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城镇地域性特色风貌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04-21 02:17:51

论小城镇地域性特色风貌体系的构建

摘要:本文选取了上夹河镇为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如何保护并构建小城镇独特风貌特色体系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上夹河;地域性特色;萃取;评价;领域圈。

1上夹河镇地域性特色概述及风貌特征定位

1.1上夹河镇地域性特色

上夹河镇隶属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是新宾县成立的第一个满族自治乡,是典型的山地特色和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小城镇。境内群山环抱,诸水萦绕,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另外由于历史悠久,境内遗存着相当数量的文物古迹,其中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另外还有许多古战场和历史故事,这些文物古迹是研究满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1.2风貌特征定位

新宾县县域满族特色风貌带的空间布局隐约呈“龙形”格局,自西向东分布着6个不同主题的风貌组团,分别是:猴石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区、赫图阿拉和清永陵风景区、新宾镇、岗山风景区、平顶山风景区。它们分别展示自然风光、皇族古建筑群、生态景观史、红色革命史为主题。

通过新宾满族“龙形”风貌带的分析可以得出,上夹河镇位于西部的龙头的位置,与其它五大景观风貌组团相比,其独特之处在于 “一世英豪肇兴之地,现代满族诞生之地”的历史。因此上夹河镇风貌特色的主题定位为:清前史迹,突出满族。

2研究方法及工作流程

2.1现状调查

为了达到对上夹河镇的地域性特色及现状风貌建设的深入认识,课题组在2010年4月到2010年11月先后4次在上夹河整个镇域范围展开调研工作,调研对象包括镇域范围的山体、水体、村落、遗址。调研的收获在于:①对上夹河镇地域性特色有初步的认识;②认知地域性特色要素的分布特点有所了解;③大量收集上夹河镇自然环境、历史、满族特色的资料,为下一步工作的展开做准备。

2.2地域性特色要素的萃取

通过对上夹河镇现状的了解和资料的整理、分析和课题组得讨论,通过符号学、图式认知、意象认知等方法,对上夹河镇的地域性特色要素进行了萃取,萃取包括自然要素、人文要素、人工要素三个方面(如图表1)。

图表1:地域性特色构成要素及要素特征

要素分类 研究要素 研究要素的内涵与特征

自然要素 莲花山、苏子河、特色物产 莲花山,山形优美,泉水潺潺,怪石林立,洞穴通幽;苏子河,新宾县的母亲河,新宾重要的文化遗产廊道;特色物产,山高林密(以次生林、阔叶林为主),土特产丰富(人参、五味子、林蛙、鹿茸等)。

人文要素 满族民俗、努尔哈赤生活征战之所、萨满文化 满族民俗,女真人崛起之地,衣食住行、生产生活具有浓郁的满族特点;努尔哈赤生活、习武之处;三次古勒山之战的发动之所;萨满,满族信封的主要宗教。

人工要素 根艺市场、腰站民俗村、古勒城、高句丽山城、罕王路、民居、文物、古迹 根艺,女真人传统的手工艺;腰站民俗村,全国唯一一处“爱新觉罗氏”集居村庄,历时近400年;古勒城,建州女真人的古城,是三次古勒山之战发起的主战场;高句丽国的古城,也是后燕与高句丽数次交锋争夺权位之所;罕王路,清朝统治者东巡谒陵祭祖,修筑的“盛京御路”;阿塔故居――辽宁省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满族民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另外还有许多古战场、古城墙、石刻等。

通过对地域性特色资源的萃取,可以看出上夹河镇的地域性特色可以概括为:自然山水风光、清前和前清史迹、满族特色三大特征。这些特色应该并且必须作为上夹河镇特色风貌研究的核心精神体现出来。

2.3风貌保护现状评价

对上夹河镇风貌现状的评价从自然山水、清前和前清史迹、满族特色三个方面展开,其中对自然山水风貌的评价主要从山水景观的景色优美程度、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人工改造影响、对小城镇风貌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对清前和前清史迹的评价主要从文物保存现状、历史事件的影响和认知度、重要历史建筑的保护现状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对满族特色的评价主要从满族建设风貌的评价和民风民俗的延承两方面进行,其中对满族建设风貌的评价分为腰站民俗村、镇区和一般村庄三个层次。

通过对风貌现状的评价总结上夹河镇地域性特色风貌存在的问题,并预测未来发展面临的威胁,作为规划研究重点解决的核心问题。

2.貌资源的梯度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录影、实地踏勘等基础性研究,我们采取直观定性的方法对上夹河镇地域性特色风貌资源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确定了一级景观风貌资源9处、二级景观风貌资源10 处、三级景观风貌资源 12处,共31 处,评价结果见表2:

表2:风貌梯度的定性评价

等级 自然山水资源 清前和前清历史 满族特色

一级 苏子河、莲花山、五龙山 古勒城、高句丽山城

罕王路、 肇宅、腰站、镇区、

二级 五龙河、得胜水库、 胜利石硼、东、西安乐堂、扎喀关、玳岷关、 胜利村、古楼村、河西村、

三级 南嘉禾河、天桥岭、三块石、 黑机革城、扎喀关、玳岷关、马尔墩寨、沙济城、 五龙、马尔墩、大堡、南嘉禾、徐家、吕家

在确定风貌资源的宏观分级基础上,本文对于景观风貌核心点的确定采取了定量分析的方法。评价因子权重的获取来源于项目组20位老师和同学的打分,根据权重排序,得到上夹河镇风貌体系核心点的定量评价表。风貌要素的权重评价方法见表3:

图表3:风貌要素权重定量评价表

评价项目 评价因子(权重值) 总权重

要素价值 要素影响力 附加值

A1

A2

位次 1 2 3

通过对于风貌要素的定量分析,我们确定了上夹河镇核心风貌的要素,分别是莲花山、古勒城、腰站民俗村、和上夹河镇镇区四部分。

2.5领域圈理论指导下的风貌体系的构建

对于上夹河镇风貌定位和现状评价有了结果之后,下一步工作是根据“领域圈”原理进行风貌体系的构建,构建结果包括三个层级的风貌领域圈。第一层次风貌圈的划定主要依据资源的分布情况、地形的变化、以及村庄行政界线的情况进行划定。根据风貌评价梯度评价结果,第二层次风貌圈主要包括分布集中、又能体现本风貌圈主题的风貌资源。第三层次的风貌圈的划定根据风貌资源的定量分析,分别是莲花山、古勒城、腰站民俗村、和上夹河镇镇区。通过以上关于风貌领域圈的划定分析,上夹河镇风貌体系的构成包括6个第一层次的风貌圈,分别展示清前史迹、自然山体、自然水体、满族特色的风貌主题。第二层次的风貌圈有三个,沿罕网路呈局部集中的分布形态。第三层次的风貌圈有4个,分别是:古勒城风貌区、莲花山风貌区、腰站民俗村风貌区、镇区建设风貌区,它们集中展示了:清前和前清的历史史迹、自然山水的风貌、正统的满族民俗村、现代满族小城镇的风貌。

通过对上夹河镇风貌领域圈的划定,我们将上夹河镇风貌体系的结构确定为两轴、一带、五区的布局。

2.6风貌节点的城市设计及控制到则引导

风貌体系规划的最后一步工作是对核心风貌节点进行城市设计和规划导则的说明,对于规划确定的第三层次的风貌区从历史追忆――现状分析――规划理念――规划示意――导则控制几个层次展开,最终确定核心风貌节点的规划设计。其中控制导则主要通过用地、建筑、交通、开敞空间、生态系统、景点组织、色彩、植被等8个方面的控制进行地块风貌建设的引导。

3结语

本文较为详细的阐述了上夹河镇风貌体系研究的方法和工作流程,希望此研究方法和规划设计流程能够为小城镇风貌规划的制定提供一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作者简介:,女,1986出生,河北保定人,沈阳建筑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在读研究生。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应用全站仪进行铁路放线测量 下一篇:浅谈电力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