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触及生命”

时间:2022-04-21 05:17:50

“用文字触及生命”

朱春玲(以下简称“朱”):学生作文,尤其是考场作文,模式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甚至发展成为一种特殊而又普遍的作文样式,被称作“高考体”。请从作文教学的角度谈谈您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张丽钧(以下简称“张”):这个问题问得好!我在高考作文阅卷的日子里,内心总是十分纠结。我觉得,孩子们感染了一种“雷同病”——说着极其相似的话,抒着极其相似的情。他们的立意会撞车,他们的论据会撞车,他们的语言也会撞车。好不容易看到了一篇刻意求新的文章,也是无病,满纸的“文艺腔”。我们几乎看不到真正有思想、有文采的好文章。这也不奇怪,老师从没有往这条路上引过他们,他们一直被告知一定要写一篇“保险文”,这就注定了他们在考场上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宁肯追求庸俗的相似,也断不敢冒险仓哇新。他们输不起。他们不敢拿着自己的前途命运开玩笑——是我们的高考制度扼杀了孩子们的灵性。

无论是日常练笔还是考场作文,我发现孩子们常常在纸上说假话,他们又感染了“作假病”。在“战胜脆弱”这个题目下,那么多考生毫不犹疑地让“父母双亡”了,那么多考生毫不犹豫地让自己“失去双臂”了。面对一堆堆公然扯谎的文字垃圾,我这个阅卷者的心在流血。我在心里跟考生说:“孩子,我宁愿看你‘脆弱’,也不愿看你这样‘战胜脆弱’!”在我看来,孩子罹息了“作假病”,仅给孩子吃“药”是无济于事的。在一个急功近利、假冒伪劣商品充斥的大环境下,作文纸上怎能见到敦厚诚实?——是我们的社会风气腐蚀了孩子的真实。

朱:您认为该从何处入手扭转作文雷同、作假现象?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帮助学生摆脱“高考体”?

张:“高考体”这个隆胎的父亲是社会风气,母亲是高考制度。若想要“高考体”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非从这两个方面着手不可。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师就可以天经地义不作为了。优秀的语文教师要竭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营造“局部晴天”。

语文老师要想教学生写好作文,首先是不能迷信“作文秘笈”“作文捷径”“作文克星”之类的玩意儿,这些东西恰是“雷同病”“作假病”的强致病因子,是社会功利、浮躁在作文教学上的投影。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当是培养起孩子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让孩子对语言文字着迷、上瘾,让孩子具备在精妙的语言文字面前“踏步”的能耐。其次,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热衷于做示范动作的游泳教练”。他不该满足于在岸上指手画脚,告诉水里的人如何划水、如何蹬腿,他要亲身下到水中,在游泳中教游泳。关于语文教师写作,叶圣陶先生说过一段妙语:“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当下,我们的语文老师常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为借口,拒绝动笔,这是一种非常令人遗憾的现象。我曾为语文老师分过等次,我说:“眼高手高,是一等语文教师;眼高手低,是二等语文教师;眼低手低,是三等语文教师。”有人听了跟我说:“咦?你好像忘了讲‘眼低手高’这个等次了吧?”我说:“‘眼低手高’这个等次是不存在的,所以不必讲。”我的经验使我明白,凡是能写一手漂亮文章的人,他的鉴赏力肯定不会差。另外,语文教师还要善于在班级营造“写作场”,让写作成为孩子与自我心灵对话的一种方式,让写作成为孩子精神成长的助推器。

朱:在您看来,好作文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引导学生写出好作文?

张: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这里我套用一下这句话:“拙劣的文字是相似的,美妙的文字各有各的美妙。”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发展等级”要求是:“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这似乎就是所谓的“好作文”的标准了。但是,作为一个作家,我心中的“好作文”远不是这几个干巴巴的形容词就能概括得尽的。

我曾在《书疗》一文中说:“好的阅读究竟像什么?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回答,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会做出不同的回答吧。最近看一个评论家的‘酷论’,说,好的阅读就是引燃的炸药,它会在你心里炸出一个大坑,并在你身上留下无数细密难言且终生难愈的伤口。是啊,好的阅读,会以撕裂你的方式,拯救你。”如果用这把尺子去丈量我们学生的作品,就会量出太多的悲凉与沮丧。我们的学生没有培养起“用文字触及生命”的本领。

你可能会说,你这个标准定得未免太高了吧?他们哪有那么深刻?他们毕竟是学生啊,能够用文字如实地记录生活就不错了。其实,他们连观察生活的能耐都不具备。你看苇岸是怎样观察、描摹胡蜂的:“我长时间地盯过一只取水的蜂。它的上升,是直线的;口衔的水珠,晶莹耀眼。它上升,降下,一刻不停地往返于巢与楼下雨后的水洼之间。过度的辛劳,使它负重上来时,有时不得不先落在巢下的窗上,然后再爬行完成它的工作。这个感人的情景,使我猛然想到一件我早应为它们做的事情。我拿来一个盘子,盛上水,放在外面的窗台上。但直到傍晚,没有一只取水的蜂,走这个捷径。”把动人的、美妙的、转瞬即逝的生活场景忠诚老实地搬到纸上,谁能修炼这样一种本领,谁就已经是个不折不扣的作家了。

怀着一颗“去功利化”的心,张开一双澄澈的眼,深沉地思考生活,细致地观察生活,且以将这思考与观察诉诸文字为乐趣,如果这能成为一个孩子的习惯,那么,他离写出好文章就不远了。

朱:有的学生一听写作文就皱眉,既没有表达的欲望,也不知道该表达些什么。作文教学不是要培养“少年作家”,而是要致力于让大多数学生善于表达,乐于表达。那么,对于这些怕写作文的学生,您用什么方法转变他们的写作心理和态度?

张:在我们的周围,“作文恐惧症患者”确实大有人在。这些人,一律是对文字没感觉的人。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对文字超级麻木的理科生,当我让他谈谈阅读朱自清《匆匆》一文开篇文字的感受时,他说:“‘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老师,这谁不知道啊?用得着他告诉我们吗!”连一篇文章的“好”都读不出来的人,我们怎能期待他写出好文章呢?

我的做法是,先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和合格的体察者。我曾带孩子们到公园寻觅春天的芳踪,也曾让孩子们描写自家小区卖冰棍的、卖鸡蛋的、卖豆腐的、收破烂的吆喝声,还曾让他们观察转瞬即逝的彩虹。与800字的标准篇幅作文比起来,我更愿意带孩子们练笔。有一天,我发现我班一个戴了两年牙套的孩子终于摘掉了牙套,整节课,他都在呲牙冲我笑。下课前,我就给同学们布置了一篇小作文,题目是“今天,我摘掉了牙套”。大家一听,叫了起来,觉得这个题目不公平,因为它只适合那个摘掉了牙套的同学。我说:

“难道作家描写死亡就必得真死一次?”作文交上来了,写得最优秀的,不是那个摘掉了牙套的同学。

如果说写作真有“捷径”,那就是读书。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有为学生开书单的本领。这就要求老师要做“先读者”,否则他开列的书单就是没有含金量的。师生共读的时光妙不可言。我校开展的“海量阅读、全员阅读、便利阅读”让所有的师生受益。“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样的训诫适合每一个人。

我的经验告诉我,每个自然班中,爱好写作且文笔不错的同学大概占10%的比例。我充分发挥这10%的同学的带动作用,以他们的名字命名文学社、文学角,让我们“文学的雪球”越滚越大。

上一篇:这段插曲,可以不给掌声 下一篇:“电商”可以是“电子商务”的简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