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教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2-04-22 01:53:55

墨子的教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启示

摘 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理论源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挖掘古代文化内涵的积极影响,能使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教育资源转化为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汲取墨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对探索高校德育教育发展的新思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其文化育人之功效成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活动的重要借鉴。

关键词:墨子;教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中,至今影响最深的正是几千年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传统道德。在中国悠久的文明发展史上,各种政治形态和意识结构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的对当代教育影响较深的文化精髓,构成了民族精神中最宝贵、最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它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产生了重要的启迪作用,并影响到当代德育教育的效果。

一、墨子的教育内容与目标

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中,墨子的教学理念十分丰富,主要是教、学、行相结合。墨家学派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以备担负治国利民的职责。墨家的道德思想主要体现为兼爱和互助两个理念,墨子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很高的位置上,非常注重道德修养,其德育思想正是将要求落实到学生兼爱和互助的思想品德上。

墨子提倡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作为言传和身教的主导者,应做到知行合一,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他主张实践力行的教育方法对当代的道德教育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他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明确提出量力而行原则的教育家。墨子的教育思想包含了许多合理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百花园中的一朵经典之花。

二、墨子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教育的启示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元化带来的各种思潮中,大多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积极的、正确的,旨在追求高尚的人格目标,树立正确的信仰。正如墨子对弟子的品行操守和职业修养十分重视,他认为理想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必须兼具仁、义、礼、实、孝、廉、任、勇等德育品质,不仅要看德育动机,更应该注重实践行为的效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道德教育和知识高度统一。墨子德育思想的核心是倡导兼爱、互助。教育者应根据教育对象素质的不同,发掘其潜力,发挥其特长;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以一种良好的道德风范和高尚的情操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做到道德教育与知识学习的高度统一。墨子将“兼爱”和“义”视为最高的道德理念,传神而精辟地道出了为师者兼爱的道德理想和博学多闻等优秀品质。在当代倡导素质教育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培养实用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开拓者,承担着传递知识的重任,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理想道德教育,使学生感悟、体验良好的品德素养,完善人格,达到德育教育的目标。

2.优化教育环境,引导正确道德品质形成。墨子曾在环境影响人的作用上提出,“人性如丝,必择所染”,肯定了教育环境对人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不同的教育环境必然会带来不同的教育成果,德育教育只能通过优化健康的教育环境来促进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在成长时期所接受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道德教育只有在健康的文化氛围中才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底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将会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其情感和道德品质的形成都产生一种渲染作用。汲取墨子的人性所染论,构建良好教育环境对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行为进行优化,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更好地理解并实践德育教育。

3.知行统一,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性教学。墨子把获取知识的来源分为了三类:闻知、说知和亲知。闻知主要指从前人那里通过耳闻目睹获取而来的知识;说知是人们根据耳闻目睹的情况,经过推论而得到知识;亲知便是身体力行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墨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是紧密相连的,他不仅重视言语谈辩的培养,更重视实际行动的效果,倡导“知行合一、以身戴行”的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贯穿于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教育的成果是通过实际的道德行为来体现的。在教学的过程中,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原则来培养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不仅巩固了专业知识理论,同时实现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在知与行中达到良好的统一,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尚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杰文.中国墨学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孙守超.墨子教育观探究[J].教学与管理,2008,(06):15-16.

[3]秦真勇.墨子职业教育思想管窥[J].职业教育研究,2009,(04):159-160.

[4]王东京.墨子教育思想探微[J].南通大学学报,2006,(09):64-66.

[5]杨鲜霞.墨子德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的探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02):110-112.

上一篇:高等职业教育实现高就业率成因探究 下一篇:基于xml技术数据交换系统的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