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高博物馆的“小气”与卢浮宫的“大方”

时间:2022-04-22 10:02:12

凡.高博物馆的“小气”与卢浮宫的“大方”

前一段时期笔者到欧洲旅游,参观了不少艺术博物馆,其中,荷兰阿姆斯特丹凡・高博物馆的“小气”与卢浮宫的“大方”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姑且写下感触,与喜欢参观美术馆的朋友分享。

凡・高博物馆建筑很有现代感,但里面的游客并没有预料中的多。《向日葵》等名作曾在国内的印刷品中出现了无数遍,这次看了真迹以后,我居然没有激动的感觉,但展厅里陈列的凡・高使用过的物品却让我很好奇。看了―下周围,并没有发现“禁止拍照”的警示牌,于是我掏出了相机。突然,一声“No Picturing(不许拍照)!”把我从凡・高的世界中唤回,一个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穿制服的彪形大汉出现在我身边。我悻悻然收起了相机。

这次尴尬的经历提醒我不要带相机进博物馆了。然而,几天后在巴黎卢浮宫的所见,却让我大吃一惊。

卢浮宫里藏品极丰,几乎看不过来,但谁都不愿错过一睹《蒙娜丽莎》真容的机会。挤过人群,我终于远远地见到了那位传说中的佛罗伦萨美人。然而,再走近,眼前的情景让我半天合不拢嘴:各种肤色的游客似乎早有准备,他们抓住机会,把相机高高举过头顶对着作品一阵狂拍,或与那位美人匆匆合影,场面热闹极了。这是怎么回事?我―下子懵住了。常识告诉我,《蒙娜丽莎》诞生于五百年前,而《向日葵》系列作品仅是一百年前的手笔,无论是历史价值还是知名度,《蒙娜丽莎》显然都不比凡・高的作品逊色,然而,游客对《蒙娜丽莎》的拍照非但没有被禁止,他们甚至可以用闪光灯!这种宽容,让我在感动之余也心生疑惑:莫非达・芬奇当年用的颜料有某种神奇的魔力可以抵御强光辐射的危害?或许搁在画作前的那块玻璃板可以挡住光辐射?进而,我再以小人之心度卢浮宫的管理人员的君子之腹:难道挂在那里供人拍照的只是一幅山寨版的《蒙娜丽莎》,否则他们怎能如此大方?

但容不得在现场多想,我很快就被人潮推着,与那位微笑了五百年的美人挥手告别。游客太多了,每人只能在画作前停留十几秒种。在即将走出展厅的时候,在人群的缝隙中,我猛然看到了墙壁上“不许拍照、不许摄像”甚至“不许使用手机”的警示图标。看来,卢浮宫不是慷慨地允许拍照,而是对拍照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后来,一位长期在巴黎工作的朋友告诉我,卢浮宫的“宽容”其实是无奈,卢浮宫一度严禁拍照,但最终不了了之。因为不论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考虑,卢浮宫的管理者都很难大幅度控制参观人数,而在游人数量太大的情况下,时刻提醒人们“不准拍照”是很难做到的。

回国后,我再次细细地思索凡・高博物馆的“小气”与卢浮宫的“大方”。我想,卢浮宫的“宽容”实际上利弊都有――这一方面满足了一些游客“到此一游、留此存照”的心理,但却打扰了那些希望静观作品的人;凡・高博物馆虽然对观众“苛刻”,却体现出对展品的尊重,以及对那些希望悉心观摩展品者的尊重。两家博物馆,哪一个更人性化?还真不好说。

我想,自己今后去艺术博物馆时还是不带着相机吧。如果我喜欢某件作品,我就买一本画册得了,或者,买一张印有该作品的明信片也行。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有优质的画册或明信片可买,而且价格须公道才好。

上一篇:中国美术馆五十年捐赠作品大展隆重开幕 下一篇:白谦慎先生答网友问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