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时间:2022-04-21 06:19:15

浅谈诗歌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代诗歌遗产光辉灿烂,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寄情山水之章,亦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羁旅思乡之作,更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感世哀民之音。其情真挚动人,其辞言简意赅,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传诵。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新诗更是青出于蓝,成绩斐然。面对如此优秀的文化,我们究竟该如何去教授诗歌呢?

笔者以为,诗歌教学中应做到“师生互动,共入佳境”。

着眼教师方,诗歌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作用,重视讲解。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但讲时不要讲得太多太繁,要讲得简明扼要、精当。

一是对创作背景的讲解。诗歌的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诗人经历、情感的外现。因此,我们诗歌教学中应对学生讲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感情,只有学生对作者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才谈得上去赏诗。例如,我们在学习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一诗时,如果不了解海子这个人,不了解其写作时间、写作背景时,还以为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抒情诗呢!其实,这首诗写于海子死前两个月,海子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更是诗的理想主义者,他曾抱定这样的理想:“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而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个理想注定只是一道美丽的彩虹,也正因为如此,注定他难于融合到世俗的生活中。与此同时,他的女友也飞到了大洋的彼岸,离他而去,情感生活也令人沮丧。因此,我们可以想象诗人在临死之前写诗时的心境是怎样的。那么,读《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时你还会乐观、欣喜吗?可见,在诗歌的教学中对创作背景的讲解是必不可少的。

二是对关键字、词、句的讲解,引导学生对其推敲。只要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就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如王维的《汉江临眺》一诗中的“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两句诗中的“浮”、“动”用得极妙,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廓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动起来。故意用动与静的错觉,渲染水势。通过这两句诗的关键字的赏析,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的雄伟气势,开阔意境。

着眼学生方,诗歌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去“读、写、悟”。

一是要勤动口,多读。诗歌是诗人情感的迸发,吟诵则是读者揣摩、领会诗人情感的有效途径。因此,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诗歌的节奏美、音韵美,才能体味诗歌中的意境,才能感受诗人的生命之脉,才能体悟诗歌语言所蕴涵的生命意象。诵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行动起来,变成听得见、看得着的形象画面。诵读时,注意发音要准确,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做到重音恰当、停顿正确、速度适当。直至熟练背诵,领会诗的意蕴,把握诗的灵魂。

二是要勤动手,多写。写也是诗歌赏析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诗歌的语言往往跳跃性很大,有很多省略的成分,这就需要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歌中蕴涵的意象串联、补充出来。如:《再别康桥》的第二小节写到:“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我们可以将其描绘成:“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象一位美丽的新娘。”学生通过这样的书面表达,既达到了对诗歌的深刻理解,又达到了练笔的目的,为今后的写作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要勤动脑,多悟。悟是诗歌赏析的更高境界。要悟出诗人所抒的情、言的志,更要悟出新意。比如,我们在学《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一诗时,不仅要感受诗人坦诚沉静中隐含的忧伤,更要看到诗中所洋溢的乐观、欣喜、博爱之情。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我们不仅要为海子这颗过早陨落的耀眼的彗星感到惋惜,同时也应得到一个警示:生活中不仅有风雨,还有彩虹,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生活中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只要咬紧牙关,坚持,再坚持,定会到达理想的彼岸。通过悟,学生们不仅对诗歌有了新的理解,对生活也有了新的认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这样,教师、学生形成互动,相得益彰。通过这种“师生互动,共入佳境”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在诗歌深邃的意境中受到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熏陶,进入诗歌赏析的最佳境界。

(尹学琼 重庆市涪陵高级中学校 408100)

上一篇:探析中学语文的应用问题 下一篇: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厌学情绪成因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