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十日谈

时间:2022-04-21 09:20:58

西游记,十日谈

2007年11月25日,笔者有幸参加了西班牙对外贸易发展局(ICEX)发起的为期十天的西班牙农产品考察之旅。本次旅行的覆盖范围极其广阔,包括首都马德里,以及埃斯特雷马杜拉(Estremadura)、穆尔西亚(Murcia)、阿拉贡(Aragón)等三个自治大区。橄榄油、肉制品、葡萄酒是我们的主要考察对象,虽然没来得及观看全球闻名的弗拉门戈歌舞和斗牛表演,酒池肉林般的考察之旅已经让人非常满足。

马德里:

西班牙生活的浮光掠影

马德里是西班牙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其地位大抵相当于中国北京。之所以做这个类比,是因为西班牙的城市重心和中国多有相似,政治和经济中心分属两个城市。相当于中国上海的那个城市则是巴塞罗那,西班牙的经济中心。马德里并没有作为考察的重点对象,但作为我们接触的第一个西班牙城市,以及整个旅行的核心城市(去每个大区考察都从马德里出发,事后再返回马德里,休整一夜后开往下个目的地),在此完全有必要为之列出一个章节。本次旅程仅有的两个自由活动日都安排在马德里,在这里我们有机会自己安排行程、有选择地体验西班牙的文化、经济以及民俗。

|作息时间:闲散,但有些难以接受|

西班牙与中国的时差并不仅有时区划分造成的那7个小时,最让人难以适应的是这里的作息时间。回国后咨询过在法国和英国的朋友,他们说西班牙的作息时间在欧洲也是绝无仅有的。在这里,商店一般早9点或10点开门,下午2点午休吃饭,午休总共约2小时,下午4点再上班一直到夜里8点。夜里10点吃晚饭,持续时间也是近2小时。“如果是谈生意或者和朋友聚餐,时间会更长,”领队Tina小姐介绍说。虽然这种作息很闲散、休息时间长,但且晚且长的用餐时间让人颇难适应。夜里10点之后街上基本找不到开门的店,买零食饮料等需求只能求助于自动售货机。

|葡萄酒及酒文化:真正的平民化|

作为《中外食品•酒尚》的记者,葡萄酒对我来说是本次考察中最重要的目标。要参观的酒厂都在三大自治区,但刚到马德里我已按捺不住好奇之心,抓紧一切机会观察与葡萄酒有关的生活细节。据说我们住的酒店附近有一家葡萄酒专卖店,叫Lavinia,其规模之大在马德里数一数二。不幸的是由于日程安排冲突,未能上门造访。马德里寻酒的最大收获居然是一次午餐,用餐地点是一个叫Casa Dani的小饭馆,位于一处叫做“和平市场”(Mercado de Lapaz)的大型农贸市场。Tina介绍说这个小饭馆在附近很有名,因为价格便宜。包含一道主菜、一道前菜、一份点心以及一份葡萄酒的套餐只要9欧元,附近的商贩以及工作人员大多在这里用餐,以至于进店的时候连立足的位置都没有,落座之后胸口紧贴着桌子以便给身后的客人留出活动空间。这里的酒分两种,自酿的土酒和瓶装的餐酒。我们分别尝试了两种酒:土酒用细口大肚瓶盛装,味道略嫌淡薄,但口感平衡,佐餐很合适;瓶装的是来自Rioja产区的普通餐酒,并不见得比那散酒好很多。店内的食客们基本人手一瓶红酒,鉴于该店是低档消费场合,可以看出西班牙普通民众对葡萄酒的态度是“习惯”而非“追求”。酒足饭饱,踏出饭店时目睹了让人百感交集的一幕:对面的熟食摊子居然也卖葡萄酒,一瓶瓶的红白酒浆就和火腿、肉肠堆在同一个柜台里销售,绝无在中国的那份风雅。上前咨询价格,老板对曰普通餐酒几个欧元即可搞定,20欧元就可以买到很高档的。这一说法在后来的参观中得到了印证,我们造访的几家酿酒厂中,其最高档的拳头产品价格也未能超过30欧元。至于普通西班牙人对葡萄酒的感受,由于时间有限、语言不通,无法街头采访,只好询问Tina。“大多数人都习惯喝葡萄酒,比如我。我能判断酒的优劣,但只局限于这两个词,无法具体形容,我相信其他人也是如此,”她回答说,“至于Rioja产区,它是在世界上最著名的西班牙葡萄酒,但不一定是西班牙最好的,大家都这么认为。”

埃斯特雷马杜拉:住古堡的日子

在埃斯特雷马杜拉(Estremadura)大区,我们的根据地在小镇萨弗拉(Zafra)。住的酒店叫做Parador Nacional,此处非常值得一提,因为这酒店本身是一座建于14世纪的古堡,本是当地侯爵的住所。酒店有一个宽阔的中庭,里面有古代存留下的石喷泉,当年或许是侯爵宴饮的场所,如今已辟为休息区。走廊、房门、窗柃无一不是古色古香,房间里面却非常现代化,从热水入户到WIFI网络一应俱全。Tina说这样的西班牙有很多古堡,其中一些交通位置便利的就被改造成酒店,这些酒店全都叫做“Parador”。这样对保护古迹有好处,因为常年供人住宿,一定会有专人每天维护。西班牙的古堡数量这几天已经领教过,车子跑在高速公路上,两边的山头上时不时就会出现城堡。可是自己住进去就是另一回事了,只顾着四下参观,搞到很晚才睡。在埃斯特雷马杜拉我们参观的工厂有四家:一家奶酪厂、一家葡萄酒厂、一家橄榄油厂和一家火腿厂。

|奶酪|

奶酪者,Cheese也,窃以为这个译名并不恰当,按港台译法叫“起司”或许要好些。我国自古已有奶酪,将鲜奶去掉一部分乳清,冷藏呈胶状,或许再加些糖,当作甜品食用,至今北京仍有“宫廷奶酪”等特色小吃店。而Cheese并非甜品,制作过程中需要将鲜奶去掉几乎全部乳清,残渣打成圆饼形的坯子,放置风干至外壳变硬,食用方法主要是涂抹在面包上。Cheese在风干过程中会发酵,所以食用时除了浓郁的奶香外会感到程度不同的酸味,如果发酵过度可能会有臭味。两者都被冠以“奶酪”之名容易使人混淆,不过既然已经约定俗成,下文依旧以此名称呼。

我们参观的奶酪厂名曰Tierra de Barros,他们的产品在前一天晚上已经在餐厅里尝试过,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接待我们的是工厂老板Ernesto Méndez de la Cueva先生,他介绍说这里的奶酪最大特色是使用绵羊奶制造,而非常见的山羊奶。这一特征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在12到15世纪,当地盛产绵羊,以良好的毛质著称。现在羊毛不值钱了,他们根据Merina绵羊产奶量大的特点决定制作绵羊奶酪。先用机器挤奶,将收集的羊奶放置在沉淀槽中让其自然凝固。这个过程中不能加热,以防损失羊奶中的风味物质。他们将一种植物的花朵打烂后泡水,取浸出液混入奶中,作为凝乳素。老板说用这种材料有诸多好处:首先,植物组织是天然材料,卫生安全;其次,这样处理的羊奶制成奶酪后酸味略有提升,适合配餐;第三,制成的奶酪回味中微带苦味,有自己的特色。说着,他带我们进入奶酪制造车间。

第一个房间自然就是羊奶凝结的地方,沉淀槽里的奶已经凝固,看起来像一块巨大的豆腐。他按动电钮,一组搅拌机开始工作,将凝结的乳液全部打碎,液态的乳清从底层浮出来。每周要进行三次这样的搅拌,把析出的乳清滗掉。最后得到的固形物用模具压成圆饼状,进风干车间陈放。

风干车间分两个,第一个用来存放新鲜的坯子,控制温度和湿度以防奶酪过度发酵以至变质。雪白的奶酪坯整齐地码放在松木板上,老板讲解说这木板是很重要的工具,不能随便用塑料或金属制品来代替。它能涵养水分,防止上面放置的奶酪干裂,同时吸收的水分有限,不会因水分过多而耽误风干。外壳干硬后就可以将坯子移至第二个车间,这里存放的奶酪外表已经开始呈黄色,存放一段时间可出售,具体时间由奶质决定。这一阶段有些奶酪可能生出蓝色的霉菌,这些坯子会被挑出来打碎,取中间柔软部分混合制成口味最重的奶酪。末了我们看到了老板提到过的凝乳“秘方”,是一种紫色花朵,样子有些像蓟。询问它的名字,老板没有回答,或许是没听清,或许是商业机密,出于礼貌也不好再追问。

临行前,老板为我们演示了制作奶酪的传统方法。工具有两样,一个是舟形的槽子,前端有开口;一个是草编的宽带子。将草带放在木槽中间,围成圆柱形,把凝乳打碎倾进去,然后两边用力勒紧,可将其中残存的乳清压出,由木槽的开口流出。然后将草带里的凝结物压实,再次勒紧,如此反复。老板说他出生于奶酪制造者世家,从前使用此法费力极大,一天只能生产数个。现在采用机械化作业,产量暴增至千余。

|葡萄酒|

酒庄名叫Vina Santa Marina,坐落在Lamondena山脉脚下。庄园建于1999年,共有葡萄园61公顷,主要品种为西拉、赤霞珠、梅洛、坦帕尼约(Tempranillo,当地特色品种),以及其他正在实验性种植的特殊品种。市场总监Dalia Ignotiené女士介绍说该庄年产葡萄60万公斤,产酒不到40万升,包括红、白、桃红三个种类。“这座山你们觉得眼熟吗?”她问,原来经典老电影《角斗士》(Gladiator)就是在这附近拍摄的,这座山曾经在片中出现。该地区的历史与罗马帝国脱不开联系,庄园的葡萄园就可以追溯至罗马时期,附近也有罗马时期的古建筑。现在酿酒已基本结束,进入灌装阶段,我们看到门外空地上堆着大批等待灌装的酒瓶。酒在陈年过程中以法国橡木桶为主、美国橡木桶为辅,陈年之后进行混合调配。在这里我们品尝了几款酒,其中一款叫做Altara,酿造原料是Montúa、Pardina、Cayetana Blanca,竟无一熟悉的品种。酒色呈极淡的稻草黄,香气轻盈动人,入口以白色水果味为主。据说Altara是一颗星的名字,在月亮变小时才能看到,看见它的人能在上面找到爱人的名字。另有一款红酒是庄园的最高档产品,叫做Miraculus,即“奇迹”之意。它的原料品种也颇复杂,包括赤霞珠、品丽珠、小维尔多、梅洛、西拉。或许是加入了小维尔多的关系,酒体呈深邃的红宝石色,丰满,入口时黑色浆果味浓郁,有烘烤和巧克力香。让人称奇的是我们之中的大部分人认为此酒在闻香时呈现出一些青苹果味,对红酒来说这不合常理,但大大增加了酒的表现力。

Dalia女士说这个庄园并非只为酿酒,它也承担了普及葡萄酒文化的任务。虽然葡萄酒在西班牙早为大众所接受,目前仍有少部分对它接触较少的。自成立以来,到庄园参观学习的已有数千人。

|橄榄油|

抵达La Canaleja橄榄油厂时天已擦黑,暮色里只见远处几座山头上非常整齐地种着橄榄树。Tina介绍说这家工厂的主人是世袭侯爵,与国王交好,来头不小。在主人的带领下我们驾车参观了橄榄园,没想到园子面积甚大,车子转了好久才绕回来。主人介绍说种橄榄要注意灌溉情况,灌溉多了橄榄长得大且亮,好看,但含油量降低,所以他们整片园林共计60公顷全部采用滴灌。这听起来有点像种葡萄,更出乎预料的是在一片林地里我们居然看到一大片葡萄园。主人说这是他们酿酒用的,这处庄园已经有400多年的种植历史,早期一直兼营酿酒,30年前因为种种原由拔掉了葡萄树,于7年前重新种植并尝试酿酒。除了葡萄和橄榄外,这里还种了西红柿、玉米、桃、杏等作物,单独销售。

摘了一颗橄榄把玩,用力一捏便有一股油喷出来。接下来参观的橄榄油压榨所做的工作究其性质也和我那一捏差不多:经过挑选后的橄榄送进压榨机,压烂成油渣混合物,然后通过离心机将渣滓分离,得到的就是成品橄榄油。主人说他们只做特级初榨橄榄油,对质量要求极高,运输和压榨时落在地上的橄榄一律弃之不用。庄园产品分两个品牌,其一使用普通橄榄,另一个使用迟收橄榄。前者含油量少、果味浓一些,后者刚好相反。西班牙的橄榄油有专门的品鉴分级,去年两个品牌分别得到了8.5分和8.02分的高分(满分9分)。参观橄榄油的储存车间,景象绝类葡萄酒发酵车间,一排不锈钢大罐和发酵罐非常相似,里面存放的是成品油,等待统一灌装。贮存橄榄油要注意恒温、恒湿、防氧化、防光照、防震动,跟保存葡萄酒也很类似,无怪乎这个庄园兼营酿酒。主人邀请我们品尝了去年生产的成品油,用蓝色小玻璃杯盛装,杯口盖以玻璃片以防油蒸发。品尝时先用手捂住杯子将其温热,待其接近体温时取下玻璃片,闻香、尝味。在国内经常食用精炼橄榄油,品尝真正的特级初榨这还是头一遭。油闻起来微带叶子和青草的芳香,入口有青涩味与橄榄味,进入喉咙后有轻微蜇刺感,口味确实强过精炼油。

顺带参观了这里的酒窖,目前庄园的葡萄树年龄只有4到6年,还不到酿酒的最佳年龄,庄主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说目前先做些低级餐酒,等树龄足够再提升品质。目前庄园产酒不多,尚未灌装。品尝了一些样酒,此酒结构极强,单宁与酸度非常高,入口可能感觉有些不适,但立即会浮现出很明显的烘烤和巧克力香气,个性鲜明。

|火腿|

伊比利亚火腿是全球闻名的美食,我们参观的Montesano火腿厂正是埃斯特雷马杜拉地区生产伊比利亚火腿的大厂。参观车间时我们看到了火腿制作的整个过程,先将伊比利亚黑蹄猪的前腿与后腿卸下,经过去毛和剐皮两个步骤,在腿上留下一块V字形的带皮区域,既利于即将进行的腌制处理,又保证外型美观。剐过皮的猪腿被叠放在一起洒上海盐,一层腿一层盐,直到储存箱堆满。这些生猪腿被放在盐里腌制一段时间,平均约14天,在这个阶段海盐渗入猪肉,既带来了咸味又起到防腐作用,利于后面的风干处理。腌制期满后,“咸腿”被取出洗净,吊挂在车间内进行模拟自然条件的阴干,最后还要送到通风良好的地下阴干车间进行陈放,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近三年。一条优质的伊比利亚火腿(后腿)每公斤可售至400多欧元,价格惊人,即使在西班牙也不是人人享受得起的。如此高的售价除了漫长的风干时间带来的巨大成本外,猪肉本身也需要符合诸多要求。据说作为原料的伊比利亚黑蹄猪极难养殖,为此,我们又参观了Montesano旗下的一处养猪场。

养猪场距离加工厂非常远,驾车跑了很久也没看到像是猪圈的建筑物,工作人员却说已经到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山野,他说猪都是散放的,这块大约1000公顷的林地全部是养猪场。由这片养猪场的主人做向导,我们踏上了寻猪之旅。土地面积实在太大,他说这里只养了900头猪,无怪乎徒见树林不见猪影。“急需抓猪屠宰的时候能找到猪吗?”我问。他回答说可以找到,但需要熟悉猪的生活习性。“比如这棵树下面的土被拱得寸草不生,”他指着一棵树说,“这就说明猪群在这里睡觉。另外这片养猪场种植的所有树都是橡树,橡子是供猪食用的。橡子成熟落地的地方往往就是猪的聚集地。”

一只黑蹄猪出生后吃的是普通饲料,进入育肥期后放进这片天然牧场里进行催肥。牧民对母猪的生育时间进行控制,让每一批需要育肥的黑蹄猪都刚好赶上橡子成熟时节。进入育肥期的猪在这里每天以草和橡子为食,肉中会带有一些橡子的味道。由于是散放、运动量大,猪身上脂肪和肌肉分布均匀,宰杀后可以看到呈大理石状花纹。这样的猪肉经过风干后口感软硬适中、肥瘦相间、脂肪入口即化、味道微甜,这才是优质的伊比利亚火腿。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一小拨正在散步的黑蹄猪,神态悠闲自在,仿佛在享受阳光和原野。

Montesano除了火腿外还生产风干肠以及一种叫做lomo的风干猪脊肉,同时也把新鲜的猪脊肉出口到日本。在这里吃了午餐,堪称“全猪宴”,每一道菜都出在黑蹄猪身上,或风干或烤炙,异常丰盛。

穆尔西亚:欧洲的菜园

穆尔西亚(Murcia)自治区位于西班牙东南部,毗邻地中海,其首府与自治区同名。很幸运,在这里逗留的时间包括一个周六,所有工厂和商店全部停业,我们有机会参观游览。与马德里、埃斯特雷马杜拉类似,古典建筑的魅力在这个自治区也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我们参观的圣玛丽亚大教堂,据导游介绍说兴建于16世纪,外部为巴洛克风格,内部为哥特风格,教堂边的钟楼高90余米,以当时的建筑水平来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教堂内部被分隔为若干个厅室,分别被铁栅栏围起。据说是有一段时间因为经费不足,不得不把内部空间分隔开出售给当地望族。这些厅室内部装饰风格各异,功能也不尽相同,有的被主人当作礼拜堂,有的则充当埋骨所。此外该区以农产品种类丰富而闻名,被称为西班牙甚至欧洲的菜园子。

|葡萄酒|

在穆尔西亚参观的酿酒厂共有两家,第一家名叫Luzón,属胡米亚(Jumilla)原产区。酒厂隶属于Fuertes集团,十年前主营散装酒,近些年来开始提高产品质量、自己灌装贴标。参观时酒厂正在大兴土木,投资三百万欧元兴建新楼,包括展示区、专卖店以及新的酒窖。

厂区院子里有一组超大型发酵罐,非常抢眼。“把发酵罐放在这里,不怕室外温度影响酒的品质吗?”我问。区域经理Dominic Lombard先生说这里存放的全是散装酒(目前仍在经营,但已非主要产品),品质本来就不是很高,而且由于发酵罐极大、内储的葡萄酒非常多,昼夜温度变化对酒的影响很小。这里的酒一般在夏季之前即可售磬,若有存余,则往罐子上洒水降温。“那个特别大的罐子,就是外面绕着一圈楼梯的,现在已经不用来存酒了,改做回收利用水源之用,”他说。

进入厂房,方才看到Luzón的重头戏。这里是生产自有品牌葡萄酒的地方,所有发酵罐都是由酒厂的专家设计、在德国按图纸定做的。这些发酵罐上被多做了一个夹层,里面有循环水,可以更精密地控制温度,工作人员把这层设计叫做“衣服”。使用的葡萄大多来自酒厂自己的葡萄园,面积为700公顷,其葡萄树分两种,一种70年树龄,一种6年树龄。酿酒葡萄品种包括前面说过的Tempranillo、赤霞珠、梅洛、西拉、小维尔多、霞多丽、Macabeo,以及当地的主要特色品种Monastrell。葡萄采用人工采摘,酿制高端产品使用的原料要经过四个人逐粒挑选。Luzón的酿酒方法很独特,先用二氧化碳浸软法发酵,待酒精度接近13%时进行压榨,将压榨得到的液体进行二次发酵。压榨剩余的残渣按规定卖给国家,用于生产酒精。

Lombard先生为我们准备了详尽的品酒记录单,并拿出Luzón一系列主打产品以供品鉴。其中几款很值得一提:

Luzón Organic:干红,Luzón仅有的一款有机种植酒,100% Monastrell酿造,未经橡木桶陈年。Monastrell这个品种很有趣,酿出的酒果味非常充沛,而且口感柔顺,个人感觉尤在梅洛之上。

Altos de Luzón:干红,2004年份,原料为25%赤霞珠、25% Tempranillo、50% Monastrell,其中Monastrell的树龄均在50年以上,其他两个品种的树龄在20年以上。这款酒于2003年被Robert Parker授予93分的高分,并进入世界最佳100款酒的名单。

Luzon Dulce:迟收甜红,2005年份,原料为60% Monastrell和40%赤霞珠,酒精度15%。这款酒获得在座诸位的一致好评,其入口后有黑色浆果和烘烤香,甜度较高却不失衡,应该是一款很适合中国人口味的甜酒。

另外一家酿酒厂名为Finca Omblancas,Finca意为一块有主的土地,Omblancas是这片土地的名字。酒厂主人Patrick Rabion先生亲自接待了我们,由于天色已晚,草草参观过葡萄园之后就进入了品酒阶段。该厂酿酒使用的葡萄品种也是以Monastrell为主,加之酿酒师希望突出果味,几款酒皆以果香和柔顺见长。Rabion先生说他们的产品已于两年前出口到中国,目前主要在上海一带销售,销量不错。Finca Omblancas最值得称道的是工厂里的旧酒窖,酒窖建于19世纪,目前已弃置不用,改作博物馆,里面存放有当时酿酒的全套器具:手动脱梗机和压榨机、存放葡萄汁的水泥槽、笨重的水泥发酵罐等。

|肉质品及其他|

原以为El Pozo是一家火腿厂,没想到该厂的产品远不止火腿。车子停在工厂入口,走进院子里感觉仿佛进了一个巨型工业园区,花园、长廊、便利店环绕着不知究竟有多大的厂房。工作人员透露道这片厂房占地20万平方米,有员工3600人,周边设施包括健身房、咖啡厅、诊所、图书馆等等,足可跻身于世界最大的肉类加工厂之列。除了火腿外,他们的产品还包括香肠、火鸡、牛肉,甚至还有与肉类不相干的东西比如柑橘、猕猴桃、西瓜等。如果穆尔西亚是欧洲的菜园,那么El Pozo足可称为园中园。与之前的Montesano火腿厂相比,El Pozo的特色在于机械化程度高、产品灵活度高。这里全面采用流水线作业,除了分割猪、牛、火鸡的步骤采用人工操作外,其他如运输、储藏、取用全部用机械实现。

El Pozo经常通过销售渠道收集消费者的意见,并且通过意见来改进产品,或者对产品进行细化分类。在这里,一头猪会被分解为52个不同的部位用于加工不同的产品。就一个门类来说,比如同样的火腿,他们会将之细分为数个子类:去蹄的、去骨的、去皮的,如此等等,力求方便、贴心。

阿拉贡:

意料之外的美酒丰收

阿拉贡(Aragón)自治区的名字很有意思,和J•R•R Tolkien的奇幻名著《指环王》(Lord of the Rings)里面那个游侠的名字一字不差,只是o上多了一个重音符号。这是本次考察的最后一个自治区,初来此地时已经不抱什么希望,因为从日程表上看,在该地区参观的厂家基本都是葡萄酒厂,而之前品尝过的酒已经很多,且大多品质出众,很难想象还能有什么美酒能够盖过之前那些酒的光彩。没想到的是,阿拉贡的美酒竟有力压群雄之势,使人不禁再次揣摩Tina说过的“Rioja不一定是西班牙最佳产区”这句话所蕴含的深意。

San Valero酒庄是一家农户合作社性质的企业,据介绍说,合作社这一形式在阿拉贡极为发达,当地农民往往称“合作社就是我们的家”。San Valero的成员有700余户,葡萄园总面积达3500余公顷。该地区从罗马时代起即有酿酒的传统,葡萄栽培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每年庄园雇佣第三方评估人员对农户上交的葡萄进行质量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收购价格,严格把关。这里的产品种类很丰富,最有趣的是一款叫做“纸莎草纸”的酒,分级属Gran Reserva(需培养至少五年),瓶外粘贴一层纸莎草纸,该工序只能用手工完成。在这里品了9款酒,四白四红,外加一款桃红起泡酒,一时竟难分轩轾。相对来说最受称道的是一款酒标为Chateau Rosso Martin,由100%麝香葡萄酿造的甜白,其香气非常浓郁,甘酸适口,一时间竟感觉比冰酒还要好些。客观地说此酒甜度有些偏高,但这种口味应该很适合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女性。工作人员说这款酒在西班牙女性之中也大受欢迎。

另一家酒庄名为Bodegas Aragonesas,属Borja产区,其产品商标为Coto de Hayas,意为“橡林猎园”。该酒庄的红酒原料以歌海娜(Garnacha)为主,或许是Borja产区的特色吧。在这里品酒,从众多的歌海娜之中我们挑出两款最具特色的:

Garnacha Centenaria:酒精度13.5%,100%歌海娜酿造,呈樱桃红色,果香浓郁,微有香料气息,口感柔顺,酒体丰满且平衡,回味悠长。“centenaria”意为“百年”,酿造此酒的葡萄来自三处有百余年历史的葡萄园,精选5500棵百年老树,每年限产一万瓶。

Fagus:酒精度13.5%,100%歌海娜酿造,清澈的红宝石色。红色水果香气浓厚,辅以香料和香草气息。入口丰满圆润,口感和谐,红色水果味浓,微甜,单宁细腻。我们品的这一支酒是混合调配的结果,原料为10%的2007年份酒、10%的2004年份酒、80%的2005年份酒。据称,西班牙葡萄酒评论媒体将Fagus评价为“有史以来用歌海娜酿造出的无双佳品”。

上一篇:薛锐霞:精英熟女的色彩生活 下一篇:葡萄酒酸碱性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