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城乡一体化信息技术应用服务研究

时间:2022-04-22 06:23:37

成都市城乡一体化信息技术应用服务研究

成都是国家信息产业部确定的信息化试点城市,信息化建设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建设“数字成都”为目标,以体制和观念创新为动力,以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为手段,以重点建设项目为支撑,以优化环境和培养人才为基础,以实施“145”工程为载体,坚持政府主导,抓好统筹规划,以市场引导应用,以应用带动发展,促进了全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应用服务是城乡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十五”期间,成都市坚持统筹城乡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化不断从城市向农村延伸,推动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不断深入,农村信息服务水平、电子政务应用服务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城乡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本文采用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成都市信息化办公室联合课题组提出的《城乡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对成都市城乡一体化信息技术应用服务水平予以评估、分析,评估体系见表1:

测评方法

本文选取地理位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比较意义的15个副省级城市(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青岛、武汉、宁波、济南、大连、沈阳、西安、哈尔滨、长春)予以分析,进行数据对比,找出成都市信息技术应用服务在该类城市中所处的位置,分析劣势,阐释原因进而提出建议。

1.基准值的确定

基准值测算是整个测评的关键,一个科学合理的基准值为整个测评工作建立标准,是衡量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每个指标的特征和数据的可采集性,采用如下方法取基准值:每万人互联网用户数指标的基准值采用15个城市的分子实测值总数除以15个城市分母实测值总数计算得出,即15个城市互联网用户总数除以15个城市人口总数;人均信息消费支出指标的基准值采用加权平均得出;政府网上公共服务绩效采用《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2005》中各城市的综合分值的加权平均;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分)依据权重,根据各城市的具体情况直接打分。根据上述方法,借助于各城市数据(此略)计算得出了信息技术应用服务二级指标的单项基准值(参见表2)。

2.指标指数值的计算

根据二级指标的性质和特点,采取不同的计算方法:对于电子商务应用水平采取直接打分的方式求值;其余指标指数值计算则采取指标原始数据与基准值相除,再与权重相乘的方式计算得出。

测评分析

(一)15个副省级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总体得分

根据上述方法,采用各城市数据(此略),测评得出15个副省级城市的城乡一体化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排名情况如表3所示。从指数来看,最高指数50.30898,最低指数18.83701,平均指数为32.67。对15个副省级城市测评的结果中,信息化指数超过平均指数的有广州、深圳、厦门、宁波、杭州、成都等七个城市;其中,广州和深圳处于显著的领先位置,厦门、宁波、杭州、成都、大连五个副省级城市信息应用发展指数曲线逐渐下滑,基本上趋于一条直线;相对于高出均值的7个城市,均值以下的城市呈现梯度较为陡峭的下降趋势。成都市得分34.03026,排名居于15个城市的第6位(参见图1)。

(二)15个副省级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二级指标得分

借助成都市统计年鉴的数据采取上述计算方法,计算求得成都市信息化应用水平二级指标得分的值:每万人互联网用户数780.13,电子商务应用水平5.8,人均信息消费1705,政府网上公共服务绩效69.85(详见表4):通过与上述基准值的比较,我们发现,在这四项指标中,人均信息消费与政府网上公共服务绩效两项指标高于基准值,其余两项则小于基准值。

而同作为副省级城市的广州、深圳、厦门、宁波等城市的二级指标数值普遍大于基准值,可见成都市与上述几个城市差距较大。通过对反映信息化应用水平四项指标的曲线分析,成都市人均信息消费、政府网上公共服务绩效值在同一曲线中上升的振幅较为明显,领先于平均水平;而每万人互联网用户数远远低于基准值,仅高于长春,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低于均值(参见图2)。

结论建议

从信息技术应用来看,成都市信息技术应用在服务于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服务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于信息产业的新跨越上发展迅速,电子政务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各种电子政务应用广泛部署,跨部门的信息系统也在整合优化中。在反映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四个指标中,成都人均信息消费、政府网上公共服务绩效值都高于基准值,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政府网上公共服务绩效名列第六,人均信息消费水平第二,说明成都信息技术在社会和政府的应用有很大的发展,成都政务信息化建设面向社会,服务市民的能力比较高。但是每万人互联网用户数远远低于基准值,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仅高于长春,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处于中等水平,说明市民和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的水平还不高,互联网普及率比较低,成都市应加强电子商务应用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利用互联网的意识和水平,加快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应用向农村延伸,缩小城乡差距。

上一篇:探讨构建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下一篇:浅议青少年心理健康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