02

摘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人惜时如金,留下很多关于时间的佳言妙语。先民无论记年记月还是记日记时,都有一套严密完整的特殊方法。但农耕时代的记时方法正在离我们渐行渐远,从干支记时到十二生肖,后世的人们已经知之甚少,至于钟表等物更早已名似物非。抢救整理这样一份珍贵文化遗产,是对继承中华传统弘扬华夏文明不可忽视的工作。由于年代久远,这里只能提纲挈领地讲个脉络,希望对有识之士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词:干支计时 报时钟 勘测表 漏刻 时计 十二生肖 生辰八字

中国自古是个农业大国,搞农业必须存天理、任自然。所以高人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农家则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说明古贤惜时护生远远超过今人。今人气度恢弘高瞻远瞩,动辄五年计划十年规划,甚至教给年轻学子生涯规划。其实光阴荏苒,亘古不变。古谚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就是庄子所言的白驹,也就是日影。日影在日晷上移动的刻度一寸一刻。一寸光阴等于现代人的12分钟,这是现在都还能够得到的测量数据。很多没有阳光的日子,就得靠沙漏计时。沙漏流泻的刻度跟日晷一致,沙漏流泻一痕也叫一刻。所以古人有“春宵一刻值千金”之说。日晷及沙漏以上面的刻痕,也可以叫刻度。十二分钟为“一刻”,成语至今还说“刻不容缓”“时刻牢记”,都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活化石。

开始古人将一天等分为十二时辰,就是分为十二刻。计时的仪器叫做时计,在日语中还在沿用。古代的钟、表都不是记时仪器。钟是用来向大众整点报时,张继就有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表则是记录测量数据的标记,《吕氏春秋·察今》还有“荆人欲袭郑,使人先表澭水”的记载。从前说“商周无信史”,有人因此怀疑史上并无夏代,实在是匪夷所思不可理喻。文献记载古代纪年方法,夏曰祀、商曰岁、周曰年。白纸黑字言之凿凿。虽说夏代如何纪年还有待出土文物映证。但是常识告诉我们,一个文化繁荣的殷商王朝是绝不可能平白无故地轻易空降而来的。

商代或许是因为使用漏刻计时的缘故,把昼夜均分为一百刻。同时商人善于卜筮,已经采用甲子计时。文献记载“夫六十甲子者,起于轩辕,作于大挠”。以十干配以十二支,六十轮回。干支计时应该是每天一个周期,周而复始轮回循环。这在出土的甲骨字片中随处可见。三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神圣数字,汉语中的吉利数都是三的倍数。周代也根据十二地支实行十二时辰制。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七国争雄,诸侯力政。文人说客周游列国,带来了观念碰撞跟文化交流。为了沟通便利,各国不能不采用一些彼此通行的计量方法。计时法当然也是人们必须共同解决的一个大事。或许就是为了便于普及应用,就出现了将昼夜各五等分的十时辰制。

秦朝实行集权统一,有力推进了十时辰制的应用范围。十时辰制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五夜后来再演变为五更,甲夜为初更,大致在黄昏戌时,相当于现代八时;已夜为二更,大致在人定亥时,相当于现代十点;丙夜为三更,大致在夜半子时,相当于现代零点;丁夜为四更,大致在鸡鸣丑时,相当于现代深夜两点;戊夜为五更。大致在平旦寅时,相当于现代凌晨四点。民间沿用夜分五更法,每更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按更击鼓报时,一直到民国时期。民间说“三更半夜”,相当于当今夜晚12点整。后来每更又分为五点,每点占24分钟。

秦代实行的十时辰制随着时光流逝被淘汰遗忘了,直到汉初又才恢复为十二时辰。汉代将一昼夜等分为十二时辰。分别定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成为十二辰计时法。此外十二个月也有别名依次为“陬、如、寤、余、臯、且、相、壮、玄、阳、辜、涂”。后汉还实行过更为精密的一百二十刻计时法。

宋代以后将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段,子初、子正、丑初、丑正......十二时辰被拆分为二十四时段,跟后世每天二十四小时往复循环相吻合,不过时辰是从每晚十一时起算。比现在通行的世界时提前了一个小时。值得一提的是,南朝梁曾将昼夜改为九十六刻制。跟古代一刻为14分24秒的百刻制相比,计时更为方便。九十六刻制一刻为15分钟,跟现代的世界时制完全相同了。

其后朝代更迭,屡有改换,还实行过一百零八刻制,一刻为13分20秒。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中国大地,中国逐渐引进吸收世界各国天文地理自然知识,最终跟世界汇流接轨。清初再次确定采用九十六刻制,一刻为15分钟。跟全世界的计时法一致。

需要强调的是,时间是一种模糊语言学观念。无论哪种计时法,计算单位都是时段,而不是具体的时点。比如要说子时,那就是夜晚十一点到一点之间。就是老百姓一般说的“约摸一个时辰”。

古人对于一天二十四小时古往今来的计算方法及对应关系,在上表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来。早在公元一世纪初,十二时辰还有专名与十二支配合运用。虽然至今已趋于零落但仍有余绪流传。十二时辰专名依次分别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日禺、日中、日昳、日哺、日入、日夕、人定。

11~1时子时为夜分。又称子夜、中夜、夜半。《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嵇康《养生论》:“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张继《枫桥夜泊》有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李商隐《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郦道元《三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都是以月亮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故将夜分子时作为一天的起点。

1~3点丑时为鸡鸣。又名荒鸡。《春秋左传正义》:“鸡鸣而食,唯命是听”。但《诗经·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则非时间名词。那是古人认为鸡为“知时畜也”。

3~5点寅时为平旦,又名黎明、日旦、昧爽。《尚书·牧誓》:“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孔子家语·五仪》:“昧爽夙兴,正其衣冠。”《孟子·告子·上》:“平旦之气”。《史记·李将军传》:“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都是例证。

5~7点卯时为日出,又名日始、破晓。《诗经·桧风·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膏。”《史记·封禅书》:“以递日出。”晋皇甫谧《高士传·上》:“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而击壤于道中。观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

7~9点辰时为食时,又名早食、朝食。《管子· 弟子职》:“至于食时,先生将食。”《文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淮南取贵于食时。”

9~11点巳时为日禺,又名隅中。《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旸谷,至于衡阳,是谓隅中;”《左传·昭公五年》晋杜预注:“日昳为台,隅中日出,阙不在弟。”

11~13点午时为日中,又名日正、亭午、中午。《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列子·汤问》:“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与庄贾约,旦日日中,会于军门。”正午时辰阳光灿烂可聚众办大事。所以郦道元《三峡》说三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3~15点未时为日昳,又名日跌、日央。《史记·天官书》:“旦至(朝)食为麦;食至日昳为稷。”《汉书·游侠传》:“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皆会。”太阳自此时开始西斜,人们该启程回家了。

15~17点申时为哺时,又名日哺、夕食。中医有“哺时发热本阴虚”之论;此为南方农耕先民晌午进餐之时。《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资治通鉴·唐纪》:“晡时门坏无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

17~19点酉时为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左传·正义》:“日入而说,许偃御右广。养由基为右,彭名御左广。”《庄子·让王》:“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烯;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

19~21点戌时为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屈原《离骚》:“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欧阳修《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21~23点亥时为人定,又名定昏。《后汉书·来歙传》:“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孔雀东南飞》:“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由十天干、十二地支组合成的六十甲子,在确认它古代可以同时用于记录年、月、日的前提下,我们肯定古代也用它来记时。这种近乎失传的古老方法,不仅在甲骨文字中比比皆是可以轻易见到。即使是在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也仍然是简单明白的语言事实。甲子记时法一直沿用在卜筮以及相术当中,就是所谓的年月日时“生辰八字”。很遗憾长期以来被不学无术之辈斥之为迷信,这种古代华夏语言文明的瑰宝遭到了无端玷污,而干支计时也从此不幸沦为绝响。古人还将十二辰配以动物,形成了古今盛传的十二生肖。我们很乐于在此列出列出天干地支与十二生肖配合表,以供人们在研究时有利用之便。

关于十二生肖排列的次第依据,我国老百姓向来各种传说口耳相承。比如鼠牛争大、龙借鸡角、猫鼠结仇、虎猫传艺等等。这些传说大多流于神话,因而不足为据。其实古人是通过观察分析,然后按十二生肖以阴阳为据排序的。鼠虎龙猴狗都是五指,马是单蹄,奇数属阳。子寅辰午申戌属“阳数”,故以相属为名。牛兔羊鸡猪皆为四爪,蛇有两舌,偶数属阴。丑卯巳未酉亥属“阴数”,故取相属为名。这种说法虽然不知所据,但已经比其它传说具有更为深刻奇妙的蕴涵,其说具有文化理据,是较为可信的。一般人或许不知道,国外的欧洲其实也有生肖。国外的生肖内容次第跟中国颇为不同,但形式内容却惊人相似。关于国外传说的文化理据,就只有等待外域学者去解说了。

上一篇:不同心理咨询观视域下的焦虑问题分析 下一篇:舞蹈表演的特性及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