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改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4-21 03:12:11

浅析新课改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美术新课改要求老师改变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式应当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学习中体会到快乐,能积极主动去学习。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感觉到学习的主体作用,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关键词 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课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自从参加了新课改的学习以后,我深刻体会到新课改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的巨大变化,在推进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但事实上也只有通过课程改革才能扎扎实实的推进素质教育。我国推行了近几十年的教育体制,强调竞争与应试,只关注知识的积累不关注人的创新意识的教育。新课改站在新的起点,站在世界的视野审视中国教育,注入了不少新的理念,比如:平等、民主、独立、创新精神的培养等。让学生充分享受成长中的快乐,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只有人发展了,社会才能发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学习不能唯分数,而要唯自己的成长。千人一面出自同一模子的教育,应该成为过去,没有个性的教育必然是失败的教育。我本人作为第一批迎接新课改的教师,一开始也曾感到茫然无措,但是经过学习和培训之后,使我疑虑顿消。因为,我觉得课改精神实际上很符合我们美术的学科特点,美术课堂本身就是要学生有充分的想像力、创造力。以往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不差的进行,而新课程倡导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合作的探究精神,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喜好选择课程,师生可以在讨论中、游戏中、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来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并能从中得到很多的快乐与满足。

下面,我主要从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课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等几个方面对新课改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教学方式应当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

缺乏对学生的关注,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缺乏学生个性的张扬,可以说是以往我国中小学课堂的通病。走进任何一所学校,步入任何一间教室,看到的几乎都是这样的情景:课桌整齐地排列着,学生端正、规矩地坐在座位上,发言要先举手且得到教师的“恩准”。教师站在前面的讲台上,可指使学生做这做那,或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解,“学”在这当中更多地被“忽略不计”了,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试问,这样的课堂能有多少吸引力,学生们能不做小动作,能不做其它的事吗?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折磨人的苦事,只会越学越烦。殊不知孔老夫子早就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不难看出,学习一度在中国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从《论语》里师徒无拘无束的玩笑和问答间,学生们充满个性的表述间,从师徒游学野外的情绪中,我们可以感到那种充满快乐、洋溢着个性、贯穿着积极向上的情感的教学,是多么让人意气风发,让现代学生羡慕不已。而我们的现代教育缺乏的正是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了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的发展途径。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是非常适合我们的美术教学的,因为美术本身就是一门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学科,只有个性的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学生,那种呆板传统没有生气的课堂氛围如何能让学生的心灵充满色彩、如何能让学生的创造性跃然纸上。因此,我认为让学生在游戏、玩乐中学习是很有道理的。就拿美术课来说,它是一门实践性与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课堂上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应该留给学生自己去动手,如果老师在那里不停地演示操作,又如何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呢?因此,在鉴赏模块中,我常常要让学生自己先作一些诸如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作品意义的阐述。这还不够,还需要进行较深入的艺术分析,包括形式美要素和技艺处理方面的知识,只有学生感受和鉴赏美的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增强,才有可能更深刻的认识作品的内涵,只有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分析作品的方法才有可能从中受到启发获得感悟。应该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在参与中从体验出发,运用比较的方法,积极开展对作品的评论,在活动中增强能力。

美术欣赏教育是以视觉欣赏为主,欣赏教学所需的范图和音像质量要精美,缺少必要的设备设施和辅助材料、资料,势必使美术欣赏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我具体做法是:利用学校的投影仪、展示课本上艺术大师的作品和自己的一些作品及收集的一些优秀作品,通过对图像的欣赏,比较(横向比、竖向比),提示、议论、提问,最后总结归纳。有的内容还可配放音乐。,如欣赏中国画时播放中国古典乐曲。视听结合,如临其境,再辅以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指导思想的介绍,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作品效果的体验。我本人认为,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但课堂气氛更加重要。学生的动作和声音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是思想的表达、个性的抒发,在激烈的讨论中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新课程下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创造性的思考和行动;课堂追求的是学生“动”起来,自由的发出内心呼声。所以,我认为我们的教师应该放下“架子”,让学生成为我们课堂的主角。

二、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学习中体会到快乐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有吃苦耐劳、立志成才的美德,家长和教师总是用“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激励孩子学习。实际上,现代教学观要求学生既能苦学,更要乐学。那种死读书,读死书,孜孜不倦地学,苦苦不停地练,以为只要功夫到,就能成为人上人的观念,不仅培养不出创造性人才,而且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中国人一提到学习,便是“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古训,这种观念至今仍很有市场,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将学习当成负担,其结果只能是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如果学习成为扼杀、扭曲人格的凶手,那我们的家长与老师又怎么忍心自己的子女或学生被学习苦恼呢?我们应该牢记:苦读毕竟有害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少厌学者逃学,都是承受不住苦学的负担。很显然,如果我们把苦读作为培养人才的道路去提倡,我们的教育就会走入死胡同,这是谁也不希望的。

让我们再回到美术教学上来,美术作为一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学科,它的动手操作性是很强的。如果我们仍不改传统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的主动性是永远得不到发挥的。就拿我在上《最熟悉的陌生人》一课时,我始终没有告诉学生应该运用什么方法,选择什么材料去表现最熟悉的陌生人的特征。而是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去倾听最熟悉的陌生人这首歌,体会歌曲的内涵,让学生对最熟悉的陌生人这个概念有一个初步印象。在课堂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一边播放这首歌曲,一边播放各种各种形式的人物图像,让学生感受不同类型的人物肖像作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在制作过程中,由于我事先并没有给他们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所以他们创作的绘画,无论是在选材上,还是在造型上,都很出乎我的意料。由此,我更加坚定的说,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是无限的,关键看我们如何去开发,如何让他们从中得到更多的快乐与满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这种师生关系显然是不平等、不民主的。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的质疑不要全盘否定,更不应该打击其自信心,对学生一些怪异的想法或做法也不应该报有鄙夷的态度。世界上的大科学家们不正是有着一颗不同于常人的心,才能成为有成就的人吗?因此,我们的教师应该改掉以往教学中高高在上的教学方式,不要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学生也应该大胆地跃出雷池,去寻找和探索更大的空间。让教师与学生完全在一种共同讨论、发现、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中;让课堂充满平等自由的气氛;让师生在教学中情愿交融,才能达到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我认为,给学生一个最大的想像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否则,我们的学生都会变成一个模子倒出来的泥人了。

课程改革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也给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的希望。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并将这种发展的成果用于新课程的建设,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努力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真正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上一篇:有效合作学习的实施及其要注意的问题 下一篇:关于“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